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苏子新 解密侗寨居所建筑隐含的文化密码——《大地之居:一个东方音乐民族的建筑艺术》编辑手记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7-21 08:09:14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苏子新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广西漓江  530022

 要: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侗族的建筑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大地之居:一个东方音乐民族的建筑艺术》一书对侗族的建筑艺术进行了解析。文中主要对《大地之居:一个东方音乐民族的建筑艺术》的编辑过程进行介绍。

关键词:侗族;建筑;侗寨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和较高审美能力的民族。侗族的木构建筑群以及栖居方式也不是独立的事象,而是与民族本源性思维理念和生命系统观念模式特有的审美感知力有关。侗族认为,人类先祖与山林、河水的关系,是一种母体脐带相连的亲缘关系,并且认为人类与山林树木及宇宙万物的关系应该是共生共荣,不存在谁凌驾谁,谁主宰谁。这种观念,经延伸和拓展,渐而衍化为族群自我所持守的生态生存理念和智慧,且以一种独特的理解形式(或风俗化或风物化或艺术化)内化、渗透到社会文化传统的深层肌肤和血脉中,在栖居方式上,体现为对“贴近大地”的诗意栖居的理解、推崇和坚守。

《大地之居:一个东方音乐民族的建筑艺术》由漓江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该书围绕侗族的栖居方式展开,揭示的是侗族木构建筑群、栖居方式所隐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书写深度上,已涉及诸如人的生命生产(生育与繁衍)、生命生成性、生命形态和生命境界等具有哲学性意义的问题,对于审视当下的环境问题、乡村建设问题均有启发。

该书是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侗族建筑艺术的‘创造性转化’研究”(批准号:08XMZ021)终期成果,鉴定意见称该项目成果有“重要的创新和突破”意义。2017年广西社会科学规划办对书稿的评价是“学术价值厚重、社会影响较大的优秀成果”。书稿是作者写了26年的“心血结晶”,学界很期待此书的出版。当然,作者本人也很重视,甚至提出打造“最美图书”的要求。具体来说,希望编辑去三江侗寨走走,阅读台湾汉声出版的《侗族服饰艺术探密》以及与侗族建筑有关的书籍,在对侗族木构建筑群及栖居方式有初步理解后再进入图书的审读与编辑。2016年12月,在出版合同签订后,编辑团队利用节假日,去三江踏访了程阳桥以及周边的廊桥与鼓楼,对依照庇护侗族初民的银杉树建造的独柱鼓楼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侗族栖居方式有了感性认识。

如评审意见所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相当高的。作者张泽忠教授为广西三江盘贵人,在文艺学、美学、民族民间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出版著述23部,他的语言文字有一种“诗性美”,文学界曾称此为“月亮文化”语言。张泽忠教授在文学创作与美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训练,为本书提供了坚实支撑。另外,张泽忠教授和妻子都是侗族人,他对侗族历史文化的热爱,是融于血脉里的。只要一说起侗族文化,他就会滔滔不绝,眼里大放“异彩”。对于此书,他希望借鉴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订单方圆》《是我——一个书法主义者的无言之诗》《匠人》,但要有所超越。艺术基调是“朴拙、典雅、大方”。

这本书文字有10多万字,原有注释主要是参考文献。作者希望以图文相随的办法进行排版。经与作者充分沟通,最后编辑团队做了以下调整:

最早的书名是侗族居所建筑生态哲学研究”,后又改成“鼓楼·大歌·廊桥”,但编辑们认为,第一个书名太学术,而第二个书名,指向模糊,觉得改为更贴近主旨的“大地之居”,以副书名“一个东方音乐民族的建筑艺术”作补充分说明,即传达作者所说的“鼓楼、大歌、廊桥如生命整体不可分开”。

图书的摄影者张清澍是湖南武冈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长期行走于湘桂黔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为本书提供了数万张体现黔湘桂三省(区)侗族建筑多样性的经典建筑图片,包括清代的盘贵鼓楼、独峒鼓楼、湖南通道县阳烂鼓楼的图片。从打造一本精品书的角度看,这样的“原材料”是不可多得的。但编辑要确定选图标准。讨论的结果是,不按照摄影发烧友的标准来选图,而是“贴着”图书的主旨来选择图片。即围绕“贴近大地”“依山缘水”,“天、地、人、神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图景来选图。

书稿原来是用图文相随的方式编排文档的,图片只有小橡皮那么大,注释也很多,在二维的纸书空间里,实在难以铺展开。纸书的第一稿,是用图文相随的方法排版的,排出200多页,文字多,图片小,阅读体验不好。后经过反复沟通,决定把图片叙事与文字叙事平行进行,即每一章或每一节,先排文字部分,再统一排图片部分。在文字部分,以夹注的方式,标示见组图“XXX”。图片部分,也不是直接依次排版,而是每组提拎出主题词,如“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稻田、溪涧、风景树环抱与遮掩着的寨落”,又如“日打泉水吃,夜听水响声:处处水声、风声、鸟鸣声的居所图景”等,每组图4-8幅,方便读者迅速理解作者意图。图书页码也由200多页扩展到最终的400多页,图文间“疏可走马”,阅读体验也较好。

原书的脚注基本为参考文献。编辑提出,主体文字是用学术语言来表达的,对于大众来说,可读性不强。但作者强调这是结题成果,要强调学术含量,不同意改成普及读本的散文化表达。编辑又提出完善的方案:在脚注里,把主体难以完整呈现的知识点体现出来,比如关于侗族合款,古歌,族群起源、迁徙、民族英雄的传说,鼓楼顶阁葫芦雕饰、檐板翘角牛角雕饰、凤鸟雕饰的文化内涵,民间信仰观念等罗列出来,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至少两种阅读方式,即仅读文字或仅读图片。当然也可以图文都读。大致的意思是,普通大众,作家或者做侗族游戏、场景开发等读者,如果仅想了解侗族文化,那么看看图片及注释也可以了解图书的主旨。主体文字部分,完整展示“侗族居所哲学研究”的逻辑链条,观点与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层层推导,严谨论证,更适合学者阅读。

封面第一稿是在黑色的底色上铺展民族特色的三色花纹,第一稿又改用镂空式侗族屋檐,压在白底上,但效果都不好。前者太艳丽,离朴拙太远,后者的侗族屋檐非符号化语言,没有辨识度。五易其稿,最后确定以版画效果的符号化的鼓楼压印在黑色的底色上。方块状黑底有刀刻样星星。在封面工艺上,也历经了烫金、烫漆、丝网印刷反复试验,才最终确定下来。封面用的是粗糙的白帆布,丝网印刷后,封面封底均压凹。封面图案有侗布样微光,接近作者想要的效果。

为了体现侗乡境内自然、物质和非物质三种文明遗存形态实为同一生命整体,编辑们还从再创造的维度,为本书配置了12条侗族大歌视频。这些视频被分别放置于现代纸书RAYS和喜玛拉雅两个融媒体平台,读者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免费观看。如此,进一步使全书的文字、图片、视频互为表里,相互通融,相互映耀。

 

参考文献

[1]杨汉林.侗族鼓楼肌理与美丽乡村建设[J].理论与当代2020(05):32-34

[2]王红军谭镭.畔水而居,向火而歌——黔东南侗族村寨与建筑[J].建筑遗产2019(03):54-66

[3]吴秀吉张和平.侗寨门建造技艺及其数学形态[J].凯里学院学报2019.37(03):1-6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