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志堃 黄泥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1-20 07:15:21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兰州理工大学校级重点项目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子赴“一带一路”西部窗口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调研成果。课题负责人:李至堃;文章执笔人:汪甜甜、王录红、严钰、李至堃
黄泥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研究
李志堃(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兰州  730050)
摘 要: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黄泥堡近十年在教育投入、经济发展、文化振兴、农牧种植、医疗保障、旅游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研究分析,探究黄泥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在2020年全面小康来临之际,能否提前达到小康水平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关键词:小康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
“小康”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大雅·民劳》篇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之句,反映了人民对安定富足生活的向往。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小康”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与“大同”相对的社会状态。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式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并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黄泥堡全体人民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团结一致,努力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黄泥堡总体概况
黄泥堡镇,位于酒泉市东部,距市区26公里。黄泥堡裕固族乡是酒泉市建立最早的民族乡,也是肃州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其主体民族裕固族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东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区接壤,南与肃州区铧尖乡毗邻,西、北面与肃州区三墩镇相连,土地总面积398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13万亩,境内生长着红柳、芨芨草、甘草、骆驼刺、枸杞等30多种野生植被,在册耕地面积6366亩,截至2015年底,全乡辖3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438户,1675人,现有裕固族、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其中裕固族92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16%。地势平坦,草场宽广,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建乡35年来,全乡经济总收入由1981年的7.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835万元,增长492倍;粮食总产量由1981年的32.67万公斤增加到2015的126万公斤,增长3.9倍;畜禽总量由1981年的0.83万头只,增加到2015年的7.5万头只,增长9倍。1981年农民人均收入52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10元,增长117倍。与此同时,乡境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关注民生建设项目越来越多,黄泥堡裕固族乡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优势,营造特色旅游环境,力争把黄泥堡裕固族乡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城镇。
2.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越来越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越发重视,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以前,黄泥堡地理位置偏僻,距离市区较远,并且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所以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比较迟缓。当时办学条件极差,课桌是土墩支木板,坐凳是干码土块,黑板是锅煤灰刷墙,粉笔是土块蛋。发展到后来,黄泥堡建设了两所小学,但只开设一至四年级,由于生活所迫,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中间辍学较多,即便勉强读完小学四年,能升入五、六年级到外乡就读者,更是寥寥无几,全乡500多人中,具有小学毕业程度的只有5人,妇女中没有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人。直到2010年以来,黄泥堡裕固族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形势喜人,开展了“两基迎国检”、“市级标准化学校”等一系列创建达标活动,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加之“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使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1)硬件设施。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更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矛盾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的程度和农民智力得以开发的程度,黄泥堡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5年,学校占地面积18335平方米,生均218.3平方米。校舍总面积2993平方米,生均35.6平方米,绿化面积6418平方米。现有6个教学班,14名转任教师,在校小学生84人,裕固族学生59人,寄宿学生84人。寄宿制学生后勤设施达到标准,住宿生住房面积1071平方米,生均12.75平方米,住校生全部在校用餐并享受生活费补助;学校处室齐全、设置合理,科学实验室和仪器室达到市颁二类标准;学校建有围墙、大门、旗台、旗杆、花园等设施,且布局合理规范,“净化、绿化、美化”到位,文化氛围浓郁。
(2)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黄泥堡的九年义务教育任务不断推进,适龄人口入学率不断提高。升学率由1986年的86%上升到2009年的100%;巩固率由1986年的97%上升到2009年的100%;毕业率1986年为97%,2009年已上升到100%;普及率1986年仅为63%,到2009年已经达到100%。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此外学校还建立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弱势群体入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落实好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学籍管理规范,及时完善学生学籍档案,对异动学生的变化数据做到准确,转入、转出学生的程序规范,加强对学生流动的检测,义务教育工程取得长足进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总体来看,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如日中天地发展起来。
3.医疗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而其中农民的身体健康及医疗是最基本的保障。2009年以前,黄泥堡的医疗设备简陋,设施不齐全,医务人员缺少,甚至出现了赤脚医生等称号的人物。究其原由,归根结底是经济落后,资金投入少。2009年底,黄泥堡的医疗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务人员增多,中西医并肩齐驱,卫生院具体有医务人员6人,其中西医师2名,中医师1名,护士2名。内设门诊、住院、药房、公卫、防保、医技、计生、新农合等功能科室,全年门诊病人1000余人次,而且在业务方面还主要开展内、外、妇、儿、中西医、预防保健等,2010年黄泥堡卫生院新设立卫生协管站,2010至2015年,卫生院先后添置中药煎药机1台,到目前为止,年就诊量达到2700余次,人民的健康得到了基本的保障,黄泥堡卫生院不仅肩负着全乡农牧民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工作,还承担着婴幼儿预防保健、农牧民健康教育等工作。此外,黄泥堡乡还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于2013年12月27日正式挂牌。2016年6月,在区、乡两级党委、政府以及肃州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鼎力支持下,依托黄泥堡乡政府办公楼建成了占地面积将近100平方米的规范化监督管理所,达到了三类乡镇建设标准,并配备了相应的执法装备、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工作环境优越、机制健全、制度完善,保障了全​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自成立以来,乡食药所配合乡党委政府开展落实中心工作为前提,以维护和保障全乡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第一要务,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职责,积极开展食品药品日常监管和各类专项整治。全乡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趋好,未出现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为创建和谐幸福黄泥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黄泥堡特色文化浓厚,2010至2014年乡文化站重点抓节日文化,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以本土演员为主,外请演员为辅,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向全乡人民展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成果。2014年举办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之秋”首届文化艺术节,按照《肃州区“乡村舞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在充分考虑各村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新湖村为“乡村舞台”试点村,黄泥堡村、沙枣园子村为“乡村舞台”建成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原有乡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扩建了新湖村活动室。目前,全乡三个村均建成文化大院,建成了文化活动、图书阅览、远程教育三位一体的“乡村舞台”发展模式。黄泥堡当地最震撼人心的当属地蹦子这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更迭中,它从地摊到舞台,从民间流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蹦子已经成了每一年社火表演中不可缺少的节目,地蹦子的每个角色都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各种角色在扮相和妆容方面也不尽相同,它以朴实矫健的舞姿、高锵激越的配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河西人民的淳朴敦厚、豪放的性格特点。为了更好的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农业技能,乡上于2014年向财政局申请项目资金,用于购置农家书屋图书,各类图书俱全,有文学类也有技术类,有历史类也有生活类,为人民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每个地区都有其自己独特的特色文化,在黄泥堡的大路中心屹立着两座具有神秘色彩的雕塑,一个是位于酒泉公路与沙园子村居民点交汇处,建于2005年9月的祁连神鹿雕塑,它的占地面积40平方米,基座为红色台阶,黑色立柱上写有“祁连神鹿”四个大字,座顶神鹿面北向西,寓意是裕固族人民向往和平,和睦相处,努力构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新生活,同时也象征裕固族人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正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另一个是位于集镇中心,建于1998年秋的黄牛雕塑,四面为花坛,中间有两米高的柱子,柱子上耸立着一头健壮的黄牛。黄牛是比较勤劳、勇敢的动物,全乡各族群众用老黄牛精神勉励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俯首甘为孺子牛”黄牛雕塑也勉励着全乡党员干部服务于民、勤政为民。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因为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有利于建设文明的社会风气,帮助我们凝聚民族精神。
5.农牧种植业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战略方针,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
(1)农业种植。黄泥堡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面积很小,到2010年以后,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由传统以粮为主的种植模式向经济作物为主的高效种植业转变,粮经种植比列达到70:30,2015年全乡总播面积达到7000亩,其中粮食作物2758亩,占总播面积的39.4%,粮食单产512.5公斤,总产132.12万公斤,其中种植小麦1233亩,玉米1360亩。2015年和1981年相比,建乡35年来,总播面积增加2879亩,粮食作物面积减少1091亩,粮食总产增加99.45万公斤,粮食单产提高427.5公斤。近年来,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种植业发展要求,全乡不断减少粮食作物种植,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订单农业面积,大力提高种植业产出。2015年全乡订单农作物面积达到1846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26.37%。农业也实现了从种到收的机械化,农户从网上获取种植信息,查询市场行情,全乡农业已进入一个稳定高效发展的新时期。
(2)畜牧业。养牛羊是黄泥堡一项传统的家庭饲养业,羊可食用,肥料可为农业生产所用。旧时,黄泥堡的农民,以饲养山羊为主,绵羊占少数,养羊不喂精饲料,白天散放,晚上归栏。特别是近几年,黄泥堡羊肉独具特色,纯天然绿色食品,市场逐步开拓壮大,肉羊饲养量逐年上升。建乡前,黄泥堡境内饲养生猪的较少,系土种猪,饲养周期长,出肉率底。建乡后,党和政府鼓励和扶持农民养猪积肥,农民养猪数量逐年增长。2000年后,为了改变养殖产出较差状况,乡党委、政府开始加大禽兽品种改良力度,到2015年底,全乡肉牛改良率达到100%,肉羊品种改良率达到75%以上。
6.旅游建设
旅游业是我国各个地区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产业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大,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提升,它不再是高消费的奢饰活动而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进入了千家万户。近几年,黄泥堡以丰富的自然资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被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青睐。黄泥堡由于干旱等自然原因,加之没有肥沃的草地,当地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小规模的养殖业为辅,直到2017年启动“红色风景,万亩红柳”项目,从种植业为主向旅游业方向转型,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黄泥堡的建设。为了增加人均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乡党委开始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抽调民族专项资金投资开发建设裕固花海和万亩红柳园等旅游景点,以达到文化交流与共享的目的。旅游业的发展是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改善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提高非农业在乡村经济中的比例,提高了乡村人民的生活质量,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价值所在,旅游的目的就在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念,提高民族幸福感。
7.交通
有一句俗语这样说道“要致富先修路”,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交通对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黄泥堡建乡以前,酒黄公路中渠桥至黄泥堡段为自然形成的土路,晴天时沙土飞扬、雨天时泥泞路滑,交通非常不便,甚至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黄泥堡恢复乡级建制以后,黄泥堡乡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道路建设受到重视。2011年在市区交通部门帮扶下投资300余万元对双塔村村委会至黄泥堡彩门间7公里的酒泉县乡道路进行路面罩面、道牙砖安装,提高了县乡公路质量和标准、同时落实县乡公路养护治理制度、体制、定期安排人员对路边杂草铲除,路基补贴,加强对县乡公路的管护。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事业也随着道路的修建稳步发展起来,2015年1月,由三墩镇刘文林等人成立肃州区九隆客运公司,承担起了黄泥堡乡的客运服务,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二、问题及对策
1.在教育方面
虽然当前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农村基础教育仍然面临着很多发展困境,如资金不足、师资匮乏等等,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要实现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必须解决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
首先,相对稳定、资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依靠优良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得以贯彻、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得以推广、正确的课程理念才能得以落实。正如皮亚杰所说“假如没有质量合格而又数量足够的教师,最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在实践中夭折。
其次,重视教育,增加教育的资金投入,引进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
再次,应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意识。据调查研究,黄泥堡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小孩由家里的老人照顾,小孩的作业辅导和思想教育缺少引导。所以应加强父母重视教育的意识,适当的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开发孩子的学习的乐趣,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孩子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文化传承方面
文化是民族发展、精神建设的重要纽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黄泥堡空心化的现象日益加重,年轻人外出务工,对地蹦子继承的积极性不高,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导致地蹦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之路曲折坎坷,困难重重,现如今面临着无人继承、缺乏正规的培训和固定资金支持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研究,不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为指导,遵循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传承,又要创新发展,融入现代信息传递技术,采用多元化的媒体平台进行特色文化的宣传,将群众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建设中心向外推广,现代信息社会的数据传送渠道多样,宣传人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向用户群体推送旅游信息,扩大宣传影响。
3.在旅游业方面
黄泥堡镇在旅游建设方面因当地气候干旱,缺少水资源等自然原因使得旅游业发展困难,但当地政府及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发建设裕固花海和万亩红柳园等旅游景点,致力于发展地方特色旅游项目,要使旅游业稳步发展就必须在充分开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发展特色,打造具有创意性的旅游产业链,构建服务功能多元化的旅游市场,满足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实际需求。为此,地方政府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发展特征,以现代旅游经济为导向,深入开发传统文化资源,设计出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旅游产品,为地方文化产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黄泥堡的总体发展形势良好,各个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变化。在交通安全方面,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指导,严格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每月逢八集市时,都会有交通安全员巡视街道以便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在教育方面,2015年学校专任教师14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8人,占57.1%,中师高中学历6人,学历达标100%,老师参加了岗位培训,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100%。入学率、升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都达到100%,现如今,更有高考加分、重点高中采取择优录取的教育优惠政策,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在经济发展方面,全乡经济总收入由1981年的7.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835万元,增长49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1年的52元增加到2015年的10810元,增长117倍,尤其在2017年启动“红色旅游,万亩红柳”项目后,旅游人数增多,人均收入达到了12700元左右,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民生建设方面,实施精准扶贫、低保等政策扶持经济困难家庭,同时还会通过临时救助的方式来扶持有突发情况的家庭,民生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在旅游业方面,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建设耐寒的万亩红柳园,旅游业如日中天地迅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收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医疗方面,建立了卫生院,购买设备齐全,因政府合作医疗保险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人民的“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逐步得以解决,除此之外,每月还有为期五天的交流活动进行合作帮扶,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地医疗工作人员的医疗水平;黄泥堡在建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虽然存在着较少问题,但总体上发展形势喜人,不论是教育投入还是旅游建设,亦或是经济发展都在近十年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20年全面小康来临之际,达到小康社会水平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书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郑州大学,2017
[2]邸乘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演进、内涵与功用[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04)
[3]肖贵清、李戈.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J].山东社会科学,2016(02)
[4]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5]林青.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
[6]郭秀娜.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1)
[7]卢国璇.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旅游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6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