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深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 刘秀云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8-01-06 15:50:33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深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

刘秀云(中共裕民县委党校  新疆裕民  834800)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明确提出“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深刻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文化自信凝聚力创造力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博大精深、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直抵人心,报告向国内外、党内外鲜明地回答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的思想来指引。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党的理论发展的新高度,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升华,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高瞻远瞩的非凡胆识和战略定力,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是激励和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动员令”、“宣言书”。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发展进行了全面精心勾画,并提出了具体有效措施。单就文化而言,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繁荣兴盛”,这是十九大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坚定文化自信,这次提到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个概括点出了我们文化建设的精髓。

一、坚持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这次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不仅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重要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今天,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多元的文化体系共存的现状下,正确地认识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把握时代需求,对各种不同文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辨识与把握,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的扬弃,实现对文化的理性自觉与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有所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二、坚持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扩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更加突出文化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能动作用,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决定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更加突出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强盛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作用,强调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元的复杂局面中,更加突出文化对于一个政党、民族、国家实现自我认同、情感凝聚、行动自觉的理想信念作用,十九大报告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不仅凸显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深层底蕴和理论制高点。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坚持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的文化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二者息息相关,共存共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确立执政地位的那一刻起,不曾片刻忘记自己的文化使命。从毛泽东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到邓小平同志倡导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再到今天全党致力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几代领导集体表达了同一信念: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要完成战略部署,需要每个人参与并为之不懈奋斗才能实现。坚持文化自信,凝聚奋斗力量,需要每个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文化繁荣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先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更加全面深刻地回答了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

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地位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日益凸显。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十九大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高度,开宗明义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证明,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同样不能贫困,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往往会对物质力量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深刻阐述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编: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