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湘西浦市文化圈谱牒文献收集整理对策浅议 胡云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19 19:17:03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湘西浦市文化圈谱牒文献收集整理对策浅议

胡云(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81)

 湘西浦市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底蕴十分丰富。近年来泸溪县政府加快了浦市旅游开发的步伐,此地的民族文化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于历史原因,本地留下的文字史料极少,借助田野调查成为发掘本地文化的重要手段。本地谱牒文献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成为文献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浦市文化圈谱牒文献存留现状及收集整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浦市文化圈;谱牒文献;收集整理

湘西浦市古镇是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个古镇从此以文化的面貌进入学术研究与文化艺术界的视野。近几年来,我跟随湖南师范大学浦市文化研究团队一直在浦市一带开展田野调查。现对该地区谱牒文献的收集、保护与整理对策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并以此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浦市文化圈覆盖范围

要弄清楚浦市文化圈谱牒文献的存留情况,先得对浦市文化圈的形成、特点及其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浦市曾经是沅水流域最大的商业城市

浦市一带土地平衍,适合农业种植。加上浦市系沅水与小支流浦溪的交汇处,形成几十万亩沙洲与水面。渔业也极发达。向来号称富庶之地。在现代的公路与铁路覆盖中国西南地区之前,水运是最大的交通通道。在漫长的古代文明史中,沅水一直是沟通中国中原、东部与大西南的主要干道。浦市古镇就坐落在这个干道的中部,1952年行政区划调整之前,一直属于沅陵县、辰溪县、泸溪县三县共管的地方。目前由辰溪县与泸溪县划江而治,主市场部分归泸溪县,江东部分归辰溪县。

从明朝永乐皇帝开始,朝廷为了营建北京皇宫与陵园,长期派官员在武陵山砍伐大楠木,运往北京。前后两百余年不停息。楠木砍伐催生了一大批官商不分的楠木官员与皇木商人。他们很多人来浦市安营扎寨。进一步强化了浦市的商业地位[1]。清朝立国之后,为了巩固西南边疆,加强对西南的开发与管理,沅水成为国内当时最繁忙的运输通道之一。浦市的商业地位也因此再次得到强化。有研究报告认为,此时的浦市城有四、五万人口之多[2]。属于当时西南最大的商业城市,也是大西南人口最多的商业都市。浦市的经济实力辐射很广,北到汉口汉阳,西南到昆明,西北到重庆。这种商业地位,必然催生特殊的文化。

2.浦市文化圈覆盖范围较广

浦市的强大经济实力,使得浦市的产品供求关系不仅仅局限在浦市城里。周边大量的乡村,都参与到浦市的供求链条上来了。以浦市城为中心,浦市与周围几十个乡村形成了一个分工相对明确的商品生产系统,套用今天的术语,叫做产业群。南边张家溜村几百年来专门生产各种包装纸,当江州村专门生产蔬菜,生宝村专门生产砖瓦,铁柱潭与汀流村生产石灰,马王溪村生产陶瓷,峨眉湾与江东一带数个村冶炼生铁,浦溪村生产烟花爆竹,达岚一带乡村生产白蜡,加上城里的各种手工艺生产……这些走上专业化商品生产的乡村,都是依赖浦市这个超级市场生存的。因此,浦市文化绝不仅仅限于浦市古镇,而是涵盖了参与其商品生产与供应的所有周围乡村。浦市以其经济实力凝聚了众多乡村形成了一个超大文化圈[3]

二、浦市文化圈谱牒现状

1.浦市拥有较多总祠,浦市谱牒流传范围涵盖湖广及大西南

浦市文化圈是一个商业圈,也是一个文化圈。因经济认同而带来文化认同。浦市文化圈中生活着众多的族群与大家族。他们按照传统的方式,通过联宗合谱的方式,形成区域内的强大宗族关系。这些宗族从明朝开始,到清代晚期,组建了很多宗祠。由于浦市文化圈的商业传统,这里的人口为了更好的生存,通过经商、手工艺等,大量向四面八方流动迁徙。他们在各地建立新的家园,建立新的祠堂,但都属于分祠。浦市变成大西南很多姓氏的总祠所在地!几乎所有分祠所写族谱,都表明自己的祖籍来源地在浦市文化圈之内。

目前浦市依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宗族有十多姓,谭、姚、邓、吉、雷、李、宋、张、杨、石、谢、贺、陈等等(陈姓祠堂前几年由江东迁往辰溪县城,但祖坟还在浦市江东)。以谭、姚、陈三姓来说,每个总祠目前所覆盖的子孙遍布大西南、甚至中国各地,每个总祠都有至少四、五十万人声明自己来源于浦市。他们在各地建立祠堂,但因为声明坐落于浦市文化圈的祠堂是总祠,是他们家族的发源地。他们在各地分祠所撰写的分谱,也尽量采用宗祠所编撰的族谱的说法。因此,浦市文化圈的谱牒文献在整个大西南甚至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有分布,形成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2.浦市谱牒隐秘难寻,收集成本很高

第一,数量特别稀少。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新中国几十年的现代化运动,这些民间谱牒文献受到巨大破坏。这些谱牒已经成为稀有文献。原本古代社会十分重视修族谱,谱牒是民间最常见的书。但是,目前的情况则完全变了,平均每万人中不到2部完整的旧族谱。这些谱牒被民间当成珍贵的传家宝加以收藏,一般不轻易外示于人。如果不是采用特殊方式,几乎看不到这些旧族谱原件。以谭氏宗族为例,在泸溪、辰溪、麻阳三个县中,分布浦市谭姓后裔有数万人。可是通过拉地毯式动员,以召开编写族谱会议的方式动员各地谭氏参会,收集到的旧族谱也只是10余部。可见这些古旧谱牒文献已经珍稀到了何种程度。

第二,收集成本超高。能够藏有这些古旧谱牒的,都是一些老年人,他们对现代通讯工具的使用也不是熟练。因此,他们与外界的交流程度较低。就算他们愿意将手中的谱牒展示出来,但是他们的意愿也很难让外界知晓。所以,找到这些谱牒的线索十分不容易。就算找到这些线索之后,要与这些藏有谱牒的老人形成有效沟通,又是十分不易。浦市谭氏后裔有一群热衷于联宗续谱的志愿者,经常到谭氏后裔居住地去访问,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已经收集到20余部古旧谭氏谱牒[4]。算是浦市文化圈收集古旧谱牒最全的一个总祠了。这个成绩是由谭氏后裔花了好多年时间完成,除去劳务费不算,光差旅费就是数十万。这样的成本,已经远远超出一个科研组织的实力。浦市姚家古旧族谱收集数量居第二位,经过几年努力,收集到古旧谱牒5部。其余家族收集到的古旧族谱多少不等。而由我们科研课题组直接收集到的古旧族谱,四年中只收集到5部。用我们耗掉的科研经费来计算,每部族谱花去的差旅成本也是2万多元。所以,收集成本成为这个课题中的一大难点。

3.浦市谱牒具有丰富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这些谱牒文献到底有多大的学术价值?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收集成本太大。

从我们目前已经收集到的谱牒来看,这是文献是研究地方文化历史中不可代替的文献。这些谱牒具有文献史料的唯一性。沅水流域、甚至西南地区的运输史、商业史、文化交流史、族群迁徙史,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史等等,目前尚有许多的课题缺乏清晰的研究答案。而所有这些课题,都没有比较系统的文字记载,都需要结合田野调查,从实物材料到民间文献史料,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得出较为清晰的结论。

比如,目前浦市文化圈中的居民,绝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是从江西搬迁而来,一些居民甚至是从明朝、清朝才搬迁而来,因而自认为是纯正的汉人。姚姓人、张姓人、吉姓人、谭姓人,都是这么看待自己的族源的。可是,所有这些姓氏,除姚家以外,都在族谱中记载自己祖先在此担任军官,来此“镇蛮”、“征蛮”的早期历史。从北宋王安石派章惇开五溪之后,朝廷就在沅水中上游设立了大量军事寨堡(其中新堡寨是最大的一个军事据点,今天浦市镇新堡村就是保留了当时的新堡寨之名),防止新归附的少数民族“寇边”。这些军队有两种来源,一是从外地调来“戌边”的军队,另一种就是招募当地人担任驻军,称为“瑶卒”。以当地驻军为主,以外来驻军为辅。外来驻军主要是监督“瑶卒”的。所以,这些所谓汉人军人的后代,其实大部分原本就是本地人。明朝除继续沿用宋代的驻军制以外,还实行军屯,士兵也是以本地士兵为主。因此,所谓军人的后裔,估计有少部分确实来自外地,大部分还是本地人后裔。只是这些本地人进入国家军队日久,受到“文教”影响日深,比普通老百姓更早的接受了以汉文化为基础的主流文化而已。

又比如这些古旧谱牒中,记载了大量浦市后裔迁往大西南的艰辛历程。在这些历经几百年的迁徙大潮中,文化也从沅水流域不断向西南各地传播。我们在历史上一直无法理解的大量文化现象,都可以从这些谱牒中找到答案。黑神是西南分布很广的一个神祗之一。可是它是怎样一个神?是从东向西传播还是从西向东传播?四川遂宁谭氏老族谱详细记载了谭氏祖先,如何从浦市出发,迁往四川谋生,始终把黑神带在身边,一直到遂宁安居下来,遂宁从此有了黑神庙。

类似于以上所涉及到的学术研究中的课题,都是其他史料无法代替的。因此,大力发掘浦市文化圈的古旧谱牒,是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

三、收集整理对策

    上文提到,收集古旧谱牒是一件工作量十分浩大的工程。那如何才能完成这项文化工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

1.政府、科研机构与民间组织携手

    目前主要是民间在做谱牒文献收集工作。由于缺乏训练,这些收集工作经常对原始文献造成破坏。科研机构以主导身份进入这个领域,目前还缺乏经济实力。因此,需要推动政府、科研机构与民间组织携手合作,才能多快好省地完成这项工作。由政府投入一定的政策措施,对收集到的古旧谱牒文献进行经济上与名誉上的奖励。政府出面,具有导向作用。政府有时候花的钱不是很多,但是效果很理想。由科研机构介入进行指导与引导,这样可以保证收集到谱牒得到及时的保护。由各个姓氏的志愿者,前往全国各地进行收集,这样可以减少大量公事公办所必须投入的差旅开支。有了三方面的合作,这个工作进展必将很快得到落实,并产生实效。

2.建立宗祠文化研究机构,开展寻根问祖方面的节庆活动

为了使谱牒收集整理常态化,有必要建立常设的机构。建议政府在浦市设立科研机构,对这个课题长期抓。长期建设。特别是,为了让原本属于浦市文化圈的后裔,能够将各地古旧谱牒带回浦市收藏保管,有必要在浦市形成一些周期的节庆活动。方便这些后裔周期性地返回浦市。比如由政府出面主办,尽快启动浦市恳亲祭祖节。这样,各地后裔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到浦市来寻根祭祖,这样就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珍贵谱牒史料。

3.建立数字化保护

   为了更好地整理好这些珍贵文献,方便科研利用,目前最易行的方法,是进行数字化保存与整理。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此就不啰嗦了。

总之,浦市文化圈谱牒文献收集与整理工作十分紧迫,对深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引起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谭必友、田燕、洪文雄.我在浦市读女神——熤园学人田野考察行记[C].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7:41~44

[2]谭必友、田燕、洪文雄.我在浦市读女神——熤园学人田野考察行记[C].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7:127

[3]谭必友等.浦市龙舟赛[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1~10

    [4]胡云.湖南民族地区民间文献的特点及其价值——以《湘西苗疆珍稀民族史料集成》为例[J].成都:经营管理者.2015(18):372

作者简介:

胡云(1981--)女,湖北天门人,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民族民间文献。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编: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