仵红艳 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国有生态林场,陕西西安 710699 摘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将两者进一步融合,是许多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最关切的问题。作为“大西安”的副中心城市,临潼自身也是一个全国的热点旅游目的地。临潼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它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创新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在临潼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如何让临潼区把文旅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方面,还需要有更宽广、更有深度的思路来探索前行。 关键词:临潼;文游融合;历史文化;山川风光;大旅游
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全国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拥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华清宫等世界顶级旅游资源,还有《长恨歌》《12.12》等备受赞誉的精品文化演艺作品。临潼旅游,是陕西旅游的一面旗帜,兵马俑、华清宫是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名片”。但是,临潼还有更璀璨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1.临潼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 1.1 璀璨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临潼的史前文化很丰富。白家遗址、零口遗址和姜寨遗址等三处史前文化的代表。白家遗址位于临潼区油槐街办白家村,距今有七千多年历史。有专家提出:中国黄河流域的彩陶时代始于公元前6千纪的白家文化。[1]白家遗址出土的圜底钵和红三足钵的口沿上普遍饰棕红色宽带纹,有的碗底饰彩,是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2]零口遗址位于临潼区零口街办零口存东北部。零口文化晚于白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零口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西部文化圈内白家村文化到仰韶文化之间的空白,它可能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直接前身,并与庙底沟类型有一定的渊源关系。[3]零口文化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零口少女”。姜寨化遗址位于临潼城区北部,是一处与半坡遗址同时期的原始社会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姜寨遗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发掘是规模最大的,揭露出来的第一期村落遗迹,是现在已知史前村落中保存最好和最完整的一个。姜寨遗址,于2021年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也是从考古学上印证了临潼骊山北麓作为“三皇故居”、“女娲故里”的传说。 其次,临潼拥有璀璨的西周文化。西周文化遗址在临潼有3处最为著名。位于临潼区零口街办西段村的西周青铜器窖藏,该批文物发现于1976年,其中最著名的青铜器文物叫“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位于骊山西绣岭主峰上的烽火台,虽说该建筑是后代复建的,但也属于西周“烽火戏诸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位于临潼区代王街办宋家村的周幽王陵。据史书记载,周幽王最后被犬戎杀死于骊山脚下的“戏”,其文物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东周及秦汉文化,影响深远。秦始皇帝陵及其陪葬坑。它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组成,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鸿门宴遗址,位于临潼区新丰街办鸿门堡村,是《史记》中刘邦和项羽“鸿门宴”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诠释了历史的变数和偶然,被史学家称为“千古一宴”、“天下第一宴”!秦东陵,又称为秦芷阳陵区,位于临潼区斜口街办韩峪村一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王族陵园之一,埋葬有秦王二位、太子一位、王后三位[5],目前处于保护待开发状态。扁鹊墓遗址,位于临潼区代王街办南陈村,现在已经建成扁鹊纪念馆。 第四,以华清宫景区为代表的唐文化,目前已经高度开发,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第五,近代文化的代表是华清宫景区内的“西安事变”遗址,以及临潼老火车站、零口老火车站等民国遗址。 此外,临潼还拥有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比如,人祖庙、老母殿(女娲宫)、朝元阁、明圣宫、风王庙等道教文化遗址;二天门寺、石翁寺、金刚寺等佛教文化遗址。 1.2 临潼区的自然风光资源 美丽的骊山景观。比如:骊山旅游风景区,骊山最美环山路、最美杨树林、千亩芦苇荡等。 渭河及其支流景观。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将临潼区一分为二,渭河过境临潼区两侧建有可通行车辆的渭河大堤。渭河的支流有:零河、戏河、沙河、五里河、临河(潼河)、三里河、石川河、清河等。 水库及湿地。有:零河水库、芷阳湖水库、玉川水库、韩峪水库等。 1.3 临潼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骊山女娲风俗、道情皮影戏、栎阳木刻、零口孙家皮影戏、临潼铁炉油馍制作技艺、临潼卷子村背芯子、临潼代张扬村竹马、栎阳面花礼俗、徐杨醪糟制作工艺等。 2.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绩和不足 2.1 文旅融合的主要成就 第一,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是临潼最成功的唐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项目。大型歌舞剧《长恨歌》在历史故事的真实发生地——华清宫用舞剧的艺术形式,对白居易的传世名篇《长恨歌》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给予艺术再造,还原了一段恢宏壮观的历史情境和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歌舞剧《长恨歌》,已经成了陕西省演艺界的标杆。2017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实景演出服务规范》三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正是以《长恨歌》管理和服务为蓝本编制的。 第二,中国首部实景沉浸式多媒体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目前已经成为临潼当地现象级秦文化产业项目,被游客观众称为是“读懂兵马俑的说明书”。它是一部讲述秦朝历史的舞台剧,通过演员的演艺和声光电的渲染,让观众感受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故事,了解兵马俑背后的英雄故事,同时也展示了秦人的喜怒哀乐和牺牲精神。 第三,中国首部反映“西安事变”的大型实景话剧《12.12》,全方位再现了发生在华清宫内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全剧通过电影艺术,戏剧艺术并融入观众参与等方式,充分展现出“西安事变”跌宕起伏的真实过程。从不同视角出发生动而深刻地展示各历史人物事变中复杂的心理变化、激烈的人物斗争,巧妙地揭示了西安事变中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最危难时刻的命运抉择,纪念了中华民族激情澎湃的伟大传奇。 2.2 临潼区的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不足 临潼区近几年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即“重文创,而轻景区。”所谓的“重文创”,指的是在文化内涵方面,发掘得足够深。例如:《长恨歌》《复活的军团》《12.12》等历史歌舞话剧;其次,就是对文创产品的开发也足够重视,不断地推陈出新。 而所谓的“轻景区”,则指的是对于景区建设不够重视。例如:骊山风景区已经多年没有再上新项目、鸿门宴景区可观看性太少、秦陵地宫几十年如一日、扁鹊纪念馆已经没有新意,等等。 3.加强文游融合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发展顺应“文化强国”的国策、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加强文游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优势互补。依托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有利于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也有助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发挥旅游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各自优势。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更好满足国内外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与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等提质升级,支持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促进文化与旅游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 4.对临潼区文化和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建议 临潼的旅游业发展是陕西旅游的一面旗帜,兵马俑、华清宫是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名片”。文旅融合也取得不斐的成绩,比如在华清宫常年驻演的《长恨歌》,以及《复活的军团》《12.12》等历史歌舞话剧。但是,拥有丰富而璀璨历史文化的临潼,拥有美丽山川风光资源的临潼,还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文旅产业强区。 4.1 重建庆山寺塔,打造骊山东绣岭 在华清宫骊山景区的东绣岭主峰上,重建庆山寺塔,供奉庆山寺释迦牟尼佛祖舍利。并将1973年8月在临潼区代王街办纸李村通灵寺出土的北朝240件金铜造像,以及1984年3月在临潼县邢家村(今阎良区武屯街办邢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300余件金铜造像,安放在庆山寺。 自古以来,骊山的西绣岭和东绣岭分别是为道、佛两家的修道圣地。今天的骊山东绣岭依然有石瓮寺和二天门寺,在其东绣岭主峰上复建庆山寺塔,也是顺势而为。这是选择将庆山寺塔复建于东绣岭主峰上的理由之一;第二,东绣岭主峰位于华清宫骊山景区附近,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第三,东绣岭山势较高,建一座高塔,从远处瞻望,气势非凡,与西绣岭的烽火台、老母殿交相辉映。 4.2 延伸华清宫唐文化产业链,原址重建盛唐第一楼阁“朝元阁” 朝元阁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西绣岭第三峰峰顶北端,海拔高度约697米。遗址主体原为唐华清宫南侧骊山禁苑的中心建筑。考古发掘证实,它是唐代华清宫骊山禁苑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唐代高台建筑遗址,是盛唐皇家建筑设计最高水平的代表。 这座皇家离宫建筑,兼具园林游赏的属性,是骊山上的最佳观景点。史载唐玄宗多次登阁礼拜老子,借机俯瞰华清宫城和临潼县城,与群臣赋诗酬和。在骊山禁苑的众多建筑之中,朝元阁是唐玄宗亲临次数最多的一座。 因此,建议在原址上复建朝元阁。按照大明宫丹凤门、洛阳应天门的保护开发模式,在不损害文物原貌的前提下,用现代工艺和材料,将朝元阁复建成继大明宫、应天门和紫云楼之后,盛唐楼阁建筑的代表建筑。它的建成既让朝元阁文物遗址活起来、吸引更多人去参观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场历史教科书”,是对华清宫唐文化产业链的继续延伸;又是骊山上的一个地标式建筑,成为华清宫景区、临潼城区、骊山晚照的一个最佳观景平台。 4.3 提升骊山自然景观,实现石瓮谷瀑布溪水常流 《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因此,骊山是一个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多年来,在发展骊山景区时,临潼一直采用扬长而避短的策略。但时至今日,在不断深挖骊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时候,也应该采用人为的手段,提升骊山的自然景观。比如说:石瓮谷瀑布溪流。 石瓮谷瀑布,位于骊山东西绣岭两峰之间。在乾隆《临潼县志》里是这样记载的:“绿阁在西,红楼在东,下有涧泉瀑布千尺,声淙淙林石间,仄蹬盘空,上下曲折。从柏影中北瞰渭河明腻如线”。明人袁宏道谓:“骊山佳境在此,睡海棠恐不能到,其信然”。 对石瓮谷瀑布的提升改造,主要建议是:第一,在瀑布的上游,逐级修筑小型水坝。其目的一是为了将雨水存蓄,稳定瀑布水源;二是为了拦截泥沙,提高瀑布水源的纯净度。第二,在瀑布的下游,根据地势,逐级修筑跌宕水池,提升石瓮谷的整体景观,提升游客体验。 4.4 打造临潼区的“旅游门户平台” 临潼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如何让游客了解到更多的临潼旅游文化?迫切需要打造“临潼旅游门户平台”,给游客提供更多的行程规划参考。 打造“大唐华清城”,使其成为外地游客来临潼的“迎宾广场”或“接待广场”,是游客在临潼的最大集散地。它就像大唐不夜城之于西安,最能担当临潼文旅的“景区门户平台”之职。 第一,把临潼所有的旅游景点、文化遗产和重要文物,以宣传栏、雕塑等形式,在大唐华清城进行宣传。比如:把临潼出土的文物“利簋”,做成标志性的雕塑,进行展示和介绍,让游客既能知道为何它能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又能以短视频的方式和它近距离互动,等等。 第二,以大唐不夜城的模式,将临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唐华清城进行展出或展示。 综上所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有两个方向,既要文创产品的开发,更要景区建设的开发和提升,两者缺一不可。临潼区近几年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面做得有声有色,非常值得肯定。同时,景区建设的开发和提升同样很重要,它是对临潼当地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让它们变成更多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是提升临潼当地文旅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然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让临潼的未来旅游产业变得更加动人、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J].江汉考古,2022年第5期. [2] 石兴邦.白家聚落文化的彩陶[J].文博,1995年4期. [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临潼零口遗址第二期遗存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6期. [4] 王新民、杨力民、张选生编著.西安旅游大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09:52-53. [5] 徐卫民.秦东陵考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5):13-17. 作者简介:仵红艳(1978--),就职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国有生态林场。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微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