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宋彦军 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1-21 08:22:23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宋彦军(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党校  甘肃天水  741020)

要:从理论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和平外交理念。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切入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了客观揭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从历史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已融为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成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从实践维度看,”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以国际组织、国际机制为重要依托,以区域命运共同体、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等载体作为地缘路径,其落实推进的路径更加丰富。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历史实践

一、从理论维度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以推动人类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为目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切入点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揭示和科学的总结这一思想既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一脉相承,又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创新和发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世界历史是指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由孤立状态逐渐走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体化趋势。与其它形形色色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不同的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现实世界一体化发展状况与趋势作了科学的论证。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物质基础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它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之间虽有些往来,但这些交往的程作了度低、范围窄,其交往形式是一种地域性交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分工的发展,而分工的发展必将导致交换的扩大和市场的拓展,从而引起世界性的交往和联系。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由于普遍采用大机器生产,使分工和交换大大突破了国与国的限制,最终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造成各民族之间生产方面的全面依赖关系。因此,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分工的发展。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不能仅从文化史或理性的角度去推演,不能脱离真实的历史的发展。“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的怪影的目中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世界历史是否发生,必然以各民族、国家间的世界性交往是否发生为标志,世界历史就是“交往具有世界性”的历史,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促成的世界历史性交往以前,人类历史处于“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人类历史逐渐进入了“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的阶段。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世界交往促进了世界性的需求的发展,促进了产品的实现,促进了普遍竞争,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反过来也会对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起推动作用。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世界性普遍交往就会越来越密切,他们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时可以同其它国家进行相互比较,相互学习,总结自身以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反思其它民族在这方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相反当民族在相互封闭、相互隔离的状态时,每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多以重复水平出现,整个人类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后,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普遍交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共产主义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不是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单个的个人是无法在孤立的国家、民族内实现真正的解放的,只有在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前提下,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能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实现。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进一步确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真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终于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单边主义危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对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在新时代,应该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科学的思想资源。

二、从历史维度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总的价值追求是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辩证结合,个性原则与群体原则的相互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和“天下为公的国际观等价值理念,这些传统价值理念已深深印在中国人民心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比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说,就是指在自然上面加上人工。王安石说:“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王文公文集·礼论》,就是说礼义都是人在自然上面加上人工的结果,他主张“以道扰民”,“扰”就是尊重人,因其天性之自然而加以诱导。王夫之说:“性日生而日成,习成而性与成”,这种成身成性,循环定性,源于自然(天性)而归于自然(德性)的习性观,进一步体现了自然原则与人道原则辩证结合的的宇宙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孔子最早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中早就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里的“天下”是由不同的人、家庭、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基本要求各种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对待分歧、争论和斗争,要求相互协调、妥善处置。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并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

历史上,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中国就开通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始终以和平、和睦的方式推动着东西方文明交流,开展着互利合作;明朝郑和带领当时最强的船队“七下西洋,途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占领一寸土地和平友谊的种子。近代中国饱受入侵、战乱、分裂等灾难,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学习西方列强弱肉强食的逻辑,而是更加坚定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享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是经过不断艰辛的探索实践而逐步形成的,被历史证明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自身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做出的选择。

三、从实践维度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课题。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尖锐,全球气候变暖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地摆在全人类面前;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以及由此衍生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引发的发展鸿沟等问题。与此同时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比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世界治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格局以西方为主导和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登上国际政治经济舞台,各种文化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有成长,人类战胜各种困难的手段日益丰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欣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思想,为人类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一世界提出了中国方案,这一方案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平台。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正式启动,使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成为了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并取得辉煌的成绩,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与支持。近年来,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机制的建立,“一带一路”峰会和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主场外交的开展,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与实践更加有效丰富,是我们认识到国际组织是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路径,把其细化为区域命运共同体、国与国双边命运共同体等载体,如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以及中巴、中柬、中越等区域和双边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创新了地缘路径,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又一重要的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我们沿着这条正确道路不断前进,进展和成果逐渐增多,人类命运共同体终将会由愿景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曹荣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