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唐洪丽 新时代电视传播审美媚俗化的问题与思考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6-05 14:47:49 作者:唐洪丽 来源:新丝路杂志社 文字大小:[][][]

唐洪丽(南充市广播电视台  四川南充  637000

 要:新时代,大众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盲目追求收视率、商业利益最大化和刺激效果,一些电视传播审美呈现媚俗化的现象。本文从电视媒介“取媚”受众审美,利益驱使忽略社会效益,受众审美中的自发感情的放大和从属三方面做出原因分析,并从国家、电视从业人员和受众三个层面进行治理路径探讨。  

关键词:电视传播媚俗化受众审美  

一、新时代电视审美媚俗化的表现

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出现了新变化。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丰富多样,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爱好需求使得电视传播出现了分化,再加上传媒人员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电视审美呈现媚俗化的一些现象。

1.盲目追求收视率,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

部分电视媒介为迎合大众的兴趣点和百姓的好奇心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添加各种猛料、奇闻、八卦等信息,来提高收视率,而忽视了电视媒介的社会责任,缺失了社会性和服务性。这种现象在地级电视台比较严重,不仅可以增加收视率还能够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提升收视率,一些电视媒体过度关注明星,致全民娱乐化现象日趋上升。有些节目让明星们拿着高价出场费世界各地旅游、带着孩子玩耍,换着不同景点做游戏;目前很多电视节目里,随时可见明星点评经济、点评时政、点评学术,而真正的经济学家、真正的学术专家在这些节目上却看不到身影。为满足受众的窥私欲,明星丁点大的事都要拿来渲染报道。明星潜规则、出轨、离婚、酒驾、吸毒、嫖娼,艳照门、偷税漏税等龌龊事件都被媒体无限放大,给民众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下一代关注的是媒体报道的明星八卦,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几个科学家、院士的名字,等等。

2.追求刺激,忽视媒体责任感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闻题材充斥荧屏,观众的态度由稀奇变为习以为常。新闻的类型来源是有限制的,越取越少,但每天还在报道,以至于大量没有意义的新闻或炮制原来的新闻搬上荧屏。为了吸引经济广告而刻意追求收视率,就会导致新闻传播走上歪曲道路,在传媒内容上就会不自觉地去讨好观众,为吸引观众眼球,满足大众的好奇和感官刺激,往往就淡化了新闻的严肃性。正确的做法是对所报道的事物要理性地进行思考,即要坚持正义又不能随心所欲,应全面理解新闻的价值意义,以平和心态达到真实报道的目的。  

3.新闻媒体主持人播报方式日趋娱乐化

电视新闻,特别是民生新闻的报道会出现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有的新闻主持人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故意用夸张的语气,过激的言语来播报新闻,甚至自以为是地对这些现象进行批判,用了大量的词语渲染,这种偏激的报道方式往往会误导观众的判断,致使受众不能客观地分析事件的本源;有些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故意去迎合一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在一些节目中安排一些衣着暴露的美女主持人用一些很嗲的语气进行新闻播报,完全没有新闻的严肃性;有的电视台推出地方方言播报新闻节目的形式,这种方式刚刚推出,受众会有新鲜感,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就为了满足这些兴趣,就在大量的节目中都进行方言播报,以致受众审美疲劳,产生厌烦情绪。

二、新时代电视审美媚俗化原因分析

媒介的更迭发展,瓦解了原有社会结构,形成新型的社会文化体制,这无疑影响着大众的审美体验。随着UGC时代的到来,受众审美在节目制作、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越来越多的网络节目和传统电视节目均趋向同质化、低俗化、趣味化,大众渐渐被媒介引入全民娱乐时代。因为大众自发参与电视传播的审美活动,通过自己情绪的放大和从属,实现审美需求和期待。受众审美媚俗化归根到底是传者和受众甘愿走入的圈套。

1.电视媒介“取媚”受众审美

卡林内斯库指出,“作为一种哗众取宠的艺术......媚俗艺术有意为广大民众那些最肤浅的审美需求或奇怪念头提供即时满足。”[1]换言之,“媚俗”是一种手段,它屈服于多数人意见,并满足多数人低俗、求异等等的审美需求。在当下一切均可消费的社会中,更新换代的媒介技术为文化的呈现形式和接触文化方式都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其中,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介也为了获取更多受众的关注和使用,过度迎合受众口味,取媚于受众,服从于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期待。在电视传播中,电视新闻媚俗则指在新闻报道中,以低级庸俗等内容博受众眼球,由此换取高收视率。如在电视新闻制作中,极大渲染的新闻标题、庸俗劲爆的新闻内容、极其煽情的传播手法等等都是电视新闻媚俗化的表现。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消息传播的周期,无论是在小视频还是大荧幕,都迎合了现代人对艺术的追求,进而直接刺激了大众审美方式的转变,即无限放大感官感受在文化审美模式上的作用。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求生存的电视媒介寻求媒介融合,进军“两微一端”。面对大众碎片化观看、阅读行为,电视媒介显然丧失了存在地位。短视频、公众号、微博等均可让大众足不出户欣赏丰富多彩的信息,包括文字、视频、图片,并可与其实时互动。

2.利益驱使,忽略社会效益

目前电视节目中之所以出现媚俗化,其根本在于新媒体的冲击导致地方电视台的收入不断下滑,有的电视台为了提升收视率、提高经济收入而盲目迎合受众的低级审美趣味。“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为了一己之利益而讨好大多数人的心态或者做法便是现代的媚俗艺术。”[2]这种屈从他人的行为,与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所陈述个人意见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互联网时代,审美的泛化打破艺术神圣的地位。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摄影和电影是“基于视觉的现代复制技术完全可以成为所有人的艺术形式。”[3]换言之,复制技术让艺术不再神秘,受众的审美活动逐渐平民化,艺术品也逐渐廉价化。陈丹青曾在访谈中,谈到美术审美的发展,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商业派,商业气息浓厚,毫无个性。艺术家们不再忠从于自己的风格,而是献媚于大众。他们变得急功近利,沦为大众审美的附庸。纯粹的艺术被驱逐出现代生活,太多的虚假与欺骗使得大众不能得到真实的心灵满足。这很容易造成受众的审美假象,受众审美满足是一种虚假满足。例如电视媒介关于综艺节目的设置,电视制作人嗅到受众的审美方向,几十个上星卫视播出相同的电视节目。受众审美同质化导致电视节目同质化。而网络综艺节目无需严苛的审核条件,经常以受众喜爱的口味为其熬制一档又一档的综艺节目,而这些节目往往定位于调侃、撕架、语出惊人、下身语言、恶搞等等。譬如《奇葩说》、《火星情报局》等等。而面对IP剧的火热,小银幕、大银幕、网荧幕轮番轰炸,虽生存重要,但传播内容设置经常被受众牵着走,终会导致审美疲劳。抗日剧虽然受到广大中老年群体的喜爱,但不免过度表现个人英雄主义,“手撕鬼子”、“一个炸日军据点”等等荒唐的情节设置。

3.受众审美中的自发感情的放大和从属

如果一档电视节目太过追求氛围的营造,忽视社会价值,注重电视效果的获取,这必将走向“媚俗”。在受众审美过程中,受众往往分不清自己审美的真实性,这种审美行为或许是迫于一种仪式、或许是迫于他人营造的审美氛围。然而在方兴未艾的选秀综艺节目中,受众媚俗现象表现尤为突出,以央视《出彩中国人》为例,节目致力于寻找各行各业的劳动能手和行业标兵担任出彩候选人,在节目中,他们将逐一展示才艺和故事,评选出当周“出彩明星”;最后,再由单周出彩明星争夺当季“出彩之星”的称号。作为这类型选秀节目的后来者,节目中的部分选手均参加过其他选秀节目,如《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等节目。虽然节目形式上并未创新,但选手的故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选手以悲情的故事振臂一呼,观众便为这些刻意而为之的行为抛洒同情之泪,而评委顺着观众欢呼的热情,给予选手肯定。在这个被情绪所感染的氛围中,观众完全不知道自己参加了一场媚俗活动;反而,他们认为自己审视的对象是合乎自己审美需求,但当狂欢泡沫消散后,却徒留一地鸡毛,甚至略显滑稽。这种虚假满足是来自自我感情的肯定和从属他人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

对待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评判标准,大众传媒的审美创造就是抓住大部分人心中共同认可的东西进行发挥改良而产生出一种媒体色彩浓厚的审美文化价值观。这就是解释了电视节目设置中,民生节目或者民生新闻受欢迎的缘故。为大众共同认可同一种价值观,如“劝和不劝离”、“亲情可贵、爱情价高”等等。“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价值观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与自己头脑之中的某种东西产生了共鸣。”[4]

三、新时代电视媚俗化的对策思考

1.国家强化管理和引导,弘扬社会主义审美观

(1)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从人财物上给予管理和保障,将会从源头上遏制媚俗化的产生。

(2)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各级广播电视台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对媚俗化电视节目的管理。相关部门应在节目的运作、审核、播出等各环节发挥好监管职责,规范选题、拍摄、编辑、播出秩序,避免媚俗化苗头的产生。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体制。搭建“互联网+电视”平台,为群众对电视节目提供评价和监督的互动平台。设立奖励制度,对群众的监督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国家、社会和群众多方合力,共同监督治理,形成电视传播发展的良好氛围。

2.提升电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1)加强行业自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针和牵引,强化电视媒介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电视从业人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电视从业人员要把握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正能量的电视节目传播,影响、指导大众审美;遇到各种信息要冷静面对,沉着分析,科学的评断,真正把握舆论的方向标,及时纠正电视发展中的媚俗化现象,实时控制电视媒体的发展动态,切实维护传媒业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社会形象。

(2)加强对电视从业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各级职能部门要把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当成常规工作来抓,定期进行培训。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打好电视从业人员的理论路线、政策法律、群众观点、业务知识根底,大力苦练电视从业人员的基本功,加强对写作文风的转变,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提高新闻报道内容正气、避免电视发展中的媚俗化现象。

(3)加强电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提升,为我国电视传媒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电视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电视新闻工作者秉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这是做好电视民生新闻的前提和保障,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清醒认识到自己作为新闻人身上所肩负的职责和重任,认真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纪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再者要深刻认识到民生新闻不是黄色新闻、娱乐新闻、暴力新闻,它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反映民众诉求,解决百姓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等,只有具备这些正确的理念和认识,才能推动电视民生新闻步入正轨,使其长远健康发展。

3.对受众的教育引导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形成的,主要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无形中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生活需求及欲望追求。受众对电视传播内容的需求恰是代表了受众审美的变化。在电视媒介受众审美变化的影响,但不能被受众审美左右。我们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众施加影响,教育和引导群众的审美观念,提升受众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的电视传播现象。

 

参考文献:

[1]张腾云.“媚俗”:现代人类的一种境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4

[2]倪梁康.会意集—思想散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卡茨等编,常江: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0页。

[4]太清华.论大众传媒的审美创造及其对受众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满足与重构[D].吉林:吉林大学.2005

作者简介:

唐洪丽(1973—)女,四川南充人;就职于南充市广播电视台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