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施玉莹 新时代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初探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6-06 08:18:09 作者:施玉莹 来源:新丝路杂志社 文字大小:[][][]

 施玉莹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前提下,为进一步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使其更加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而提出的创新说法。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时因追根溯源而产生的思想感受;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奇迹般地发展在人民大众中激起的心理反应;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反腐强党在人民大众中产生的共鸣和声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成及意义作了客观论述,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优化自身形象,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引下,为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

关键字: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大前提下,为进一步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使其更加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地观察、分析、判断、评价事务的尺度而提出的一种创新说法。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必然出现的一种政治和社会现象,那么,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应当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怎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呢?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大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时因追根溯源而产生的思想感受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思想深入人心,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其基本观点,必须要能够代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顺应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地改善、提高、优化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人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成果的典型代表,四十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强国富民的道路上,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国民经济的振兴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谐运作,科学发展,是人民大众生活逐步改善,逐步提高,逐步优化,逐步接近了“小康目标,过上了安定、富裕、祥和、幸福的日子。”

主要表现:首先,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活的改善。以生活标准较低的农村而论,过去,农民是住土房,吃粗粮,土院墙。现在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十化”即:住房砖瓦化,主食双白化(大米、白面)、副食肉蛋化、穿戴新潮化、道路水泥路、出入摩托化、家电普遍化、通讯手机化、伤病医保化、村貌城镇化。其次,对城乡弱势群体,增强了社会保障力度。对“五保户”和敬老院,都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准,都做到了舒适、温暖、美化、清洁。此外,对农村超过六十周岁和企业退休职工,其社保金和退休也逐年增加。第三,开展了产业扶贫活动,农村以发展养殖业或棚室化种植为主,城镇化服务业和小商店为主。上述扶贫的产业都由当地政府提供,钱、物和技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经过产业扶贫,摘掉贫困的帽子。第四,对居住在大山深处,闭塞落后,出入困难,生产和生活环境极差的村屯,由国家出资,实行村屯整体搬迁。第五,大中城市对特困无房的居民,有计划地建立了“廉租楼”,逐步地解决了他们居住难得问题。

上述事实,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最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最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对党的信任进一步增强的同时,对党中央提出的改革开放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针更加理解,更加认同,更加拥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也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已经进入了每栋砖房,每条街巷,每个餐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已经以具体形象深入人心,逐步实现了大众化。与此同时,在这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启动下,广大人民群众又进一步响应党的号召,加大了改革开放,富民国强的力度,向高标准小康目标奋进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奇迹般地发展在人民大众中激起的心里反思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目前,在没有世界大战的情况下,中国必须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步伐。因为发展是大主题,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从而使国民经济彻底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迅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面对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发面取得的奇迹般的伟大成就,人们不能不反思: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快速发展 使社会生产总值由全国落后位置而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是中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即:坚持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使全国人民按照中国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实施“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解决了现实的发展问题,又为未来二百年发展夯实基础,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稳步健康的发展态势。

现在,当人们面对着一栋栋由摩天高楼构成的城市“森林”;面对着一条条交织成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面对着一座座横跨江河、穿越峡谷的钢铁桥梁,;面对着一列列在地下,纵横穿越,疾步飞驶的地铁列车;面对着一艘艘在南海东海、乘风破浪巡逻进行的航团编队;面对着一架架穿云破雾,捍卫领空的新型战机;面对着一阵阵由太空传来的卫星电讯,人们无不自豪地赞叹:“中国,厉害了!”

“中国,厉害了。”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成中国繁荣富强,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激起了骄傲的呼声,这呼声发自亿万人之心,出自亿万人之口,激励亿万人之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号保证。如果从精神和物质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可以预见,这种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必将要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坚定信念,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深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拼搏奋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反腐强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的共鸣和声

如果发一份调查问卷,题目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你最憎恶,最反对的现象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两个字“反腐”。的确,腐败已经在广大人民心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它不仅降低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赖程度,而严重败坏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群众会说:什么主义、理论、学说、思想,只要沾上腐败二字,全部变质、变形、变味了。因此,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必须要永远坚持反腐倡廉、治党强国的斗争,很刹腐败歪风,严惩腐败份子,只有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赞同感、信赖度、拥护感。因此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治党强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先决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安好中国事关键在党,国强首先要党强”,“全面治党,永远在路上。”[1]这些论述,既是从宏观上对过去四十年党建工作的总结,又为新时代的强党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阶段,狠抓了以惩治腐败为重点的党风党纪建设,先后查处并惩治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批腐败份子,进一步纯净了党的组织,严肃了党的纪律,端正了党的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党的威望,优化了党的形象。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腐败现象依然如同正弦函数的图像一样时起时伏,因此,必须要永远坚持反腐倡廉、治党强党工作,而要把反腐倡廉、治党强党纳入正常工作日程,永远坚持搞下去,不论什么地方,什么单位,什么人物,只要有腐败嫌疑,就要认真查处,对已经定性的腐败份子,必须要夺职罢官,以法量刑,追赃退赔,绝不宽容,只有这样才能大顺人心,大得人心,才能让人们相信党和政府,赞同党和政府,拥护党和政府,支持党和政府,才能让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即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得人心,进而变成自觉的行动,这样不仅自然而然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且在这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更加明确,改革开放之路更加拓展,富民强国劲头更加充足了。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背几句马克思主义名词术语,写几条流行的政治标语,或喊几句政治口号,而是一项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行行业业,家家户户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希望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按照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举止言行,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党员、干部形象,是自己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廉洁奉公的模范,勤政为民的模范,反腐正风的模范,艰苦奋斗的模范,改革开放的模范,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从党员干部的举止言行、理政处事方面感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体现,从而,自愿自觉的效仿、紧跟党员沿着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迈开坚实的步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J].中国人大2017(20):4-7

[2]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07):31-35

[3]李威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三重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67-70

[4]陈德祥.话语理论视域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7(02):5-15

作者简介

施玉莹(199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