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经济建设
 
 
 
 
 
 
 
 
 
 
胡小渝 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2-26 07:54:2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胡小渝

(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重庆市  400038)

 要:目前,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存在前期规划科学性不足,配套服务有待提高;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治有待加强;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明显,品牌意识不足三个问题,为此建议:科学规划布局,提高配套服务设施水平;政府和市场双重结合,鼓励行业自治;树立品牌意识,以文化融入为主抓手;创新夜间经济模式,丰富业态布局。

关键词:重庆市;夜间经济;建议

作者简介:胡小渝,沙坪坝区委党校教研科负责人,副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

 

20207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加大力度鼓励夜间经济[1]发展7月20日,重庆市商务委、文旅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10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见》,全力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推动全市夜间经济提档升级。夜间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上涨。但目前夜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掣肘,尚未完全释放出其应有的活力。因此,完善夜间经济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品牌建设、创新夜间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生活舒适度和便利度、释放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等势在必行。尤其是当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全球政治、经济、贸易争端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夜间经济、带动消费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重庆市在夜间经济发展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多项举措并举,初具发展规模,已构建形成了“1+19+30”城市商圈发展格局,建成市级夜市街区33条、市级特色商业街22条、中华美食街17条、中国美食之乡7个、市级美食街(城)35条,夯实了夜间经济发展基础。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夜间经济十强城市”包括:重庆、上海、深圳、北京、西安、广州、成都、哈尔滨、武汉、长沙。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重庆三分之二的餐饮消费均来自夜间经济,夜间餐饮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已形成解放碑、观音桥、杨家坪、沙坪坝、朝天门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夜间经济地带,其繁荣程度已走在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前列。重庆发展夜间经济的先天优势明显,丰富的旅游资源、强烈的夜间休闲意识、逐年增加的人均消费能力均是重庆夜间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

1.夜间旅游资源丰富

重庆被誉为我国夜景最美的十大城市之一。重庆拥有变幻多彩的夜景灯光、适宜多湿的自然气候、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抗战文化、重庆夜间餐饮文化、发达的夜间娱乐业等丰富的夜间旅游资源,成为吸引外地游客及本地人积极参与夜间消费活动的重要动力。

2.夜间休闲意识较强

受巴渝文化、生活习惯等影响,重庆人历来就有夜生活的习惯。近年来,随着重庆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外地游客、外国游客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尤其是外国游客,由于时差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更习惯于在夜间消费和旅游。

3.人均消费能力逐年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重庆人均GDP75828元,增长率5.4%,社零总额、人均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居民消费由温饱型消费向休闲娱乐型消费转变趋势较为明显,导致居民夜间消费能力提升较快。

二、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长远科学健康发展来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前期规划科学性不足,配套服务有待提高

近年来,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前期培育时间较短,导致快速发展的夜间经济所需的配套服务未完全跟上,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前期科学规划亦存在一定欠缺。如地铁营运时间、夜间公交配套、临时停车场增设等方面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如杨家坪商圈、观音桥商圈、沙坪坝商圈的停车难问题长期成为商圈夜间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2.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治有待加强

夜间经济体量大、范围广,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部依靠政府监管并不现实,不仅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方面亦存在一定制约。目前,重庆夜间经济发展行业自律性组织建设情况仍需提高,企业参与自治的意愿较低,导致整个行业自治程度不高,整体上主要依靠政府强化监管以减少企业经营中发生的矛盾和各种问题,亟需提高行业自治水平。

3.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明显,品牌意识不足

目前,重庆各区县夜间经济布局速度较快,布局面亦不断增加,但同质化现象严重,多以餐饮、娱乐、购物为主,通过夜景灯光的照明景观营造氛围,融入现成的夜间旅游资源等方式迅速搭建起夜间经济发展规模,但尚未建立起独特品牌,各区县差异化程度不够。而且,重庆整体上夜间经济业态选择方面亦未与其他城市形成差异化布局,同构现象严重。如观音桥大九街区域休闲业、娱乐业高度聚集,鎏嘉码头、北城天街等区域均以餐饮、购物为主打,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业态体系。并且,由于产业布局单一且过度集中,导致商家之间互相争夺客源,恶性竞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品牌形象的建设和发展。

三、促进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建议

1.科学规划布局,提高配套服务设施水平

实现科学规划布局,应进一步充分依托区域人口分布、已有消费载体和游客聚集活动范围,科学研判各类夜间经营活动所占比重,合理规划布点,充分考虑交通、噪音等综合因素,在规划时就充分考虑各类配套服务实施,以达到总体提高配套服务设施水平的目的。

一是尝试成立政府夜间经济研究部。该部门专门负责夜间经济发展方向、步骤和途径及发展举措落实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充分走访调研,收集企业、居民等关于夜间经济发展的建议并跟踪落实,让规划顺利实施。并积极推动相关帮扶政策及时落地,逐步完善各部门间长期协调机制等工作。

二是尝试引入资源置换投资模式,拓展资金来源。政府在提供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可尝试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承担夜间经济的投资建设运营的主要责任,让企业负责各种运营消费型业态的投资建设及运营,成为夜间经济空间的运营主体。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降低政府财政支出,并促使企业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夜间经济产品,从而实现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共赢。

三是提升安保科技含量,完善配套服务。夜间经济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尤其是夜间安保工作如何更科学化和实用化,显得尤为重要。如实现地铁24小时运营,延长公交时间等举措,在提供了充足的夜间经济时间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夜间安保问题。在5G时代,如何将科技与传统安保相结合,提高安保的科技化至关重要。因此,应通过强化智能安防建设和应用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安保人力资源投入,减少企业人力成本。如可尝试通过视频、实兵相结合的巡逻模式,实现“服务有感、管理无感”,不断完善夜间经济发展区域治安防控方式。

2.政府和市场双重结合,鼓励行业自治

夜间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治理的双重作用,以实现政府管理和市场发展相结合,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政府指导转变,从而达到政府监管有度,市场机制有效的目的,以充分释放企业活力,促进夜间经济科学有序发展。

一是引入“夜间市长”来监督夜间活动。“夜间市长”作为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机构,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以达到监管的目的,但同时降低对企业不必要的约束,充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二是成立夜间经济管理协会,鼓励商家自治。在完善政府监管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联合起来的力量,激发企业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如成立“商家自治委员会”,建立起企业公约,在餐饮污水排放、食品卫生保障等方面鼓励商家自治,相互监督管理,实现企业参与度较高的自治管理。

3.树立品牌意识,以文化融入为主抓手

参照国内外文化嵌入的成功案例,如纽约的“地标文化嵌入模式”、里昂的“节庆文化嵌入模式”等,以文化赋予重庆夜间经济发展能量,打造符合重庆巴渝文化特征的品牌。重庆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红色经典文化,如“龙灯”“川江号子”“石柱土家啰儿调”“铜梁火龙”等。将重庆传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夜间经济布局中,打造重庆夜间经济品牌,塑造起文化地标,从而提高重庆夜间经济发展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一是各相关部门统筹文化产业布局,丰富夜间文化消费服务业态,适当调整各类文化场所营业时间。如适时开放夜场参观,适当延长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书店、剧院等文化场馆的营业时间等。

二是策划组织多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近期举行的“2020重庆不夜生活节”,以非遗产品灯光夜市作为吸引点。

三是充分挖掘非遗文化、文创产品、特色美食,打造以文化为主题的美食街,树立美食文化品牌。

4.创新夜间经济模式,丰富业态布局

顺应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普及大趋势,注重业态类型多样化,提高夜间经济业态的智能化水平,增强科技感、体验感和参与感。

一是放大重庆智能产业发展优势,将智能要素赋予演艺、文旅、体育、餐饮、商贸、休闲等领域。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3D立体照明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将光源变化与城市建筑、地标融为一体,打造新型夜间打卡地。

二是推进传统夜间经济业态向智能化、体验化转型,探索智能商业体系。

三是探索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从传统的批量式生产向特色化转变,因人而异,提高夜间经济的满意度。

四、总结

夜间经济作为休闲旅游经济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是城市消费经济的时空上的延伸,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营商环境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如火如荼,虽存在一定不足,但随着规划布局科学性提升、文化内涵赋予、配套设施健全等措施落地,将会以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式快速发展。

夜间经济是指从当日晚上6点到次日早上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提出,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种业态,被视为城市经济的新蓝海。

 

参考文献:

[1]杨春宇.科学打造重庆夜景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重庆夜景灯光建设谈[J].重庆建筑2002(1):12-15

[2]葛枫呐.谈夜景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河南省开封市为研究对象[J].商业时代2013:141-142

[3]于萍.夜间旅游与夜经济: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改革与战略2010(10):32-33

[4]来有为.上海夜间经济的发展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J].上海经济2019(5):5-14

[5]刘印河.文旅融合下的夜间旅游经济开发[N].中国旅游报2019-10-22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胡小渝 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刘旬旬 将百善镇打造成淮北市南部次中心的思考 
焦姣 西藏在“一带一路”开放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苏坤 结构功能理论视阈下的“两美”城市建设研究 
李向上 大梅的家事 
联系方式


胡小渝 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刘旬旬 将百善镇打造成淮北市南部次中心的思考 
焦姣 西藏在“一带一路”开放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苏坤 结构功能理论视阈下的“两美”城市建设研究 
李向上 大梅的家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