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互构性视角下理论与实务关系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启发 宋昱槿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6 13:43:05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互构性视角下理论与实务关系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启发

宋昱槿中华女子学院  北京市  100101

要: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到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空前壮大,各种各样的社会工作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成长起来社会工作实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如此,社会工作在我国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中,其相关的实务以及理论研究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采用互构性视角来探索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实务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滞后与缺失很容易使得社会工作实务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而社会工作实务迟迟难以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与模型也给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如何使得二者形成良性的互构关系是社会工作日后发展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难题,也是社会工作教育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互构性;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实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进入恢复重建阶段,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成为了首批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仅在社会工作实务层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而且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无论是实务还是理论研究相较于中国科学的整体发展而言都收效甚微,有待进步。本文正是基于互构论的视角,将高校的社会工作研究者与一线从业人员视为互动的两极,从中反思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道路。

一、互构性视角下社会工作的发展

关于“互构性”的概念最早由邱泽奇提出,指“信息技术携带的组织结构既有来自技术的刚性结构,也有来自组织的弹性结构;同样,阻组织对技术的使用所形成的结构既有组织的刚性结构,也有来自技术的弹性结构。”郑杭生的互构论在此基础上强调对多元社会主体间的相互形塑、同构共生关系的理解和阐释。本文正是在多元社会主体间相互形塑这个意义上,使用“互构论”探索实务与理论之间的“互构性”关系。

众所周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舶来品”来自西方,要在我国发挥作用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的阶段。如果一味强调西华,那么社会工作将水土不服;如果一味强调本土化,那么社会工作将无法顺利完成专业化,只有将西方来的“舶来品”与本土文化对接,才能使其更好的完成自身的使命,实现“助人自助”的使命。而如何完成这个对接工作需要做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即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务的互构性作用下逐渐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转变。

如果说实务的主体主要是在社会工作机构中、从事一线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那么理论研究的主体也可以说主要是高校的、从事社会工作研究的学者,两大主体似乎并不能处于同一个体系之中,他们能否使在理论和实践互构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究能否。本文主要在互构性视角下探讨高校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和一线工作者实务工作上的问题对于理论和实践互构性方面的不利影响。但实际上,在多元互构的过程中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完全不止高校与实务工作者, 比如政府作为政策、资金、项目的提供者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尤其是初期)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都应以予考量。

二、理论和实务的互构性分析

现代西方科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的概念是宏观的,泛指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规划、立法、服务提供、行政管理和绩效评估等所有社会服务的总和,而社会工作实务的概念在中国尚未有明确的界定,分别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不同理解。宏观的社会工作实务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过程;中观的社会工作实务与西方的社会工作概念较为相符,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微观的社会工作概念则建立在社会工作者或普通个人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解(刘继同;2012)。广义的社会工作实务在中国自古有之,上到古代皇帝开仓赈灾,下到普通僧侣施善行善,都是社会工作的工作范畴,但是,专业的社会工实务是随着这几年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数量上增势显著,质量上却令人堪忧。社会工作实务对理论的“互构性”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性不强,从事该专业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可度较低,理论研究能力和兴致不高。要知道在美国统计局对于19种能划分成专业的职业中,医生的的专业化程度最高,又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这意味着社会工作如果想要像医学一样走向专业化道路,便不能再简单地进行泛泛的社会化服务,而应该精准自己的服务,把宗教慈善服务、志愿服务、非专业的公益事业和准社会工作实务统统向专业化社工实务转变。专业性增强以后的社会工作实务将更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和理论。第二,我国社会工作实务主要参照英美国家的实务体系,缺乏对非英语的欧洲大陆国家的交流与学习,更没有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不利于形成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框架。长此以往,作为社会工作后发型国家的中国,其社会工作发展过分依赖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不具有较强专业话语权,必将阻碍作为社会工作后发型国家的中国社会工作的自身发展。当务之急应尽早形成系统的中国特色的实务模式和研究体系。

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近些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仍不尽如人意。从文军对“中国知网”上2007年到2014年的社会工作类的文章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工作研究明显快速增长,理论研究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文章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基本都在不断的提高。然而,稍作一下横向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工作的高质量研究相较而言依然差强人意,与社会学相比,无论是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发表文章的数量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数量均有较大的差距,这也反应了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不足,而对此高校的研究者们显然责无旁贷。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七十多所高职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科,三百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本科,一百多所大学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现在更有少数院校开展了社会工作博士教育或者开展了社会学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教育。高校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从专科到博士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却缺少足够的理论产出,那么很可能会导致理论对于实务“建构性”方面的两个消极结果:第一,培养不出具有足够理论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他们很可能是未来的社会工作研究者或实务工作者,甚至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者,没有雄厚的理论积淀,更难以在各自工作领域做出积极贡献,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拖后腿;第二,无法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理论支撑,不能解决社会工作实际展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此社会工作便迟迟不能实现本土化,迟迟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启发

    在互构论的视角下,显然社会工作的研究者理论研究的不足会影响社会工作的实践,而社会工作实践上的缺陷又会对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产生窒碍,进而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整体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建议社会工作的发展应该抛却传统重实务轻理论的发展模式,推动理论和实务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首先,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社会工作在我国很多时候被视为一种实务活动,因而被认为不需要理论,这个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实际上,缺少对一个人所置身于其中的情境的准确解读又如何能对其行为对错产生指导或者评判性作用。扎实有效的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其次,提升实务工作的质量。虽然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很多实际从业者并不清楚社会工作究竟是怎么回事。社会工作行业既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其产生的服务效果实际上是很可疑的。这也会影响社会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在社会工作教育时期,我们必须切实提升对学生实践服务的质量要求。之后进入工作岗位,对于那些不具备资格或能力不足的从业者要加大培训力量,提高职业技能,并建立一套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适时清除无法胜任者。

    最后,对于学习层次的学生应该设置符合其教学目标的培养方案。我国现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专业性普遍不强,工作在一线岗位的社会工作者往往不是社会工作专业出身,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大多没能选择或者坚持在社工领域工作。这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设置社会工作课程不够合理,讲究对于助人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管理、理论和价值观上的教导,经过学校四年的学习,本科生自认为自己辛苦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最后和不用上大学的大妈干一样的工作,较难找寻自我价值,专业认同感低,跳槽自然成为常事。本科生尚且如此,研究生更甚!所以,学校应当努力让自己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都有符合自身层次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时就对高学历的学生执行更高标准和要求,不仅仅要明白社会工作是什么,怎么做,更要明白为什么。然后才能将合适的人才稳定输送到合适的岗位,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各专其事又能互通有无,构建良性的互构关系,使得社会工作更好地在我国发挥自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军、高艺多.关系重构: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分歧根源及其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16,(05):16-24

[2]熊跃根.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干预:理论和实务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16,(05):25-35

[3]李晓慧.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互构性承认——以北京市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为例[J].学海,2015,(03):53-58

[4]刘继同.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实务基本问题清单通用型社会工作实务模式()[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02):2-17

[5]刘继同.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实务基本问题清单通用型社会工作实务模式()[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01):2-18+30

[6]徐选国、阮海燕.试论我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互构性发展[J].天府新论,2013,(01):109-115

[7]刘继同.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概念框架、类型层次与结构性特征[J].社会科学研究,2012,(04):78-88

[8]边燕杰.高校与社会服务部门合作共建实务导向型社会工作教育[A].陕西省社会学会、西北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陕西省社会学会、西北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0:11

作者简介:

宋昱槿,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妇女社会工作和性别研究。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