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打好文化自信基础的几点思考 张霞娟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3 16:36:34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打好文化自信基础的几点思考

张霞娟(天祝县委党校  甘肃天祝  733299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始,到建党9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并强调了文化自信,显示了习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文化是土壤。如果离开文化的滋养,道路、理论、制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本文就如何培育和打造文化自信的基础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及其构成

什么是文化?从小到大,由狭至广,有多种涵义。民间把“识文断字”中的“文”和“字”即“知识”看作是文化,学术上把文化界定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文化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东西,也就是精神文化。它可以是语言文字、音乐艺术或者道德情感、精神信仰、生活方式,亦或是信息知识等。广义的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文化人”,也就是说凡是经过人的作用或人为加工过的,带有“人文”特质的东西都是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实中所说的文化则是指经济社会的一个独立的领域,包括思想观念、民族精神、宗教信仰、情感意识、知识能力、伦理道德等方面,我们常常将其和政治、经济或者道路、制度相并列。“文化自信”中所谈的“文化”是指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革命文化的历练、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什么是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丰厚的历史积淀,承载着民族振兴、社会前行的记忆,又经历了现实的革命再造,帮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摆脱封闭落后、觉醒成长,享受人类文明。今天的文化自信,实际上是对脱胎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自发自觉的理解、认同、欣赏并且主动弘扬践行的行为,坚信由这种文化所滋养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其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引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 打好文化自信的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培育文化自信必须考虑到支撑起文化自信的各类基础要素,只有打好文化自信的基础,才能实现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应对文化挑战,促进文化交流,实现文化创新,才能逐步增强、实现文化自信。

1.物质基础

要打好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社会经济生产低下落后,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都不能被满足,人们对这种环境中的文化就无暇顾及,难以认同,更不会有自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美国为例,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曾经借助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倾力打造的好莱坞电影业 、新闻电视广播产业 、快餐业 、动漫业,音乐生产等一系列文化的或与文化相关的产业,与此同时把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洋快餐,美式动漫,饶舌说唱等一系列典型的美国文化符号推向世界,一度主导、影响着世界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理念。直至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形成的文化霸权地位才有所下降。

我国曾被认为是只能出口电视机,无法产生影响世界的思想的国家。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逐渐步入小康,支撑文化自信的经济基础已足够强大。也正是基于此,党中央向全社会提出了文化自信的要求。

2.素质基础

要筑牢文化自信的素质基础。这里的“素质”主要指的是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文化道德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精神面貌。现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的竞争,而文化道德素养就是一个人重要的软实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富足丰裕上,更应体现在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上,人人知书达理,社会就能和谐安宁。因此提高公民的文化道德素养,“以文化人”普及文化、道德知识教育,提升人民精神境界,使大众真正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热爱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民族,才能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保障。

3.传承基础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的洋流里不断发展,虽然历经朝代更迭、殖民侵略、饱经沧桑,但是它的文明传统与精神本性并未发生过严重的断裂。正如习总书记所说: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5000年的文明发展,使中华文化确立起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贵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法则。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传递至今,塑造了中华民族和现代中国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在文化全球化不断深入,同时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异质化又不断竞争的今天,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价值延续至今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根基,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继承与传承,今后我们更应该深刻体悟并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这些优秀传统,坚定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崛起于世界文化之林。

4.舆论基础

文化作为一种“后台力量”是隐形的、自在的、弥散的,需要主动认识,深层次挖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入侵,中国人民从已有的文化自信变得不自信。五四时期开始,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有识之士通过新文化运动的舆论宣传方式使国人意识到西方文明不过是“利己杀人,寡廉鲜耻”,抗战时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阐释了抗日战争的力量消长状况,有力地在思想上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同时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也开始用自己的作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向中国人民传递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夺取了抗战的胜利。今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与之并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中国奇迹,更应该被大力宣传和弘扬,打好文化自信的舆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5.制度基础

文化是制度之母,是影响制度的形成、价值取向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而制度反过来又影响着文化的性质和形态。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相应的文化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当人们把一种制度模式作为思考问题的既有出发点和社会活动的判断标准的时候,制度反过来又成为一种文化理念。制度和文化二者相依相存,相互推动,相得益彰,没有文化价值的制度和没有制度形式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制度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应该是:制度是根据文化建设的需要、按照某种精神文化价值理念而制定的一种规则,而这种刚性规则,要对柔性的文化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中国在其历史长河中大部分时期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在这种文化传统背景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国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层民主制度等制度体系,这种特色是由中国社会长期的文化底蕴决定的,符合马克思关于制度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发展机制,这种经过自觉的文化选择的制度体系往往具有内在的稳定性与契合性,因而更容易坚定人们对于这一制度的自信。因此,文化的自信与制度自信唇齿相依,不可分离。

三、打好文化自信基础的途径

1.发展是硬道理,让人民群众提高获得感

要有足以支撑文化自信的经济基础。我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人均GDP离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尚有差距,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社会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扼制和及时的扭转,也就是说庞大的中国,经济总量虽然上去了,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经济并不富裕。一些社会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缺乏足够的自信,甚至心存疑虑。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率,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财税、金融结构性改革、实施开放战略等一些列措施,为人们带来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巩固和完善经济基础,用经济事实来增进文化自信的底气。

2.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教育。这个教育可分两个部分:一是“晓古”,即做好对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家风传承教育。家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的缩影;文化遗产教育。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走到今天的活化石;地区文化教育。地区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融合在一起的地方精神灵魂。 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让这种“晓古”教育,时刻伴随在公民身边,提升公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 二是“知今”,就是要做好对公民当代历史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来自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要教育我们的公民,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历史、革命史、当代历史,了解我们建设新中国的过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去感悟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作用、支撑作用,促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融合在一起,在”中汲取文化力量、历史力量,打造起文化自信力量。

3.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时代性

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形成、发展的,它想要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人民的文化自信,必须以符合时代性为前提。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传统文化也不例外,精华和糟粕并存。

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精华和糟粕的剖析过程就是提炼的过程,提炼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精华部分,如爱国主义,积极进取,宽厚仁爱等,扬弃封建专制、绝对平均、消极无为的糟粕部分,对于有争议的部分,例如中庸思想,则应该理性分析、区别对待。其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的,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科学、不偏不倚地对待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相通的内容和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4.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入心入脑

对社会主义的文化做到位宣传,宣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文化的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这是达到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与灵魂,因此,宣传社会主文化就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至百姓日常生活;用核心价值观矫正、引领激进言论抑或保守观点;以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方式立足传统文化、把握未来文化走向; 内政外交要始终不渝地贯彻、彰显核心价值观。国家作为责任主体积极引导,市场话语和文化产业部门、理论工作者可以和文艺工作者全力配合,通过书籍、广播、电视、网络、报业、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社会大众在接受、笃信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拥有了走出去的新招牌和精气神,社会主义文化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形成文化的自我认同,由自信促进他信,在他信中更加自信。

5.完善制度体系,作为培育健康文化的保障

要完善制度体系培育健康文化。正如前文所述,制度由文化决定,因此完善制度体系首先要充分发掘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先进资源,譬如《周易》、《老子》和儒家学说中有价值的治国理念,并且将其与我国政治制度紧密融合。二是要大胆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政治文化的有益成果。其次,完善制度体系要强化弱势群体对制度的认同。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是我国的三大弱势群体。他们对政治制度体系认识、认同严重不足,如果没有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可,任何管理体制都不可能持久。因此我们要强化弱势群体的制度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软实力。再次,完善制度体系,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其核心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健全民主制度,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公民的民主和合法权益。

总之,我们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制度体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为更进一步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主义文化做好保障。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编: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