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公立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2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5-04-09 09:28:30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二)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标准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实施包括直接采用上级标准、压缩选用上级标准、对上级标准内容做补充后实施、制定并实施配套标准、制定并实施严于上级标准的标准等。但是,目前高校内部控制缺乏相应标准,致使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无据可依。主要表现:一是定性标准多,容易陷入人为评判难以服人的困境。二是重经费开支活动,轻业务流程控制。前者包括经费开支的范围、程序及权限,对此有明确的内部控制路径,但对后者的内部控制却不够认真与严肃,如实验室建设及重大仪器设备购置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后才能送交校长办公会审批,而此环节除了设备部门外,往往被其他部门忽视。三是事前不定标准,事后评价无据。仍以实验室建设及重大仪器设备使用为例,由于事前缺乏应有的量化指标,所以事后评价时便无据可依,只好主观评价,结果难以服人。四是定量标准过少。这是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最大的问题。如由于对校办产业负责人没有定量考核指标,所以内审部门无据可审。与此同时,对各部门的考核也由于量化指标太少,甚至完全没有量化指标,导致众说各理,难以评价,矛盾迭出。

(三)财务预算控制不科学

1.预算编制部门化

尽管预算编制应由财务部门牵头,并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预算涉及到所有部门,必须有他们的主动参与,才能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一些高校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以财务部门代替其他部门,用主观臆断代替客观现实,以领导意见代替部门沟通等,致使编制的预算缺乏客观基础,执行时频繁变更,基本起不到预算控制的作用。

2.预算约束严重弱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十条规定: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但事实上高校却是重发展、轻风险,超过财力巨额负债,赤字运行。这种严重弱化预算约束的行为,使高校财务面临着总体失衡的风险,已经成为急需防范的重点。

v3.预算执行难评价

由于没有制定预算执行协商、跟踪、分析与评价制度,同时,只是笼统及宽泛地对预算执行进行总结性分析,所以,无法对各部门使用的经费作出具体详细、真实准确、全面完整的评价。

(四)内部控制程序不合理

1.经费开支审核审批程序倒置

经费开支可分为财务部门先审核学校领导后审批与学校领导先审批财务部门后审核两种方式。理论上应当采用前者,但实际上,由于高校管理理念、人员素质、领导权欲等方面的影响,实行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在高校内部经费开支中更多地采用了后者,孰不知这种审核审批程序本身就是内部控制所不允许的。

2.控制流程不全面

控制流程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环节。首先是事前控制。事前控制行为发生在执行计划之前,或尽管计划已经执行,但控制行为发生在问题出现之前。但事实上是很多计划、方案、开支及项目实施效果在事前没有充分论证,即事前就缺乏控制依据。其次是事中控制。其重点是对经费开支中的不足与偏差及时提出调整建议,以确保使用的合规化和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但如上分析,由于缺乏评价标准,所以事中控制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最后是事后控制。事后控制将注意力集中于财务活动的结果方面,将收支状况、经费开支、计划进度等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已经发生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但同样如上分析,由于预算执行难评价,所以事后控制的作用也就无法发挥。

3.内部控制程序不透明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438号)规定:规范常规性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制度和大额资金流动的集体决策制度。对于大额资金的流动,以及非常规资金支付业务(如借出款、为外单位垫款、超预算付款等),应建立集体讨论决策制度。先由学校财务部门根据校内部门的书面申请提出初步意见,经校财经领导小组对其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意后再提交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决策。财务部门根据学校会议纪要或决定办理相关资金业务。但实际情况却是在大额资金管理上一些高校存在着集体讨论不充分,主要领导一人说了算的现象;有的虽然经过了会议讨论,但事前准备不够,所需材料不齐全,结论不明确,会议情况不记录或记录不完整,导致决策程序不透明、不规范、不严谨。

(五)内部控制职能薄弱

1.不相容职务相结合的问题比较突出

吴素花、李强(2003)指出,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相容职务的相结合甚至是财务处长兼任审计处长,会计职务与稽核职务合一,严重违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2.内审作用难以发挥

虽然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内审部门,但是由于高校管理层对内审重视不够,相关部门及人员对内审存在认识偏见,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分工及职责不明确,内审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使内审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

3.会计监督不到位

目前一些高校由于不重视财务工作,导致财务工作无人愿做,原有人员想另谋他岗,而其他人员皆不想来,由此带来的是财务人员难以流动,队伍老化,素质低下。与此同时,财务部门负责人变动频繁,致使会计监督不到位,严重削弱了会计的监督职能。

(六)内部控制缺乏整体性

1.各部门缺乏有效衔接

高校内部控制不仅涉及人财物,教科行后等方面,而且涉及到每个经济活动的始终。任何部门对每项工作都从自身出发制定了管理办法,但这些制度在出台前缺乏必要和必须的沟通及协调,使得制度之间互不一致,总体上显得松散、重叠、矛盾、低效,由此形成了局部紧密,整体松散;部门规范,综合无序的现象。

2.内部控制不完整

一是内部控制项目不全面,如重规模扩张,轻内涵提升,不考虑投资风险与未来收益之间的关系。二是内部控制约束对象不全面,如只约束财务人员,忽略对业务人员的控制;只控制行政及后勤事务,忽略对教科研事务的控制。三是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够广泛,如不太重视对创收与科研经费的控制;未能健全对往来款项的审批手续;不熟悉基本建设业务,无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等,严重影响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七)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不强

1.不太关注客观存在的风险问题

在高校经营管理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违反法律法规与不慎合同等带来的法律风险;教学质量不高、校办产业转嫁、办学效益低下、同行竞争下降、师资力量不足等带来的经营风险;资本预算随意、收支不确定、高额负债等带来的财务风险等,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高校领导却认为公立高校是国家的,不会有风险,即使有风险,最终也是由国家承担。因此,普遍不太关注客观存在的风险问题。

2.未对风险进行分析

主要表现在对过度扩张中的巨额银行贷款产生的风险不加分析。如扩招后教育部设置的普通高校标准是每增一生需投入基本建设3.8万元,另需增加仪器设备、图书等1.2万元,合计5万元,由此引发了大量的银行贷款,导致高校负债累累。一些高校每年仅贷款利息支出就占学校收入的20%,甚至是40%80%。这种不对风险进行分析及评价的做法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

3.没有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的管理理念仍停留在公立认识上,而非市场意义上的管理境界,致使高校业务及财务管理运作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也就不可能产生风险防范意识,也不对业务及财务风险进行甄别,更不可能建立风险控制体系。事实上,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确实没有涉及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