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元代大都的布局发展初探 郭冰雪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18 17:38:57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元代大都的布局发展初探

郭冰雪(延安大学历史系2015级研究生  陕西延安  716000

摘 要:十三世纪后叶,蒙古族统治者建设了我国都城史上的代表性城市——大都。元代大都的建设是在继承中原的都城建设制度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建设了前世无法比拟的宏伟都城。北京城市的建设是从殷商时期开始,经过各朝各代的建设发展,于辽朝开始了其政治职能之途,金朝将北京城建设成为了都城,为元大都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对元代都城“大都”的布局建设研究是对古代都城发展重要阶段的重现,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侧面研究。

关键词:元朝;大都; 布局; 北京

都城,今天叫做首都,古代称国都、京、京师、京都等,它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元代的都城建设与发展是中国历史古代都城的里程碑,其为后世开创了北京的政治功能。

一、大都城的建设布局

13世纪初元代蒙古族于中原建立了统治基地,并不断西征,开拓疆域,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元代帝国。为了有利实施其封建统治,对北京做了一系列修建工作。元代为了适应统治范围广袤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其于原燕京附近,重新建设了一座崭新而又宏伟的大都城。 北京都城的建设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因为有了元大都以前各朝各代的都城规划,才使得北京逐步走向了都城之首的地位。对北京都城有贡献性的建设要从辽朝开始,自此,北京已奠定了其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基础。

1.修建大都城的原因

蒙古军进入中都之后,把“中都”改换成为了“燕京”,同时设置了燕京路总管大兴府,管理京畿地区[1]158。并沿袭金代的政制度,在燕京建立行尚书省,也叫行台,代表蒙古统治者管理汉族地区事宜。并于至元九年(1272年)把中都附近新建的崭新城市取名为大都,并把这里定为都城所在地。“在历史上,北京政治中心地位已确立”[2]28。忽必烈采用“汉法”,建都大都,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原原有的经济模式。忽必烈为加强其中央集权统治而向南迁移政治中心,建都大都。由于燕京城旧址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时间,但忽必烈并没有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而是另找地区,修建新都。“所以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城的东北部建设新城,那里有新修萁的琼华岛,可以作为新城宫殿的基础,同时,琼华岛的周围湖泊密布,上接高粱河,水源丰富,较能满足新建城市的需要”[1]31

2.大都城修建的过程

大都新城的主要修建者是刘秉忠。“另外,还邀请尼泊尔人阿尼哥、阿拉伯匠师也黑迭尔等参与了大都由蓝图至到宏伟建筑屹立的过程中”[3]136。元初,太祖于十年灭燕,初为燕京路,主理大兴府事宜。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又称中都。世祖至元四年,在辽金的废城的东北方位修建了新的城市,并开始迁往都城于新城。“岁在丁卯,以正月丁未,始建大都”[4]58。“至元四年世祖皇帝筑新城,命太保刘秉忠辨方位,得省位,在今凤池坊之北,以城制地,分纪于紫微垣之次”[5]8丁卯为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丁未为黄道吉日,于是在这一天开始修建新城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都城修建完成。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称大都,“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6]241

3.大都城内的构成

元都城的整体布局坐南朝北的,都城主要分为大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营建大都时,先在全城的中心位置修了建“中心之阁”,然后以此为原点建城。大都的皇城和宫城、宫殿的修建,比大都城要早一些。至元十年(1273年),开始了大明殿的建设。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帝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诸王百官朝贺”。同年“起阁南直大殿及东西殿”[2]87。至元十一年(1274年)四月,“初建东宫”,即隆福宫,这也是一组具有很大规模的建筑群,位于皇城西南,到了元代中叶,皇城西北部的兴圣宫也相继建成。

其结构以包有宫城的皇城为中心,内城占有全城的东南大部分,建筑十分坚固。大都的皇城在城市的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的城墙叫做萧墙。皇城之内,以太液池为基准,围绕着三组大的建筑群即宫城、隆福宫和兴圣宫,此外还有御苑。宫城在皇城的东部,成长方形。宫城的城墙是用砖砌成的。宫城内建筑分成南北两个版块,大明殿为南边主体,延春阁为北边主体。大明殿是最重要的宫殿,一切重大活动都以此为据点,大明殿和延春阁的后头都有寝殿。宫城以北是御苑,主要是种植供统治者游赏的花草而建。宫城之西,就是太液池,池中有两座小岛,为瀛洲和琼华岛。在太液池以西,隆福宫为太子的住所,兴圣宫为收藏文物图书的地方,这两处宫殿是城内数一数二的宏伟建筑群。

“大都城内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城市中央的中心阁”[1]48。中心阁以西的中心台是全城的中心。在城市规划里,元大都以某一建筑物为中心,是都城建设的始创。“元大都建设宫城于太液池以东地区,选定中心台位置在太液池上游,是为了取得丰富的水源和解决交通的困难,”[7]98。中心阁之西是鼓楼,鼓楼之北是钟楼。这三个标志是全城的中心位置。元代实行夜禁制度,以钟鼓声为信号,提醒城内外平民百姓生活作息的时间,实际上也是封建权力的象征。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建设中,除了宫殿以外,就是庙、社的建设了。因为这两种建筑,是体现统治者权威的具体物质建筑,在封建迷信的古代,只有庙和社是大众百姓所甘愿听服的。所以大都设计一开始就早已定下了“祖、社、朝、市之位”[8]24。新建的太庙处于皇城东边,在齐化门内北方。社稷坛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建设成功,于和义门之南。庙东社西,这是我国都城建设的传统,元代继承利用了这一传统的同时,也加入了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息,如太庙祭祖,“割牲、奠马潼等”。

外城位于内城的西北各方,而且外城北部是御园所在,其附属于内城[9]458。外城的四面城墙,全用黄土板筑而成,折射的城墙更加坚固牢靠。外城的南部有街道和居民住所。元大都的设计规划是“井井有序”的。其各个不同作用的建筑物的排序立址都是经过“辩方正位”的,其重点在于确定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庾的方位选定,以及确定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中轴线位置的选定是全城布局中的重中之重,“世祖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兼忠定大内方向,秉中以今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赐以金牌”[10]21

二、大都内的商业区的建设

元代大都是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各地以及外国许多商品货物都积聚在这里交易。大都的商业区“市”,一个在皇城以北,钟楼、鼓楼周围的地区。钟鼓楼周围分布着缎子市、帽子市、鸟市、米市、铁器市、面市等五花八门的市场。另一个在皇城西面,顺承门附近的羊角头。羊角市有羊市、马氏、牛市、骆驼市等牲畜市场。如若是同一行业,一般集中在一起。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商业区之外,中书省前还有文籍市、纸札市等。“在各门外和南城,也有不少集市”[1]79。大都的商铺,从其性质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主要经营生活日常用品,一种主要供富人消费所开。大都的商铺有的是由政府管理的的,有的是由大寺观经营,有的是平民百姓所维持。大都的市的内的贸易十分繁盛,商品繁多,来往的商贩络绎不绝,买者和卖者人头攒动,不断形成强大的来往人流。

大都是元代我国北方最大的手工业中心。手工业的种类繁多,较发达的有丝织业、采矿业、冶炼业、酿造业等。大都丝织业规模十分大,其他手工业行业也像丝织业这样繁华。大都地区的采矿业以煤、铁、最为发达。同时元大都手工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兴技术和新颖产品。

许多外国商人都会来到大都进行商业交易。也说明了大都的商品种类之多、质量之好、价格之合理。这是大都商业发达的直接表现,大都国际贸易的繁荣。

三、浅析元大都的布局

元代的大都建设,是当时闻名于世界的新城,它的建造经过了周密的设计,并且充分的运用了当时的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一定完备的布局。元代“建都定鼎,树阙营宫,以为非巨丽无以显尊严,非雄壮无以威天下”,显然是十分重视建筑艺术的精神功能。“大都及其宫殿都围绕这一中心意图进行建设,它对《考工记》和唐宋传统的继承与创造,为明清北京及其宫殿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12]50

元大都的建设对于后世无论是明、清的都城继承,还是作为今天文物古迹的一部分,其都发挥了中国任何一朝的古都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元大都为明的北京城、清代的紫禁城的都城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最全面的都城轮廓。元代大都是值得华夏民族自豪的古都建筑之一,也是延承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中的伟大建筑之一。

“元大都将中原汉地城市规划、蒙古人生活习性和因地制宜三者相结合,是其最突出的城市特色”[13]100。元代都城的建设是在沿袭前人有益的方面的同时,又加以继承,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政治文化与都城建设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元代独一无二、不可顶替的都城文化。大都是中国的存在独特建设,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指导教师:康华)

 

参考文献

[1][]脱脱.金史[M]卷九六.梁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陈高华.元代大都上都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三之大都城隍庙碑[M].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社,2005

[5]雄梦祥.析津志辑佚·朝堂公宇[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7]侯仁之.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8]李书钧.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释与论述[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1996

[9]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二之赵文昭公行状[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班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王其钧.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13]萧默.魏巍帝都北京历代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郭冰雪(1992--)女,河南人,延安大学历史系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夏关系史。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