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方铭圆 王蓉 张倩 “一街一社工”发展困境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6-09 09:26:42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校级课题“社工介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KY2018-0321

“一街一社工”发展困境研究

——以北京市M社工机构为例

方铭圆 王蓉 张倩(中华女子学院  北京市  101000)

 要:以北京市M社工机构为例,探索“一街一社工”模式发展的困境,包括街道和机构的人员及工作安排不合理,沟通机制欠缺、沟通方式不完善,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认知度普遍不高,薪资水平与工作量不成正比,晋升空间不大,并根据这些困境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派驻社工;发展困境;社会工作

 

一、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渐入佳境,结合我国“小政府,大社会”、逐步推进“政社分离”的政治体制改革背景,政府将部分职能逐步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就业的重要组织载体,社工机构具备工作人员及方法专业、服务多样的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政府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和社工专业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社工机构的发展。国家政策对社会工作发展做出重要指引,强调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推动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政策,重点建设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1]伴随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有了深刻的变动,新的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对专业社会工作事务所和专业社工人才的需求尤为明显。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不断完善关于发展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提出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2]指出“群团组织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引导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3]加强党建工作引领,推动社会组织工作的创新,通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促进社会组织工作的全覆盖,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4]

笔者通过在北京市M社工机构实习了解到,为响应北京市“一街一社工”模式,该社会工作事务通过购买街道政府服务项目,派驻本机构社工到各个街道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每个街道仅派驻一到两个社工,各街道为其提供办公场所,这些被派驻的社工需要同时面临社工事务所、街道及所辖社区、社区居民等多类主体,不同于其他机构、部门及社区社工,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笔者认为,从社工机构、街道以及派驻社工不同的的方面,对于“一街一社工”模式的发展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也将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展开。

二、派驻社工的工作困境

1.人员及工作安排不合理

街道在推动辖区社区工作发展、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时,没有考虑到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原有的行政工作和新增的项目化运作工作有所冲突,并没有为各社区调配专门的相关工作人员,比如社区协调员、联络员等;而机构由于承接了多个街道的政府购买服务,每个街道仅派驻一到两个社工,平均每个社工大致需要对接八个社区及其所含的各个部门和人员,工作量之大、工作任务之重可想而知,加大了派驻社工的工作压力。

2.沟通机制欠缺

街道、机构和派驻社工之间沟通不及时,项目化运作具体落实时,总是通过大型培训“灌汤式”的让大家接受。街道急于求成,各个社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机构对派驻社工缺少面对面的督导和交流,这些社工或因经验不足、或因工作方向不明确,常常被街道的工作节奏打乱了自己的专业自主性,甚至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3.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认知普遍不高

从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到社区普通群众,都对社会工作都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从街道层面来讲,虽然是主导发展社会工作、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推动主体,但因缺少经验,通常借鉴其他街道、社区的工作模式,经常适得其反;居委会工作人员则对社会工作一知半解,街道组织的相关培训“不接地气”,大家的理解力和接受度较低;而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很多人还没有达到街道、社区所期盼的比较高的精神层次,社会工作没有在群众当中普及,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比较难推进。

4.薪资低,人员流动性大

虽然社工的工资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派驻社工的工作量远高于社区工作人员,而工资仍然低于社区工作人员,这当中形成的落差大大地打击了派驻社工的工作积极性,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离职率高,导致项目化运作不连续,工作交接不及时,进度缓慢,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成果不显著,直接影响了派驻社工的工作热情。

三、对策与建议

1.合理分配人员及工作

(1)街道方面一是在初步推进项目化运作时,安排一至两位居委会工作人员作为协调员专门和派驻社工对接,二是对于已经熟悉社区基本行政工作的工作人员采取轮流制,按季度轮流对接派驻社工,让每一个人都了解社会工作和项目化运作机制,也会大大减少派驻社工的工作量。

(2)机构方面一是通过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招聘等招募相关专业人才,增加各街道派驻社工的人数安排,分担工作任务,减轻派驻社工的工作压力;二是明确派驻机制和派驻方式,能够在人员充足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机构内各社工不同的特点,做到各取所长、知人善任。

2.完善各方沟通机制

制定街道、机构和派驻社工三方之间明确的沟通机制,确定相关工作的时间安排、汇报机制、沟通方式,及时了解各社区的进度,合理统筹项目化运作工作的进一步安排;明确机构督导机制,定期进行督导和面对面沟通,及时对派驻社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帮助派驻社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促进派驻社工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向,同时派驻社工自己也要积极向机构反映工作进度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动要求被督导,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加大宣传力度

要想提高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需要从上而下的推动和改变,先从街道层面进行更加全面地培训,当街道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相对清晰的思路后,再要求各社区居委会响应地开展工作,这样也有利于派驻社工在各社区的工作推进;另外,机构也需通过服务开展不断提高自身影响力,在服务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从而提高大家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4.平衡工资水平

平衡工资水平,一是政府层面,尽量针对该问题提高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的工作津贴,增加该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吸引专业的社工人才;二是机构层面,考虑机构转型,不要过度依赖政府购买服务,实现“资金”自造血,提高派驻社工工资,适当地通过发放节日补贴等方式完善机构内派驻社工的福利,促进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5.完善晋升机制

完善晋升机制,主要是要完善垂直上升渠道。机构通过更多晋升途径的提供,让一些表现突出的派驻社工进入机构的管理层,能够参与机构的发展决策等等,一方面派驻社工的工作主动性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机构未来的协调发展,促进机构整体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

当今政府主导下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模式就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界对推动我国社会工作所付出的努力,这种模式之下,专业社会工作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保持自身的专业自主性,并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目标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项目化运作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来探索这样一个问题:在政府主导之下,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挑战不仅仅涉及派驻社工,还涉及其背后的专业社工机构以及对接的街道、社区,在派驻社工可能被行政化的情况下,社工、机构甚至政府,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其背后的问题,并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不断地磨合、改善,坚持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初衷,[5]让派驻社工的专业自主权更加充足,让街道和社区对社工工作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如此既能够能保证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也能够促进政府的社区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闫薇徐蕴.社会工作发展国家行动纲领——中央19部门和组织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J].中国社会工作2012(15):10-10

[2]宋明晏.加快推进首都社会治理现代化——《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解读[J].前线2015(9):71-73

[3]张益萍.浅议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J].中国社会组织2016(23):56-57

[4]张文宇曾小溪郭洋等.北京市“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3(30):155-156

[5]杨洁.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问题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郑州大学2017

作者简介:

方铭圆,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专业妇女维权

王蓉,女,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研究生;

张倩,女,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研究生。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