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作用研究1 艾米旦•肉素力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6 12:51:23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作用研究

艾米旦·肉素力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伴随着我国中小学生课程标准的变革,自然科学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单一的讲解互动模式难以满足观众日益俱增的文化需求,趣味横生的科普剧虽然形式多样,但是依然深受空间、经费、人员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作为自然类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常设展厅或临展配套的展品应当被充分挖掘与利用,博物馆需要加强受众与展品之间的“对话”,以此作为博物馆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拓展。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承担起传播科学理念的重任。它不同于正规学校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这是一种双向式学习,动手与动脑并存,有利于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为此,本文结合实践,探讨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素质教育;青少年

一、自然科学博物馆探究式教育活动的特点

国内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普遍追崇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对于大多数业界人士而言,这三点早已耳熟能详,却容易忽视一个关键要素:这些特点的彰显要以场馆展品为依托。展品是一个场馆的灵魂之所在,离开了展品的教育活动,就好比是空中楼阁,好看但缺乏实质内涵。随着对科学素质教育活动的深入研究,这些年被博物馆界所热议的重复性和探究性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这两点的提及,体现出国内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发展正趋向成熟,教育活动的设计更显人性化。

1.科学和互动性

科学性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教育人员在执行相关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时,应当讲求科学知识表达和传播的准确性,尽量避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内容。对于科学性的把控,不仅要关注现场工作人员对于展品的解读,还要贯穿在每一场教育活动中。尤其是活动方案或文稿的审定,最好请教相关领域的学术专家,逐句审核,严格把关,确保知识点的准确性。而互动性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显要特征,尤以展品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借助各类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调动受众的感觉、触觉与听觉,激发参与者的参与热情。例如,上海科技馆的“羊年生肖展”首次尝试将增强现实技术与APP技术相互融合,通过扫描手机二维码,下载安卓相关软件,体验“反刍动物猜猜看”的互动游戏,游戏中的任一动物的3D形象均会自动显示在手机界面、学习手册或卡纸上。该活动体验区前人头涌动,全天候参与率极高。

2.趣味和重复性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也是吸引学生观众参与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趣味性而言,主要体现在:第一,活动形式充满乐趣。以上海科技馆彩虹儿童乐园中的“小小建筑师”为例,该展项现场模拟了建筑工人投身工地建设的独特场景,小朋友们头戴安全帽,手推水泥车,纷纷走入工地现场,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该活动以新颖、奇特的展示形式吸引了学龄前儿童的诸多关注,通过场景模拟,缩小还原了大人的真实世界。第二,趣味性还可以体现在展示内容上。教育人员在策划主题活动时,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参与者的关注。以中国科技馆“动物世界”展区为例,该展区的工作人员在定期开展区域讲解的同时,努力将不同物种间的关联,以故事链的形式表述出来,以此吸引观众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性,有效加强知识点的识记。值得注意的是,趣味性在抛却了枯燥与乏味的同时,并不等同于娱乐性。不能一味追求观众的参与度,而将教育活动设计成纯粹的娱乐活动,完全颠覆了教育的意义。

同时,对于大多数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而言,教育活动的实施并非是一次性的,可根据场馆内现已成熟的教育活动,进行二度开发、重组,以便有效整合成活动资源包,配合不同主题、节假日需求,组织实施。这种模块化的组合,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反复实施。在每一次的组合中,也会激发不同的灵感,进行细微地改动,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以中国科技馆的科普表演《惊奇化学》为例,该表演融合了多个化学小实验:干冰瀑布、水中分沙、泡沬喷泉、泡沬火焰、红瓶子。编创人员可根据每一次的演出主题和时间,适当增加或删减实验数目,或变化实验内容,实现模块间的自由组合,以此激发观众的惊喜之情。

3.探究和教育性

随着学习单在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探究性逐渐成为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又一显著特性。以问题为导向或鼓励学生自发性地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实践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严密的思维模式,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效仿科学家,探寻科学的真谛。例如,中国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在引导学生参观“神州飞船”巡回展览时安排了“人在失重的环境下行动还自如吗?”的探究活动。活动参照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小学三年级的学业水平出发,鼓励他们前往展区,找寻相应证据,支持各自观点,并以漫画的形式,将小组探讨的结论表现出来。学生们通过参观讨论,找寻到“宇航天地”展区内的“地球人眼中的太空”这部纪实短片,该片以循环播放的形式,记录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生活场景。以此获得结论:人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是悬浮在空中的。通过探索、寻证、分析、总结,学生们加深了对“失重”这一概念的印象,也以此激发了他们对于航天知识的热爱。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