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罗明婕 浅议在奋斗新时代中弘扬刚毅坚卓精神----从西南联大谈起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1-25 09:40:14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罗明婕(中共红河州委党校  云南红河  661100)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是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危亡时刻的一种精神,虽然,它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范围,但它的影响却涉及到了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笔者通过对此精神内涵的疏理和提炼,与新时代的要求相衔接,以期能在全国人民奋斗新时代的浪潮中注入一丝令人充满爱国情怀的信仰坚定、不惧苦难、品德崇高,勇于担当追求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弘扬;刚毅坚卓;奋斗;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个美好的时代,国家综合国力步步向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得以接近;这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世情国情复杂多变,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之境。中国共产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和初心,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

82年前,西南联大在中国和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抗日战争时期应劫而生,1945年,它功成身退,从建校到宣布结束只存在了8年零六个月。它虽身处云南边陲,但因其满怀国仇家恨,为庚续中华文脉,保存中华优秀学子,做出了卓然超群的业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如今,从研究西南联大的众多著作中,我们很容易去获取那一段历史,感知在那一段时光中,西南联大人的苦难与骄傲,危机与追求,奋斗与成就。在此,成就不再加以赘述。我认为究其所源,正是西南联大校训言之“刚毅坚卓”精神所造就。“刚毅坚卓”中,“刚毅”要求师生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激励人坚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创造丰功伟业;“坚卓”对于联大人来讲,不是简单的“艰苦”,而是人的精神修养的一种境界,要求人心之坚定,刻苦自励,勤奋学习,卓然成家,但又不慕名利地位。

我们正需要从“刚毅坚卓”精神的内涵中提炼出奋斗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一、胸怀大志的爱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若无国,亦无家。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格,它深深地融入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所知名大学清华、北大、南开,是“五·四精神”的缔造和发扬之所,合并为西南联大后,爱国主义精神更得到了弘扬。战火纷飞之际,整个中国已经无处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的现实状况下,联大的师生们为庚续中华文脉,抗日救国,绝然地选择了“跋山涉水赴联大 读书写诗为中华”。

1.千里迁校

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到昆明时“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往昆明。”赴滇路线3条:一条湘滇黔旅行团;二条经广州、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再经蒙自到昆明;三条沿桂林、柳州、南宁,过镇南关到越南河内,乘火车抵昆明。其中一路,完全徒步,得翻山越岭3000多里才能抵达昆明,那就是湘滇黔旅行团的行程,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他们装备简陋。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限带行李8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需的生活用品。这批读书人200名师生,脚踏草鞋,行程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旅途异常艰难,崇山峻岭,峡谷深涧,道路崎岖,危险重重。他们风餐露宿,历经磨难。路上所经过的多是西南偏僻村野小镇,无法容纳这么多师生,他们有时就住牛棚羊圈,与牛马为伴,干草做床,星月为灯。1938年4月28日,经过数月跋涉,“联大长征”队伍终于抵达昆明。而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学生还要继续赶往蒙自的分校。西南联大师生背井离乡,流亡颠沛,不畏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不畏流血牺牲。经过艰辛的南迁到达昆明,后又到达蒙自的时候,很多师生口袋里所装的手帕,身上所穿的内衣内裤,全都千洞百孔,不堪入目,而大家却精神焕发,刻苦攻读。

2.从军抗日

西南联大师生除了在对中华文脉的存续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还用自己的生命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描绘了浓墨重彩的画卷。西南联大八年间,8000学生,毕业3600余人,没毕业的其中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投笔从戎。联大从军师生达1160多人,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提名碑”上镌刻着834个血性男儿的名字,被称为西南联大抗日“八百壮士”,加上遗漏的至少40余人,就有870多人,这870人指的是1941年8月起放下手中的笔,投入军旅,加入到了抗日的最前线的师生,其中还有梅贻琦常委之子梅祖彦。自1941年起来华支援抗战的美军不断增多,部队需要大量的军事翻译人员,梅贻琦常委宣布:四年级同学服役期满发给毕业证书。低年级同学志愿应征期满返校,可免修一年的学分。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是以参军报国为学历的,唯有西南联大如此。我们知道,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保山、临沧、德宏、怒江一带,爆发了一场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目的的滇西抗战。而曾在蒙自分校就读过的查良铮也就是大诗人穆旦为代表的入伍人员中,直接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身患重疾拖着负伤的身躯忍饥挨饿差点死在了缅甸森林中,用查良铮的话说,在印度养病时,有三次差点因为吃太饱而撑死,而其他同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八百壮士中,有的退伍了,有16名从军学生以身殉职永远留在了战场上。另外,还有三百多人没有包含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上的,那是在长沙临时大学时期从军的学生,当时,有的参加八路军(马继孔)、新四军、有的奔赴延安(宋平),有的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有的投入保卫武汉的战斗中,也有一批共产党员被党组织派到了国民党军队中(熊向晖打入胡宗南身边任机要秘书)等等。他们的英名永载史册。

3.尽责爱国

物理学家赵忠尧,为把50毫克镭带到昆明,冒着杀头危险,化装成难民,可谓是“天涯孤旅,千里走单骑。”他把装镭的铅筒,贴身紧抱在怀里,坐火车时,数天数夜不敢合眼。抵达昆明时,胸膛已烙上两道血印,他的蓬头垢面导致连联大的门都进不去,但赵忠尧却为此雀跃不已。因为他保全了中国高能物理的全部家当,没有把祖国的资源留在敌人的手里。

“为什么读书?”“为什么从军?”“为什么教书?”“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曾启发和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对敬业、求知的追求。”教授陈岱孙曾在回忆文章中感叹。而梅贻琦先生的夫人韩咏华做糕点出售,取名“定胜糕”,寓意抗战必胜。

正是在这爱国情怀、报国大志下,联大人激励着联大人以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为目标和信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也给当时的中国民众传递出一种爱国有责、胜利在望的精神感染。

二、百折不屈的坚毅品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曾益其所不能”出自《孟子》,在西南联大人的身上,我们能够很好地找到其本质的体现。

1.生存不易

1938年至1944年止,日本飞机先后281次袭击云南,空袭范围几乎遍及云南全省,造成无辜群众伤亡7500多人。昆明不可能幸免于难,艰苦的岁月,面对日本飞机的轰炸,那时还出了一个新词,叫“跑警报”,“跑警报”一天多次,已经变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日常,这种日常造成了“昆明有多大,联大就有多大”的局面。对于想对中国“亡族灭种”的日本军队来说,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地,更是轰炸的重点。一次轰炸中,梅贻琦委员的办公室连同旁边的一幢宿舍都震塌了,幸好当时吴宓、华罗庚等一众教授已经躲进防空洞,结果防空洞也被震塌了,把华罗庚埋了大半截。最后大家硬是用手抠,才把他救了出来。危险到了这种地步,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从来没有间断过教学,师生们跑到山里林中,继续地在突袭间隙中授课、学习。

2.学习环境差

梅贻琦常委就职清华校长时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后来有人说:“梅校长讲此话,完全是针对西南联大而说的。”西南联大堪称“草屋大学”,整个学校只有图书馆屋顶使用了青瓦,教室、实验室使用铁皮,宿舍屋顶一律茅草。后来,联大经费紧张,铁皮房顶卖掉,改成了稻草房顶。每逢下雨,宿舍里学生只能用盆碗接水,教室里只好打着伞上课。上课时,教室的铁皮房顶被打得啪啪作响,教师无法上课,学生只能“停课赏雨”。

3.生活贫困

物理系教授吴大猷为给病妻治病,每天不得不化装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为妻子熬汤。闻一多国学底蕴深厚,谋生方式是刻图章。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养不起三个孩子,每次讲课回来,便在家里制作肥皂。学生日子也不好过。杨振宁回忆到,他们在学校食吃饭时,往往是站着吃,盛第一碗的时候,只填半碗,盛第二碗时,再填满满一碗。如果第一碗盛满,等吃完以后,饭便会没有了。吃饭的时候,食堂会响起筷子敲碗的声音,那是因为饭中有很多石子、麦麸、稗子等杂物,大家得边吃边挑。为了渡过难关,解经济困难,西南联大多学生将手头上的书籍、衣物、学习用具卖掉,凑钱去买更急需的书籍用具,并且利用课余在昆明的中学兼课,或做家教,也有的在报馆、邮局、法院兼差,也有的学生暂时休学,工作一年,攒了线再返校复学。从北京、天津到长沙,再到昆明、蒙自,他们不仅要经历漫长的跋涉,还要躲避日军的轰炸,即使在昆明安定下来,也每天处于漫长的危险与困苦之中。

无论面对敌机的频繁空袭所带来的对于生命的威胁,或是穷困所带来的生活的艰辛,西南联大人以其对美好未来的笃信和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始终保持着对坚毅品格的坚持与升华。整个二战期间,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教育,有如中国人办西南联大这样艰苦卓绝以至悲壮的。联大人能人所不能,开创出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立德修身的崇高追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人而无德,行之不远。”

1.坚守气节

闻一多拿着几本书,带着孩子就加入了南迁的长征。当时,日本人公开承诺:“留下来教学,照样保证丰厚年金。”作为教授,闻一多可以有保姆、有厨师、有车夫,还可配两个文书,生活舒适又体面,但他只“呸”了一声就拂袖而去。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父亲是著名的爱国诗人陈三立。日军打进北平后,陈三立绝食而亡。陈寅恪正忙着为父亲办丧事,日本宪兵队却送来了请柬,邀请陈寅恪到宪兵司令部做客。于是,父亲丧事还没有办完,陈寅恪就含着悲愤悄然离开了北平,汇集到“联大长征”的南迁队伍之中。陈寅恪教授也正因此,错过了最佳医疗时间导致没有多久左眼失明。正因在教授们的立身榜样之下,学生们远离父母的照顾,抛却了“在家千样好”的舒适,与教授们一起选择了危险和苦难。在这些真正的书生、知识分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贫穷的不屑,对气节的坚守,他们甘于清贫不是他们不懂得享受安逸的生活,也不是他们没有机会享受安逸的生活,费孝通动情地写道:“这一段的生活,在我这一生里是值得留恋的。……正是那强敌压境,家乡沦陷之时,战时内地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是够严酷的了。但是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这段生活在我心中一直是鲜活的,不会忘记的。”正如林语堂曾说过的一样:“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2.蔑视苦难

中华民族是勇敢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不屈不挠的伟大人民。联大人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困苦和艰难的条件下,传递给我们的却是豁达笃定的精神状态。一是对待生活乐观积极。一次,中国现代经济学泰斗陈岱孙上课时,因为雨声太大,并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赏雨”,这段故事在联大广为流传,戏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在电影《无问西东》中就有“停课听雨”这段情节。把那些有很多石子、麦麸、稗子等杂物的饭笑称为“八宝饭”。二是对待轰炸姿态从容。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后来回忆说,“跑警报已经成了日常的课程。经验丰富之后,很能从容应付。……我在这些日子,把翻译《人文类型》排成早课。因为翻译不需要有系统的思索,断续随意,很适合于警报频烦时期的工作。”“跑警报”不仅费时且让人心神难以安宁,却竟也有人不期然地从中找出一些乐趣。陈岱孙晚年回忆“警报一响,师生一起跑出去,敌机飞到头上时,大家一起趴下,过后学生一看,原来是某某老师,相视一笑。大家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这也是好学风。”在“跑警报”中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费孝通仅把“跑警报”当作是郊游的好机会:“昆明深秋和初冬的太阳又是特别的可爱。风也温暖。有警报的日子天气也必然是特别晴朗。在这种气候里,谁不愿意在郊外走走!”敌机的轰炸反而成全了郊游的愿望。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加上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定成大器,西南联大人为我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四、守职担当的奋斗精神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西南联大所存之世正是中华民族最羸弱之时,西南联大人深知这一道理,于是他们扛起了传承文脉的担当责任。西南联大教授郑天挺在《滇行记》中写到:“在抗战期间,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不能亲赴前线强参加战斗,只有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坚持谨严创造的精神,自学不倦,以期有所贡献于祖国。西南联大的师生,大部分不都是这样吗!”

1.管理者的担当

战乱年代,执掌一所大学是件非常令人头痛的事,而且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无论哪一所都是中国大学中的佼佼者,都有各自可以大书特书的精神和成就,合并在一起办学,这本身就是很难想象的一个大事情。但西南联大人为了改变中国之命,一反文人相轻的作风,为了中国的文化香火不断,他们融为一体。正如冯友兰先生在纪念碑中所写:“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西南联大成立不久,南开校长张伯苓对蒋梦麟说:“我的表,你带(戴)着。”这是天津俗语“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然后,他去重庆开办了南开中学。不久,蒋梦麟对清华校长梅贻琦说:“联大校务还请月涵先生多负责。”然后,他也去重庆另兼他职。就这样,为了避免三校之矛盾,张蒋两人把权力“让”给了梅贻琦。后来,傅斯年责怪蒋梦麟不管联大事。蒋梦麟说:“不管者所以管也。一校三校长,好比一条裤子三人穿,如果三个人都去抢这条裤子,来回拉扯,什么都干不了,所以只能让一个人穿裤子。”正是蒋梦麟的不争,顾全大局地成就了西南联大。如果争的话,或许就成另一个故事了,那个故事的主角就是西北联大。这种让,何尝不是一种担当?

而西南联大取得若干学术成果成功实现了回迁,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既得益于张伯苓的让、蒋梦麟的不争,也得益于梅贻琦的“公”。“自从联大成立,梅公心中就只有联大,没有清华。”当时三校在财务上各有各的“房头”,清华有庚子赔款作后盾,设备经费远胜其它两校,但三校共用之。清华工学院建立了学生服务社,对外承包工程、建设房屋、开办工厂,这笔钱本算是清华的“私房”收入,但梅贻琦却拿出来补贴其他两校。梅校长对不起老婆,对不起孩子,却对得起西南联大数万师生,对得起一句“吾貌虽瘦,必肥天下”。

2.教授的担当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这首由冯友兰在校歌中写就的“勉词”,将“故国之思”与“学习之志”浑然融合,时代波澜有之,民族大义有之,实现途径亦有之。教授对学生是如此教育的,自己也是如此做的。

在蒙自,闻一多先生多了一个雅号“何妨一下楼主人”,在西南联大旧址歌胪士洋行还可以见到“一下楼”的牌匾,当时,闻一多先生利用难得的清静,在宿舍里专攻“楚辞”,丝毫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其它地方,郑天挺先生等几位教授便劝他该下楼走走,但一直得不到回应,郑先生便笑言:“您何妨一下楼走走呢?”从此,闻一多先生便多了这样一个雅号。作为一个学者,正是在这种对学术的责任和民族的责任中,闻一多先生著成1942年出版的《楚辞校补》。而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奠基之作《新理学》正是在蒙自桂林街交付印刷成书的。

在昆明为躲避日机轰炸,教授们住得很分散。有的每天要步行几十里路来上课,但从不迟到。刘文典说:“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3.学生的担当

1938年5月4日蒙自分校开学那天北大同学于典礼上发出题为《继续“五四”精神 担负救亡责任—纪念“五四运动”十九周年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北大同学告全国同胞书》。他们宣言,我们一刻也不敢忘记,十九年前的青年们反抗“三座大山”压迫的艰苦斗争和伟大精神:“我们知道我们的责任,我们决不放弃这种责任。我们不畏艰难,不慕安乐,不为恶习所染。我们要深入到全国各地,为中华民族的对日全面抗战,担负起后方的需要的工作。”

1937年,北平沦陷时,北大教授邓以蛰的儿子邓稼先,在日本召开的占领北平的“庆功会”上,邓稼先怒不可遏,将日本膏药旗扯碎,踩了两脚。当晚,志成中学校长赶到邓以蛰家,“开始追查了,赶快把孩子送走。”临别之际,邓以蛰对邓稼先说:“儿啊,你要学科学,学科学为国家。”邓稼先逃出北平,辗转跋涉来到昆明。“我随后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后来,邓稼先成为“两弹一星”元勋。像邓稼先一样以担当中华崛起为己任埋首苦读的联大学生还有很多。

《孟子·尽心上》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西南联大人再“穷”都做到了不仅独善其身,而是兼善天下。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继承联大师生的崇高追求,勇于担当,敢于奋斗。

虽然今天的时代与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联大校歌更需在我们耳边回荡: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用他们祖国必胜的笃定、弦歌不辍的执着、气节风骨的坚守,这些刚毅坚卓精神的丰富内涵告诉我们,坚贞的爱国情怀、坚实的责任担当是奋斗最真实有效的途径,必定能收获卓越不凡的成就。

重忆西南联大,去瞻仰这座永存于中国教育史上无法超越的丰碑,去采撷起那朵纵使时光流逝、屡经更迭,却历久弥新的精神浪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在这璀璨光芒的照耀和引领下,迎着新时代的建设大潮,更加斗志昂扬地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美]易社强著,铙佳荣译.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九州出版社出版

[5]吴宝璋著.西南联大二十五讲.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6]郑天挺著.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中华书局出版

[7]张曼菱著.西南联大行思录.三联书店出版

[8]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蒙自县文化局、南湖诗社编.西南联大在蒙自.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罗明婕,女,中共红河州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