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论杨绛《我们仨》中的知识分子情怀 郭林芳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19 19:15:33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论杨绛《我们仨》中的知识分子情怀

郭林芳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西西安  710130

 要:《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相继经历了丈夫、爱女的逝世之后的一篇回忆录,由三个部分组成,用她一贯的风格,简洁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家三口互相扶持,相知相守的时光。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我们仨》中的知识分子情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挚朴素的亲情体现;二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三是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表达。

关键词:杨绛;《我们仨》;知识分子;情怀

引言

《我们仨》是著名女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所著的散文随笔,用回忆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先生与他的丈夫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钱瑗一家三口之间的快乐而艰难,那些有着爱与痛的日子。1997年,1998年女儿与丈夫的相继离世,给予杨绛先生莫大的打击,而她用最朴实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来表达对他们的不舍之情。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有不同的见解,体现了不同的情怀。杨绛先生一家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着自己一定的思想以及遇事的处理方式。

本文通过对《我们仨》中知识分子情怀的了解与分析,可以明确感受到杨绛先生一家的精神坚守,在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时,他们保持本心,与世无争,坚守自己的信仰与信念。平淡朴实的语言将杨绛先生的内心真实情感变现出来,让我们了解了她伟大的母性光辉,以及作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坚硬的外表下有一颗柔软的心。

二《我们仨》中的知识分子情怀

1.《我们仨》中真挚朴素的亲情体现

家是我们所有人的避难所,是我们可以休息的港湾,是可以放下心中一切重担的驿站。《我们仨》记录了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之间温馨的生活状态,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伉俪之情,钱瑗女士对父母的尊敬与孝敬之情,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对女儿的疼爱之情的表达,让我们从质朴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单纯美好。

钱瑗女士去世时,钱钟书先生也重病在床,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去描绘当时的场景,“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这是一位母亲对女儿深沉的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与酸楚。钱钟书先生去世时,杨绛先生这样说:“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从此只剩杨绛先生来回忆那段一家三口相知相守的时光。“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就是杨绛先生最符合的样子。

2.《我们仨》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

“文革”时期,他们还是像往常一样,每天和书做伴,在书中充实自己,在书中寻找真实的自己,可以让心灵得到释放。“杨绛与钱钟书并非出世,其实他们只是更深一层的入世罢了。在超脱了一切世间凡俗的干扰,名利地位的纠缠后,他们清纯地进入了人类的文化世界,探索者人性这个最高的奥秘。”“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英国留学期间,杨绛先生关心他们的房主老金及其妻女的情况,回国后钱钟书先生对流离失所的普通民众给予帮助。2001年起,杨绛先生将个人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她淡泊名利,只是希望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好好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将来报效国家。杨绛先生在经历钱瑗女士,钱钟书先生的相继离世后,没有一蹶不振,她一百多岁的高龄仍一直学习,一直写作,传播着优秀的文化与思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坚守自己的理想。两位挚爱的离去给他带去了沉重打击,可是她顽强地扛住了,她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坚强的意志完成了《我们仨》这部作品,让我们感受到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

3.《我们仨》中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表达

爱国情怀向来都是比较慷慨激昂,激情澎湃的,《我们仨》中的知识分子情怀与之不同,他描述了杨绛先生一家在“文革”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忍辱负重而又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操。《我们仨》中第三部分写了一家三口从英国回来,经历了抗战,文革等时期。杨绛先生在写他们经历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并不是情绪激动地去控诉,而是用她一贯的风格,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去描写那段生活,看起来平淡,实际比那种强烈的控诉更具张力。

英国留学结束时,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本可以留在英国,那里有着优厚的待遇,可是他们放弃了,毅然决定回国,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许多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他们依旧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他们的理念信仰,是他们的爱国情怀的坚守。

钱钟书先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在生活中,杨绛先生说他笨手拙脚,可是在工作和学习中总是抱着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他希望把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带到世界舞台,可以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外文化的互相借鉴与发展,这样可以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让国人学习西方文化。钱钟书先生这样的治学态度促进文化的交流,在文学研究的方向取得了辉煌。

产生这些情怀的原因

当解放运动结束,建国时期开始,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他们没有所谓的武器,他们的力量来自于自己的学识,在这种国家争斗面前,显得无比弱小。

理性已经被摧毁,昨天还可以称兄道弟,推心置腹的朋友,今天就可以把你推万丈深渊,对你恶语相向。面对这样的时代悲剧,杨绛一家知识分子的选择是保持沉默,或许他们知道呐喊或者反抗并不能改变什么。面对命运与时局,更多是无奈,叹息。在这个不公的世道,我们需要的是站出来敢于推翻这一切的人。可是事与愿违,在这种风气下,大家考虑更多的是政治因素,这样的时代要的是顺从的绵羊,要的是听话,什么创新,什么改变,都会被无情地淹没的因素。到底是时代的因素,还是人心的因素?

结语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用来回忆丈夫钱钟书先生,女儿钱瑗女士的作品。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讲述了一家三口一同度过的一段艰难与温馨并济的日子和他一个人思念他们仨的凄美故事,向我们表达出家庭的重要性,从质朴的语言中感受他们的情思。

知识分子属于国家的开拓者,杨绛先生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仨》中那段不堪的往事,在她的笔下显得那么从容。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一向谦逊,不卑不亢,有着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祖国的感情一直未变。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保持知识分子的初心,相知相守,给我们展现了家国情怀,爱国操守,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平凡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2003

[2]白芷.豪华落尽见真淳——论杨绛先生[N].中国文化报,1987-03-08

[3]杨绛语录精选[J].走向世界,2016(23):113

[4]赵淮青.“文革”中文化界逝者的风骨》,2000年第2期

[5]杨绛.杨绛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6]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于慈江.杨绛和新诗的缘与非缘.译诗《我和谁都不争》及其他[J].粤海风,2013(2):39-42

[8]赵淮青.《炎萧春秋》,2000年第2期

[9]陈莉.《刹那的定格永恒的美丽略论杨绛<我们仨>的美学特征》,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2006年3月

[10]吴学昭死者如生.生者无愧——读杨绛新作《我们仨》[N].文学报.1989-01-26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编: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