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吴紫云 从九五之尊浅探中国传统数字五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1-27 09:24:44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吴紫云(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数字,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文字最早的书写形态。它不仅具有记录计算的数学功能,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还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色彩。纵观中国数字文化系统,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形容古代帝王的“九五之尊”一词。数字“九”、“五”为何成为古代帝王的代名词?让我们从九五之尊出发,浅探中国传统数字五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九五之尊数字文化数字五

数字,在中国古代社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古代帝王被尊为九五之尊,明清故宫(图1)的建筑形制之比为9:5。数字“九”、“五”为何成为皇族身份的象征?让我们从数字的起源出发,浅探数字“五”的文化奥秘。

一、数字的起源

数字是文字形式的原始表现,关于数字的起源,准确的时间并未有所定论,它是人类对宇宙天地万物的探索中逐渐产生的。数字意识的出现大概在30万年以前,与生殖意识一样,是人类最原始的思维。远古时代,人类通过狩猎、采集的活动方式维持生计,并在此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为了更好地记录生活,进行生产活动,原始计数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所描述的:“数,计也”[1]可见,数字的基础功能是用于计算。古人最早的计数方式是通过手指进行的,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手指计数明显不足以记录先民所有的生活轨迹,故开始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简易工具来帮助计数,比如利用石块、绳子、木头、兽骨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数字不再局限于计数的单一功能,开始融入具有象征意义的神秘色彩。对于数字的神秘色彩,从数字的来源便可觑一二:一种说法称数字是超时空而存的神来之物,在宇宙天地未开之时便已存在;还有一种说法称上古伏羲创造了数字“一”,仓颉由“一”创造了其余的数字等。人类是在与自然界的亲密互动中认识世界的,在科学论尚未出现的古代社会背景之下,为了解释所经历的事和物,必然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产生联想,数字因此被解释为具有与生俱来的神秘力量。中国人习惯用简单的数字来概括总结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随着人类臆想的发展,巫术应运而生。

数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在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下,数字的神秘性催生了各类思想学说的产生,与数字相关联的各类文化层出不穷,数字文化由此而生。

二、数字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由阴阳、五行、八卦等思想组合而成,通过对这些思想学说的分析解读可了解数字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道教是诸子百家之先,从《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可见,早期的数字是宇宙的基数,“道”和“一”一样,是世界的原始形态,世上所有的物质都被包涵其中。道由阴阳二气组成,阴阳对立统一,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了世界的其他物质。人类在对生存环境的探索中,发现大地由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构成,依据方位的不同逐渐形成四方说的概念。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需要,“立表测影”方法开始出现,同时,人类在测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心概念
。中心意识的产生从一些文字的造字形态中便可觑一二,比如文字“五”(图2)的交叉的造型,文字“中”(图3)的旗帜造型,再到文字“巫”(图4)的四方交叉造型可见,中心意识变得愈加明显,四方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上升到沟通神灵的高度。古人认为处于中心位置可与天命直接联系,“居中而治”的思想逐渐形成。由此,古人的空间论思想由“四方说”逐渐过渡到“五方说”。五方观念最早可追溯到商代,殷人认为中方地位高于四方,中方可统领四方。中方至高无上的思想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的出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由数字五产生的一系列学说中,五行说影响最为深远乃至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框架。五行说包含五方和五材两个方面的内容,五方指代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材指代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早在卜辞中就有关于五方的记载。五行由天上的五大行星而来,一开始是指代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五种状态,属于空间概念,后来发展为指代人类的五种品德,即仁、智、义、礼、圣。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将五行与物质世界中所提炼的五材相对应,从而有了现如今被大众所知晓的五行特性。“五行”一词虽然在很早就出现,但它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说,只是泛指天上的五星和地上的五材。五行说的完整理论是由齐国学者邹衍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气生五行的观念出现,五行学说逐渐与阴阳学说交融合流,形成了阴阳五行说。阴阳说的时间动态性与五行说的空间方位性相结合,进一步阐释了世界是一个无限循环运动的整体。随后,邹衍在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行生胜”的观点,并根据五行相胜的关系提出了“五德终始”学说来推断国家命运。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五德终始”学说被各代君王所奉行推崇,为中国改朝换代提供了指导思想,使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成为“奉天承运”的人间化身。

三、数字的应用

中国数字文化在古人的实践经验中不断发展壮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人们对世界万物思考的思维模式之一。数字“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衍生到天文地理、人文宗教、政治经济、医疗技术等各个领域,全面覆盖了中国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数字“五”与其他事物相配在春秋时期已经非常普遍,比如“五音”、“五声”、“五味”、“五谷”等。五行说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根基,对古代生活最直观的影响便是建立了中国古代色彩系统。

彭德先生曾说:“五行思想是中华帝国政治的指导思想,也是开启五色系统大门的钥匙”。[3]五色,一般指赤、白、黑、青、黄五种颜色,称为五正色,五间色则统指绿、红、流黄、缥、紫五色,是两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在周代,人们已经开始运用两种正色相配使用。五正色使用严苛规范,为皇家专用色彩,而五间色管制松散,色彩色相活跃度较为广泛,因此也形成了体系庞大的间色系统,为民间所使用。在以五行说为核心的基础下,“五行”、“五色”、“五方”、“五材”、“五时”(图5)相互融合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贯穿运用于整个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起居。五行与五色之所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五行说的相生相克理论与生产活动相对应,对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比如,古代帝王依据五时色更换居室、服饰、车马等,民间端午节依据五色吉祥佩戴五色丝以驱邪避害等。五德色不仅为君权合理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还限制了君权的过渡膨胀,依据五色符瑞、眚祥所对应的吉凶意义,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导。关于五色学说的延展延伸还有很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比如五色人相、五色养生、五色饮食、五色美容、五色服饰、五色娱乐、五色节日以及五色学术等。由此可见,以五行为框架的五色学说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角落。

透过数字“五”看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不仅反映了先民的宇宙观,还折射了古人约定俗成的集体社会观念,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已不仅仅是运算和记录的基础功能,而是上升到与阴阳、五行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对世界宇宙的直接思考。

四、结语

从上述文字可知数字“九”、“五”与古代帝王相联系的原因在于数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体原因有四:一是“九五”来源于《易经》,“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4]九五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的第一爻,处于天道正位,象征帝王;二是数字有阴阳之分,阳数中九为极数,代表了至上尊贵,五居正中,具有调和之意,尊贵祥和,故九五象征了帝王的无上权威,德备天下;三是数字九代表了中原九州,数字五意指天下五岳,用九五象征帝王,意为统领九州五岳;四是与河图洛书中的九宫图有关。数字五位于九宫图的中央并恒定不变,周围数字处于变换运动之态。中国人讲究水满则溢、物极必反,数字九已经是极数,需要居于中数的五来进行稳定调和。

数字五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及其无可动摇的神圣地位,究其原因有五:一是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古人认为数字是上天旨意的现实化身,希望通过数字来揣测天意,预见未来,避免灾祸;二是《周易》思想的影响。《易经》中将九作为极数,五作为中央之数,二者相结合形成至尊至阳的天子之数;三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难逃五行的影响,五行中包涵了分化宇宙万物的基础元素,一切事物都是五的现实化身;四是民族心理的反映。中国人向来讲究和气生财,倡导中庸之道,数字五是中央之数,具有调和稳定之意,与中国人的心理思想所吻合;五是生活实践的观察与总结。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认识都是从生活实践经验中总结而来,对宇宙世界的观察产生了五行,对人体结构的观察发现了五指、五脏、五官等。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68

[2]老子.道德经》M].李安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147

[3]彭德.《中华五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72-73

[4](西周)佚名.《周易》[M].郭彧.北京:中华书局2006:7

参考文献:

[1]孙玉冰.《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95

[2]温欠欠.《从<说文解字>看中国传统五色说》[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81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