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APF-I型松褐天牛化学引诱剂及诱捕器应用方法与实践2 武亚兴1 郭涛1 胡平均2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8-08-25 21:07:06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6.诱捕器管理

每个诱捕器均有其编号,落实专人进行观测调查和管护。一般每隔10~15天更换一次诱芯(高峰期10天),以保持诱捕器的诱捕能力;每次更换诱芯时一定要将诱芯黑色塑料包装膜上方左右各剪开1个2cm见方的洞,以利于引诱剂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扩散,提高诱捕效果,并在记录表注明更换诱芯时间,如遇雨天可提前或延后1~2天。未使用的诱芯需放入冰箱中或在-20-10℃范围内密封储存。

每次更换诱芯时,需检查每一个诱捕器运行是否正常,有无损毁(如有损毁应及时报告,尽快更换),更换下来的旧诱芯不得随意丢弃,及时装于塑料袋内密封回收,交县森防站集中处理,避免影响诱捕效果和造成人为传播疫情。

7.观测记录与成虫收集

5~9月进行观测调查,每隔5天观察记录1次天牛诱捕结果,观察时清查集虫瓶中的天牛数量和其它昆虫数量,填写诱捕情况调查表,记载内容包括编号、地点、调查人、收集时间、昆虫名、数量、天气情况等。所收集的不认识的昆虫分种类用指形管或干燥纸包裹装入信封,带回室内进行分类、记录、统计数量。诱捕的昆虫活体也可用75%的工业酒精进行浸泡或熏杀,多余的虫体集中销毁或深埋于土中。每次观测调查时要把诱捕器板面和集虫瓶株的杂物清除干净。专门用于防治时可15天收集记录1次天牛诱捕结果,使用APF-I型长效诱芯也可以30天观测1次。

区县森防站对诱捕的松褐天牛成虫分批次进行检测,及时进行分离、境检以确认是否有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及量大小,动态监测松材线虫病,是做到“早发现”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森防站应将诱捕的昆虫制作成标本、照片,用于宣传、展示及科普。

8.信息报送与汇总

各监测点的测报人员应于每次更换完诱芯后2日内,将现场观测调查数据报区县森防站统计汇总。区县森防站应将辖区内的诱捕器统一编号,并建立档案,做到每个诱捕器的去向,调查管理人,落实到位,责任到人。随时掌握每个诱捕器的工作状态和诱集数量,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观测调查工作结束后,区县森防站应及时收集全部原始记录表格、图片及影像资料,建立监测防治工作档案,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同时结合秋季松材线虫病疫情普查对诱捕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9.林间调查

对于松褐天牛虫口密度较大的林分,西安地区应于每年6月30日、7月30日或8月20日进行2次林间调查,按照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标准地(蛀干害虫)调查的方法,调查树干2.0m以下虫口密度,以松褐天牛的羽化孔、产卵刻槽(“一”字形)、蛀入孔3个易识别的特征做为密度指标[11],填写《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10.注意事项

(1)加强安全防范。特别是在使用梯子、更换诱芯过程要注意人身安全。野外使用酒精浸泡天牛要注意森林防火安全。

(2)发生小班周边2公里范围内禁止开展引诱防治。更换下来的旧诱芯必须当场回收,不得随意丢弃。9月底松褐天牛诱捕结束后,要及时将诱捕器收回,擦拭干净表面污物,保存于干燥的房间,带来年继续使用。

(3)注意收集推广示范过程中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4)由于诱捕器属塑料制品,易被个别拾荒者或村民将诱捕器取走,当废物卖货改作它用,因此要注意防盗及宣传教育工作。

三、用途和优点

APF-I型诱捕器可以成为一项监测的主要手段和防治的辅助措施,通过对诱捕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情况监测病害的方向,及时发现病害的踪迹做到早发现并相应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在一些林分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限制,不宜采用化学农药大面积防治,使用引诱剂效果更具优越性。能大量诱杀松褐天牛成虫降低各种虫口密度,减少松材线虫病传播蔓延机会和速度。特别是在轻微受害林分,由于天牛虫口密度较低,诱杀天牛的防治效果较为明显。

四、户县的应用与实践

1.户县APF-I型诱捕器的应用及初步成果

户县2014年6月份开始引进并应用APF-I型诱捕器监测新技术进行松褐天牛的监测工作。3年松褐天牛诱捕数量分析,2014年6个监测点有4个诱捕器捕获松褐天牛12只、2015年10个监测点有5个诱捕器捕获松褐天牛39只、2016年12个监测点有6个诱捕器捕获松褐天牛78只,连续3年监测松褐天牛呈逐年递增,和诱捕器悬挂地点、数量向松褐天牛集中分布区倾斜及APF-I型引诱剂的改良均有关系。大多数监测点全年仅诱捕松褐天牛1~3只,松褐天牛在户县集中分布于草堂镇李家岩高冠峪口的人工油松林中,该油松林诱捕的松褐天牛森林占全县诱捕总数76.0%;说明松褐天牛在秦岭北麓天然混交林中的自然分布密度较低,成虫期每月对诱捕的成虫进行1—2个批次的分离镜检,未发现有松材线虫和疑似松材线虫。

初步成果:松褐天牛成虫生活隐蔽,不易被发现,且羽化其较长,因此,直接监测其种群数量十分困难,应用APF-I型引诱剂能极大提高监测效率。在西安地区APF-I型引诱剂对鞘翅目昆虫有较强的诱集作用,对天牛科昆虫的引诱活性大于其他科昆虫,可诱捕38种天牛成虫,能携带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昆虫[12~14]有松褐天牛、小灰长角天牛、松纵坑切稍小蠹、褐梗天牛等4种,传播媒介昆虫1种即松褐天牛,是监测天牛科蛀干害虫的有效方法。

松褐天牛成虫在西安秦岭北麓的出现初期5月30日,比陕西省柞水县的第一次出现期推后5天左右,成虫期90天左右,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20日至7月20日,即松褐天牛的最佳防治时期应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中旬,这和南方各省的诱捕监测[1~6]相比成虫出现只有一个高峰,时间持续短而集中,成虫期缩短,也与当地气候相适应,本研究初步摸清了松褐天牛成虫在西安地区的活动规律,为监测预报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

2.应用实践过程中对诱捕器管理工作的改进

(1)诱捕器诱芯管理方法的改进

刚开始在诱捕器观测调查过程中发现有诱捕器10天内未诱捕任何昆虫,我们深入现场调查除了有连续下雨的因素外,发现诱芯开口的诱捕器未出现这种现象,后来我们要求测报员更换诱芯时将诱芯包装袋上方剪开2个洞,以利于化学诱剂的释放和挥发。2015年调查时我们发现更换诱芯的第1次诱捕结果明显好于第3次,同时有细心的测报员反映,15天后诱芯还有味而30天后基本没有味,建议挂两个诱芯(前后两次诱芯都挂上),因此,2016年对诱芯管理提出操作改进意见:每次更换的诱芯必须在其上方开双口,以利引诱剂挥发;诱捕高峰期每10天换一次诱芯,以增强羽化盛期的诱捕能力;鼓励测报员挂双诱芯,提高引诱剂利用率,也提高了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

(2)成虫收集方法

    刚开始,我们只收集松褐天牛虫体,2015年把诱捕器做为有害生物普查的一种重要方法,收集所诱捕的各种昆虫,但由于监测点距离较远,各种昆虫混合装入塑料瓶中,造成虫体不完整,不能做标本。后来我们要求,测报员将诱捕的昆虫活体用75%的工业酒精进行浸泡或熏杀后,再将不认识的昆虫分种类用指形管或干燥纸包裹装入信封,带回室内进行分类、记录、统计数量,多余的虫体集中销毁或深埋于土中。

 

参考文献:

[1]田艳刘金燕何邦亮.松褐天牛引诱剂林间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158-159

[2]林高峰巫东江等.松树蛀干类害虫引诱剂引诱松褐天牛试验[J].华东森林经理,2010,24(3):29-31

[3]林志伟.诱捕器引诱剂松墨天牛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65-67

[4]梁玮莎、余海滨、谢伟忠等.松褐天牛不同引诱剂和诱捕器组合诱捕效能比较[J].广东林业科技2015.,31(4):6~9

[5]郑丽萍.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引诱剂的评价与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6]陈龙.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与诱捕器野外应用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7]郝德君樊斌琦等.松墨天牛引诱剂的筛选及其引诱作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11)86-87

[8]王御芳唐金生蒋志云等.不同诱剂和诱捕器组合诱捕松褐天牛试验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5,29(1)28-30

[9]徐浩峰等.2种诱捕器引诱松褐天牛试验效果分析[J].林业实用技术,2015,(5)40-42

[10]林孝春.APF-Ⅰ型松墨天牛高效引诱剂对松墨天牛在林间防治效果探讨[J].中国林业产业,2016,(5)258-259

[11]徐正会姜海波等.测定松墨天牛林间虫口密度的简易方法及其应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2)35-46

[12]张建军张润志陈京元.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种类及其扩散能力[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3)350-356

[13]张霖.褐梗天牛生物学特性和引诱剂的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14]张心团赵和平樊美珍等.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2)156-158

作者简介:

武亚兴,男,39岁,就职于国营户县涝峪林场主要负责林场森林培育、经营管护与防火、林木种苗病虫害防治;国有林场规划计划编制;管理国有林场,促进林业发展。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