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肖亚乔 李华波 余念姿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9-01 07:05:28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课题项目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一般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8QNYB002)研究成果之一;2020年度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阶段研究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

——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肖亚乔 李华波 余念姿(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52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受到高度重视,也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前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机遇下,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学分互认、加大支持力度、丰富教学模式、优化师资结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高校;对策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愈加浓厚,高校创业创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当前,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政策、资金、师资、孵化基地等多个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同时仍然存在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模式有待丰富、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深度融合也为广东高校创新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高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课堂走进实践,让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师资走进课堂,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广东工业大学工科、理科、管理类、经贸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等六类学科的大一至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生,采用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319份,有效问卷316份,问卷有效率99.05%;其中男生146人,占比46.2%,女生170人,占比53.8%。

问卷分为三部分,共20题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题,用来了解调查对象学科类别、性别以及所在年级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支持等八个方面,用来了解当前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客观现状;第三部分主要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大学生期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支持。

1.学生认知:当前大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认同度较高

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认同度的调查中,数据显示有68.67%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创业思维和综合素质,有63.6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实践能力,掌握了创业基本方法,有56.33%的学生认为提供了平台拓展创业社交圈,有43.3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有25.95%的学生认为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确定了自身的创业目标。调查对象中只有13.29%的学生表示没参加过创新创业类项目或不了解,集中在大一大二学生群体。

可见,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度较高,调查中86.71%的大学生均参与过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及项目,少数大学生因为年级原因存在尚未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认同度也较高,认为创业创业教育在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掌握创业基本知识、积累创新创业相关经验等。

2.课程设置:课程普及度高、类别丰富,但针对性不强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载体之一,调查显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覆盖所有年级学生,95.94%学生均有修读过至少1门创新创业课程。课程为选修与必修的形式,结合公共基础课、实习实训课程存在。

但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首先,创新创业课程多数以公共基础性课程存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理论性知识传授为主,无法满足不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其次,以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形成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有待加强,这导致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够。数据显示,仅15.1%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实习实训课程,10.5%的创新创业课程以专业课程形式,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基础上,充分结合专业知识们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再者,调查显示,不同学科对课程内容需求度有差异,对于艺术类大学生,66.70%学生认为当前课程缺少与其他高校间的交流,而44.10%的人文社科类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无法很好贴合当下的创业发展趋势,对于工科、理科以及管理学科则更关注课程与专业结合不够的问题。

3.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模式有待丰富

数据显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普遍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占比54.6%,43.2%为“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纯实践教学仅为2.1%。其中人文社科类、工科、经贸类的专业超过60%的大学生所接触的教学模式为纯理论教学,50%-60%的管理类、艺术类、理科类专业学生接触的教学模式为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普遍更期待更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其中超过70%以上大学生倾向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意大赛等、实习实训课程形式的教学模式,64.9%的大学生倾向“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55.1%的大学生课程中增加与其他高校联合共建课程、比赛及交流会环节。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比较注重理论的传授,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工科、经贸类的专业,这与学科性质以及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缺乏相关实践经历经验有关,但大学生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表现出更多关注。创新创业课堂离不开理论的铺垫,但只停留在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切实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应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4.师资队伍:以校内兼职教师为主,缺乏专职及创业经历的相关人员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平衡,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以校内兼职教师为主,缺乏专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调查数据显示,担任课程教师有56.7%是行政人员,如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辅导员群体,47.5%是各专业课的教师。其次,具有创新创业相关经验经历的的师资匮乏,结果显示,仅有19.3%是校外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家,以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这也是导致课程偏理论化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调研数据,在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中,71.42%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应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其中艺术类大学生对此需求更为迫切,达到94.70%,除此之外,通晓专业前沿动态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方面,对教学能力的要求仅占15.54%。专职师资队伍的建立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次开展,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校外优秀创新创新创业经历的相关人员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师资队伍结构不平衡仍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以校内兼职为主的现状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学的开展和效果,41.10%和31.6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课堂的教学观念未能跟上时代发展及教学观念较传统,这与校内兼职教师受其他工作影响,备课时间不足以及与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接触不足有关,导致创新创业课堂无法较好适应最新的创新创业形势和发展,也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

另外,师资队伍人数不足也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因素之一,36.40%的学生认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

5.教育支持:重视程度高,支持体系完善但针对性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大力支持,除创新创业课程普及度较高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较为丰富。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还来源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讲座和创新创业类比赛,分别占比84.81%及61.08%;其他还包括创新创业类沙龙、论坛、研讨会等途径。人文社科类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为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在年级方面需求度有所不同,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需求是随年级增加有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大一需求量最高,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普遍认为举办比赛、交流论坛,设立创新创业基地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支持,而硕士研究生则比较注重专业指导老师队伍的建立。

高校重视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调查中81.7%的大学生对本校创业孵化基地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中有16.27%的大学生进行入驻基地并进行相关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环境建设良好,学生普遍认为基地环境整洁、开放、设施齐全,创业支持政策完善,办事效率高,资金支持,专业导师配备齐全,资源丰富、可以交流学习等优势,这一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创业基地同时存在入驻条件较高、基地资源提供的合作对接较少、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项目运转困难、指导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

调查显示在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上,大学生最为需要的支持为资金支持、工作场地支持以及本专业教师指导支持,除此之外,还有相关创新创业政策支持、高校间的资源合作共享、设置更多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学分考核、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开设主题研讨会、课堂上开展模拟实践环节等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方面。

二、完善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1.创新课程设置,加强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合作与学分互认

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习实训课相结合、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形式,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能够使创新创业教育在通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各专业相融合,让各学科专业知识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中去,让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主题选择时能够发挥各专业优势,避免大学生创业中出现普遍撞车的“E+旅游”“E+民宿”项目。实习实训课程的增加有助于课程在基础理论上增加实践性,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能够“走出书本,走到实践”中。

要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积极与粤港澳地区其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促进粤港澳高校优质的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广大的交流平台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碰撞与合作。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更为迫切。当前高校间创新创业比赛共办给大学生互相交流合作的平台,但是课程的封闭性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加强与粤港澳其他高校联合课程的共同建设,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做到课程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有助于学科优势互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碰撞。

2.丰富教学模式,有针对性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多层次多维度培养创新人才。课堂使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和交流的重要舞台,创新创业课程需要“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将创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的过程,将课程的讲台转化为学生路演的平台,这种以创业实践过程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课程中有较高的参与感和针对性,也提升了创新创业课堂的实际效果。

教学模式的丰富还需让大学生“走出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丰富企业资源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创新型企业中,通过参观了解企业文化,感受创新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也让大学生对真实的创新企业有进一步了解。

3.加大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吸纳有相关经验校外导师加入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吸纳一批有创业经验的校外导师进入师资队伍中。目前高校中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校外导师和企业优秀人才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多数是开设讲座、交流会形式,但缺乏长期稳定的交流和创业经验传授。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创业导师及企业优秀人才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在校内教师的基础上,吸纳企业导师、优秀校友等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增加校外导师进课堂的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缓解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紧张现状,也对学生了解第一手的创新创业故事,掌握创新创业的形势以及积聚创业资源有重要帮助。

4.提高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保障赛事指导及场地孵化

学校应从多个维度入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开展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交流。

首先,丰富教育形式,除创新创业课程外,讲座、论坛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重要渠道,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论坛、交流会、校际比赛等形式,有助于不同高校大学生间的沟通,开拓眼界,培养创业思维,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多元化。

其次,加大创新创业赛事的指导,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和活动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配备“1+1”的导师模式,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结合。定期开展赛事辅导会和培训,提高学生赛事参与积极性。

最后,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校内孵化基地的建设能有效地为创业学生提供各项资源支持,缩短创业探索期的时间,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进而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提供孵化基地的日常管理,为入驻团队提供办公条件和日常服务。加强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在公司注册、基地入驻等方面创业中给与支持和指引。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积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定期邀请专家到基地“坐诊”,给与入驻项目个性化、专业化指导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5-13

作者简介:

肖亚乔(1992--)女,安徽阜阳人,广东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