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人类学视阈中的博物馆藏品研究 冯正国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18 16:01:40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人类学视阈中的博物馆藏品研究

                  冯正国(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市  100006

摘 要:博物馆是收集、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是人类智慧和记忆的储藏载体。博物馆通过文物藏品的收集和展示,揭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历程,对社会大众进行社会教育。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对文物藏品的研究,只有对文物藏品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进行陈列展示,进而才能达到进行社会教育和宣传的目的。人类学与博物馆学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二者关系密切,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博物馆学尤其是藏品研究方面具有共通性,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博物馆藏品研究予以浅析。

关键词:人类学;博物馆;藏品研究

    人类学是一门比较和整体论的独特学科,整体论指的是对人类整体状况的研究,主张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进行全面研究,主张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范式和流派。藏品工作是博物馆事业的基础,是进行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的物质载体。藏品研究是藏品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做好藏品保管和展陈的基础和前提,从人类学与博物馆学的密切联系来看,从人类学角度对博物馆藏品研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田野调查   

    每个文化都包含了潜在的规则和标准,很难一览无遗。人类学家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辨认和分析这些规则,其基础是人类学田野工作(ethnographic fieldwork——在长期的现场研究中,通过参与某个社会的集体生活,收集关于其传统思想、价值观和习俗的深入而详细的信息。在做田野调查之前,人类学家要做一些预备性的研究,包括对他选择的那个民族和地方可获得的现存文字、视觉和声音信息做一次深入探究。作为进入田野的准备,人类学家还要研读理论、历史、民族志等方面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在田野调查工作中,人类学家收集的信息一般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两大类,其调查方法一般有参与观察、问卷、访谈、绘制地图及拍照和摄像等。[1]藏品研究在文物征集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尤其表现在与文物藏品相关的流转经过、档案资料等是开展藏品研究的重要参考。在文物征集阶段,田野调查中的观察、访谈等方法对于发现文物线索、进而征集到具有重要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物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就博物馆内的藏品研究而言,要想对某一文物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其流转过程、制作工艺、记忆传承等方面进行田野调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整体观

    人类学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而文化信仰和实践不是以特质或特征而是以整合关联的形式存在,一个要素的变动可能引起文化整体的相应变动。别的学科研究文化的单个方面,人类学则把被其它学科分解的文化作为一个整合体系看待。文化整合观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学科内部:各种理论虽有分歧,但可以相互为用。[2]就藏品研究而言,一件藏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就其基本信息而言,所包含的诸如名称、年代、质地、尺寸、重量等,这些需要对文物本身进行鉴定。除此以外,就其基本信息的每一项都可以进行扩展研究,比如就藏品年代而言,除了有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外,亦可根据其品相、用途、出土环境等方面予以推测。再进一步说,一件文物所处的年代必然会反映其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反映其文明发展的程度,进而对于研究社会发展历程提供实物证据。综上,一件藏品所包含的信息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从整体和宏观角度予以研究和把握,力求研究的全面和深入。

    三、社会情境分析  

    社会情境本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与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在人类学视域中,一般指所研究的对象应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予以分析。文化人类学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对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这种适应不是一次性、僵化不变的,而是呈现出连续性整合和变迁。一般来说,在社会不发生剧烈形态变化或者社会大规模变革时期,文化能够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发展。在社会形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面临困难和考验,需要人们做出更加主动和积极的应对。[3]就藏品研究而言,作为一件文物,首先会有其年代问题,年代的鉴定除了会在表面上反映出此件文物距今有多长时间外,更重要的是会通过此件文物推测和研究文物当时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文物为何会在此年代产生,其产生的意义何在等问题。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就要回到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境,这对当时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功能论视角   

    拉德克里夫·布朗早期特别强调对文化功能的研究,在《安达曼岛民》这本书中他研究了安达曼人的信仰仪式,他认为这些仪式的功能就是促进该社会的团结与凝聚力。后来,他进一步指出,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社会中的某个社区都是一个功能统一体,构成统一体的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在每种文明中,一切习惯、物质对象、思维和信仰,都起着某种关键作用,有着某些任务要完成,代表着构成运转着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4]就藏品研究而言,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一件文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得以产生和存在,首先是因为它具有某一方面的作用和功能,而这功能可能会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有装饰审美作用的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的嵌珍珠宝石金项链,有实用功能的辽宁喀左出土的匽侯盂(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食的青铜盂),有礼器功能的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后母戊鼎等。

    五、跨文化比较  

    人类学对异文化的关注由来已久,早期西方人类学研究非西方社会,着重研究遗留至近现代的原始文化。西方人类学者研究非西方社会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人类学者来说是异文化。异文化,英文作other cultures,或作foreign cultures等。“异”是与自己相对的,不同于自己的,即the other,译作“他者”。异文化不是研究者本身所源自和熟悉的文化,而是其他族群的文化。[5]就博物馆的工作而言,对异文化藏品的收集与整理已成常态,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博物馆的馆藏数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也有利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收藏展示门类包括雕像、面具与顶饰、建筑构件与生活用品等,这些展品主要来自中西非的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利亚、喀麦隆、刚果等十余个国家的百余个部族,以木雕为主,兼有陶雕和铜雕,其中每一件都保留着人类自然淳朴的创作情感,凝聚着非洲部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通过它们,能够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对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认识,增强中非人民之间心灵的对话和感情的沟通,更好地促进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6]对异文化的收藏、研究和展示,对于反观自身文化,借以提升自身文化层次、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六、文化阐释与深描

    在“深描——迈向文化解释学理论”一文中,格尔茨借用赖尔的概念指出,民族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浅描”,另一种是“深描”。深描的精髓在于,它特别关注的是揭示行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在来解释行动的意义。在格尔茨看来,文化是当地人背后由人类学家阅读的文本,它是一个象征体系,通过它我们可以揭示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7]就博物馆的藏品研究而言,对一件文物的研究除了文物表层的信息外,更要深挖其藏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比如对西藏牛皮船的研究,除了有其基本的信息诸如材质及制作工艺等,还有作为水上交通工具所带来的便利,有作为劳动之余娱乐的道具,如跳牛皮船舞的很多动作,具有“高原之舟”——牦牛的特性,铿锵有力,粗犷朴实,展现出与自然顽强抗争的精神风貌。[8]一般而言,对一件文物的研究维度是多方面的,其所承载的历史、艺术及科技的信息也是深有可挖的。比如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龙,该件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两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9]显然此件文物不仅有其自身造型的别致与美感,亦有其象征意义和艺术审美价值。

七、结语

    藏品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础业务工作,而藏品研究是藏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对藏品的研究越深入、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及社会教育等其它相关工作的开展。通过从人类学的不同理论视角对博物馆藏品进行研究,有利于将藏品的研究引向深入和全面,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藏品,因而对于博物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威廉A·哈维兰、哈拉尔德E.L.普林斯、邦尼·麦克布莱德、达纳·沃尔拉斯[]著,陈相超、冯然译:《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9月,第52—58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5月,第73

[3]孙克:《人类学视野下的民间陶瓷及其活态保护研究——以淄博鱼盘为例》,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4

[4]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月,第122—130

[5]黄淑娉:《从异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回忆》,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8

[6][9]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www.chnmuseum.cn

[7]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月,第331

[8]哑河:《西藏“俊巴渔村”孤独的牛皮船舞》,《新产经》,2012年第10

作者简介:

冯正国(1981--)男,山东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