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顾飞 夏、商、周时期河洛地区与齐鲁区域的文化交流融合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2-24 09:23:13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顾飞(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河南洛阳  471934)

夏商周三代时期,河洛文化显著发展,表现出比周边地域文化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活力四射,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于是辐射到四周区域,先秦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诸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加频繁,尤其是与东部的齐鲁地区交流日渐频繁。

关键词夏商周;河洛地区;文化交流

夏商周时期,河洛地区夏商周青铜文化与海岱地区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史前时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即从相互影响、相互传播逐步向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过渡。

一、夏商时期的文明交往

二里头文化遗址地处河洛地区,是夏朝早期主要立国之地。海岱地区东夷人与夏朝关系密切,“太康失国”后,此重大政治事件对夏朝文化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后羿代夏”,夏朝中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今河南滑县东南)迁于穷石(今河南孟州西),因夏民以代夏政。”[1]襄公四年,P816后羿是东夷有穷氏之君,乘夏中衰而夺取夏政权。以此为契机,东方夷狄蜂拥而至黄河、洛河流域,他们所携带的龙山文化也随之到来,因而和传统的中原文化相融合,历中康和相两代,夏人受东夷人统治。就算是以后少康历经艰辛实现夏朝中兴,出于仇恨将东方夷狄尽数驱赶走,然而其所代表的文化元素影响也不会在顷刻之间消弭殆尽。夏朝强盛之时,“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2]东方夷狄部族将本族舞乐进献给夏朝天子,这是双方文化融汇、碰撞的必然结果。因为双方这种文化上的彼此交融、互通有无,夏朝的礼仪、舞乐内容方才融入了更多的异质文化元素,夏朝所代言的中原文化内涵也由此得到相当程度上的充实。

在夏代末年,商朝与东夷之间不仅有着极其频繁的文化交流,相互影响比较强烈,而且双方之间可能还存在着政治上的联盟关系。在成汤刚开始伐夏之战时,夏桀曾试图联合夷人的力量来拒商,但此举并未能如愿。《左传·昭公四年》云:“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今本《竹书纪年》亦曰:“(桀)十一年,会诸侯于仍,有缗氏逃归,遂灭有缗。”有缗氏其地在今山东金乡县境内。夏桀遂灭有缗,势必激起夷人的更大不满,使其与商人结为联盟,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后汉书·东夷列传》云:“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商汤的伐夏战争之所以取得成功,固然有“夏桀无道”、“百姓弗堪”的因素,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诸侯皆归汤”。而诸侯归汤中,夷商联盟,共同伐夏,必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终商一代,海岱地区基本上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但东夷人仍时有叛服。武丁时曾征夷方。商末,“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1]昭公四年,p1239,海岱之东方夷狄部族的叛乱被彻底弹压后,巅峰一时的商王朝同时也耗尽了最后一滴血,“约克东夷,而殒其身。”[1]昭公十一年,P1338

二、西周时期河洛文明东渐

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是为成周,周公于此制礼作乐。海岱地区东夷奄国参与“三监之乱”,周公“东伐淮夷,残奄(今山东曲阜东),迁其君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周武王吕尚,建立齐国;周武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是为鲁国。由是,周公旦教化民众思想(以“敬重上天”、“光明之德”为重要内容)、国家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为内核)、礼乐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等一套礼乐制度传入海岱地区,对巩固齐鲁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海岱地区封国的建立,河洛文化随之传播开来。例如鲁国建立时,“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醜,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任倍敦,祝宗卜师,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1]定公四年,P1628这就证明中原地区的人才(巫祝、史官、手工业技术工人)和一批器物、书籍也输入此地,以宗周、成周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开始对齐鲁地区产生影响。齐鲁两国在政治、文化制度上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鲁公伯禽之初受封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3]P1524

鲁国是姬姓之国,奉行的是宗周礼乐之制,自然对东方夷狄部族的后进文化、生活方式、礼乐之仪看不上眼,完全是弃之如敝履的态度。诚然,宗周礼乐之制在海岱地区的全面流播经过了很长历史时期的来回往复。大约到了春秋之际,依然有些东夷之国,兼用周礼和本民族的礼仪。

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启了东周时代。此时的洛邑成为东周文化的发祥地,由于鲁国立国之本完全采用周公的礼乐制度,“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孔子诞生于斯地。基于对周礼的崇拜,加之煌煌的礼乐在千里之外的周都洛邑,而不是在曲阜,孔子于是西去洛邑向老子请教周礼,今洛阳尚存“孔子入周问礼处”古碑。经过中原的游历与问礼,孔子真正的领略到了“宗周礼乐之制”的真谛和深邃,对周王朝的典章制度、政治文化、礼乐制度、职官制度钦羡不已,后汲取周礼与老子之学,建构起独立成系的大一统儒家哲学,其文化体系内深深镶嵌着河洛文化的印记,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仲尼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儒学堪称夏、商、周三个朝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但是它的文化渊薮应上溯至周公的礼乐思想。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诸侯唯以富国强兵为终极目标,军事家、谋略家、纵横家大受青睐,故而均鄙夷儒学,以为儒学迂腐、不切实用,未加以关注。纵使如此,孟轲依然潜心儒学,大力传扬。由是,海岱地区的齐鲁之地成为儒学的弘扬摇篮和中心,“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焉。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3]P3116

三、孔孟之学之西传

孔孟之学创立后,就开始了它的西渐进程。孔孟之道以其独有的“仁”、“德”为关键内核的文化魅力、思想引领之传统文化发展潮流,将当时的文士才俊延揽麾下。从《孔门弟子研究》一书可知,孔仲尼一百一十七名有据可靠的门徒内,除去今时山东省内的齐、鲁、卫三国的弟子之外,余有秦国四人(秦祖、壤驷赤、石作蜀、燕伋)、陈国四人(子张、公良孺、陈亢、巫马施)、宋国四人(宓子贱、司马耕、郑邦、颜祖)、晋国三人(子夏、公肩定、叔仲会)、楚国三人(公孙龙、任不齐、秦商)、吴国两人(子游、商泽)、蔡国两人(漆雕开、曹恤)、燕国一人(颜高)等。[4]齐鲁大地之外的仲尼弟子理所当然的变成了当时当地的儒家文化的布道者。仲尼春秋时期游历诸侯国的深层原因是寄望于其思想文化能在更为广袤的地域得以传承。仲尼的文化游历备受艰辛,然而收获终究还是有的,晚年的仲尼欣慰的看到,儒家之学已经在齐鲁、燕赵、三晋、中州、秦等大地开枝散叶。战国七雄时代,孟况、荀卿竭尽所能将仲尼之学广为弘扬,声望日隆,文化思想流布地域之广,哲学思想之深邃,弟子之众多,社会影响之深远,都是东周列国之时无可比拟的。这一时期,魏文侯热衷于仲尼之学,奉子夏以为己师,大力推广仲尼之学,在朝堂之上设博士官,由是儒学在魏国兴盛一时。颛孙师(子张)在陈国传播的仲尼之学,后世称其为“子张之儒”,韩非子将之排在战国时期儒家八派的头名。儒学除了在鲁国传授外,也在中原诸国广为传播。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墨、道、法、阴阳纵横等家兴起于河洛地区。儒学此时在河洛大地也日益传播开来,数种学说在河洛地区交汇融合,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两地的学术文化在交流、争鸣中互相影响,并在更广大的地域传播。

伴随着孔孟之学的兴起与西传,海岱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日渐提高,河洛地区的强势文化态势也逐步消弭,二者的文化水平差异随之消泯。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传》,第280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3][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第224-225页,济南:齐鲁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

顾飞1979--)男,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