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湘萍 邢文婷 刘超 闫秋霞 传承发展河西走廊特色文化,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9-03 07:32:45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2019年度甘肃省社科联和甘肃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基金会项目,编号:197C20。此成果为2019年度甘肃省社科联和甘肃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基金会项目《传承发展河西走廊特色文化,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一一以金昌为例(论文)》的阶段性成果。
传承发展河西走廊特色文化,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金昌市为例
王湘萍 邢文婷 刘超 闫秋霞(中共金昌市委党校(金昌市行政学院),甘肃金昌  737100)
摘 要: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黄金通道。金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一座在古老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年轻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河西地区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将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扩大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助推地区经济转型更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文化对河西走廊来说,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更是河西走廊新兴的生产力、竞争力。不断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也是促进河西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金昌,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一座在古老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年轻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河西地区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将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扩大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助推地区经济转型更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昌文旅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1.金昌多元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南依祁连山脉,北靠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9593平方公里,总人口45.82万人,因盛产镍而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金昌进入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入选“2019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百强”城市。金昌市文化旅游资源古朴多姿、独具魅力,在南北150公里的区域内,罕见地集聚了雪山冰川、红色文化、丝路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交汇融合,有凉爽宜人的祁连山避暑胜地,有生态旅游景区紫金花城、金水湖、金川国家矿山公园等,有新引进的世界一流、全国唯一航天主题文旅项目“火星1号基地”,周边还有中国最美丽的沙漠一巴丹吉林、亚州最大的皇家军马场等世界级旅游资源。金昌市不但自然景观多彩多姿,而且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生息,文化厚重深远,有汉明长城、圣容寺唐塔、云庄寺、明代钟鼓楼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有反映2000多年前古罗马军团神秘消失之谜的轩景区,还有特色鲜明的永昌“卍”子灯、木偶、皮影、宝卷、金川织褐子、面塑、剪纸、刺绣等非物质遗产,热闹非凡的社火、小戏小曲、节子舞等民间传统节目,琳琅满目的传统西部美食、特色商品,更有传承古今的马家窑文化、沙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以及传统院落、农耕器具等传统文化民俗遗存,依托这些资源,金昌市着力推出“工矿探奇、紫金赏花、沙漠历险、乡村寻美、祁连揽胜、研学体验、婚庆康养、太空小镇”八张特色旅游名片,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提升。金昌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9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12项,市级49项,县级67项),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6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0人,市级65人),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家,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1个、省级非遗传承项目12个、市级非遗传承项目49个,市博物馆等12座博物馆被纳入省级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名录。
2.金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分析
近年来,金昌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推进城市主体景城一体化,建设现代时尚浪漫的休闲旅游城市,叫响了“中国镍都、浪漫金昌”旅游形象品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1)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精品旅游景区。持续推进北海子武当山和圣容寺景区改扩建以及钟鼓楼等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项目,开发历史文化探秘旅游产品;深入挖据河西走廊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对新城子镇太政治部旧址等红色遗迹的修缮保护、文物征集保护和布展陈列工作,以红西路军鏖战河西革命史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产品初步形成;充分挖掘镍都开拓者艰苦创业史和工业矿山遗迹,积极引导金川集团公司成立文化旅游开发企业,相继开发了金川国家矿山公园、金川科技馆、金川植物园等一批工业旅游项目,策划推出矿井探秘、镍钻工业流程参观等工业旅游体验系列产品。通过历史再造、再现和传统文化挖掘,使游客逐渐改变对金昌市是新型工业城市的初步认识,真真切切感受到金昌悠久厚重、独特的历史文化,推动金昌进一步融入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黄金带走深走实。
(2)依托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和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的旅游价值,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引导开发赏花休闲、田园采摘、农事体验、民俗游乐、养生度假等一批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初步形成了香草小镇、永昌新城子镇七彩花谷、花田小镇,红山窑毛ト喇民俗文化村、东寨藜麦观光、南坝摄影写生小镇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永昌县新城子镇开发永昌节子舞、永昌宝卷非遗项目,焦家庄镇开发骊文化和民俗展示,朱王堡镇建成木偶传习所,流泉村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开发传统文化展示墙等等,“非物质遗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建设相完美融合,正在成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资源。
(3)依托节庆文化活动,发展旅游娱乐业。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市、县、区各级文化部门以节会活动为龙头和引爆点,坚持举办社火、小戏小曲展演、“历史再现”大型民俗文化展、“四月八民俗文化节”、“正月十六游百病”、“云庄寺朝山节”、“非遗进校园”、民俗记忆展览等传统文化活动,与“中国镍都丝路花城”摄影艺术节、知名作家雪小禅“慢生活、细阅读”金昌采风系列活动、“薰衣草之约”、当代国内油画名家写生展、“仰望星空诗歌朗诵”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创排了《骊轩神韵》、《花语》等大型精品舞剧,《万字灯》、《节子舞》、《王哥放羊》、《永昌念卷》、《木偶戏》等非遗类节目和民俗文化小品,在各社区广场、景区等游客集散地进行多场次演出。传统文化活动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较好的满足了游客文化精神需求,同时有力带动了婚庆度假、文化演出等业态的繁荣发展。
(4)依托传统美食文化,发展旅游餐饮业。充分挖掘以羊肉垫卷子非遗传统技艺项目为代表的金昌传统美食,开发建设了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为内核的宁远堡镇羊肉美食文化街、永昌钟楼小吃城、万祥美食城、边洼里民俗文化村等旅游综合服务项目,引导和鼓励各类餐饮企业积极创新,金川宾馆推出七彩饺子宴等特色美食品牌,各大餐厅推出了以羊肉垫卷子、甜丸子、ト喇子等特色小吃为主的小吃宴和旅游团队餐,组织评选42家特色餐饮名店、10家乡村旅游餐饮示范点和50多个特色美食菜品,逐渐形成金昌特色美食系列产品“吃在金昌”已成为旅游品牌,来金游客在金昌美食中流连忘返。
(5)挖掘传承民俗技艺,创意开发旅游商品。各级政府积极引导本地品牌如永昌地毯、金川刻字、剪纸、刺绣、制陶等一批非遗传统技艺项目与市场对接,在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发适销对路、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永昌地毯、金川刻字、手工制陶等一批非遗项目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格局。开展地方旅游商品评选奖励活动,评选出4家金昌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和5家旅游商品名品店,骊酐书签、金川刻字、活性炭雕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广受游客青睐,飞天木雕系列荣获甘肃省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6)提炼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旅游营销品味。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进一步提升了金昌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品味。永昌小曲、“节子舞”、木偶戏、皮影等非遗文化旅游演艺游乐项目,《骊神韵》、《花语者》《神秘骊》等精品演艺剧目,再现了金昌悠久的历史,借助《天将雄师》、《骊軒情》等影片在国内外的公映,大力宣传了金昌,宣传效果显著。在《花约金昌》、《花语金昌》等旅游宣传片和“我家开满紫金花”等歌曲MV、《中国秘境之旅一甘肃金昌》、《金昌旅游导游词》及旅游指南、折页、扑克、画册等宣传品中融入地区传统文化,吸引了游客和客商的广泛关注,举办书画摄影展、诗歌朗通会、征文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整体提升了旅游营销品味和城市品味,金昌市被途牛旅游网评为“2017、2018年国内最具潜力旅游目的地”。
二、金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与挑战
总体而言,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还存在许多发展问题与挑战。
一是缺乏“保护”,资源价值不断流失。虽然已经有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但传统文化抢救性保护工作还不够规范。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和整理;部分非生产性非遗项目,特别是特殊人群或以家庭传承的项目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受现代传媒及市场经济利益观念影响,不愿意学习传承,传承人群逐年减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二是缺乏“基础”,产业竞争力不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度不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小而散,缺乏大型文化企业支撑,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比较少,总体实力较弱,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差距较大,景区收益低,产品体系还不够健全,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综合竟争力不强,缺乏体验式、参与式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游客逗留时间较短,消费水平较低。
三是缺乏“主题”,文化氛围不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但在具体操作和实施中,重旅游、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有文化的地方没有游客,可游的地方感受不到太多的文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仍需不断深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不成熟,文化资源尚未完全转化为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少,文化旅游项目融资难度较大,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强,不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四是缺乏“特色”,发展模式雷同。全市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大部分乡镇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上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的规划布局,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没有突出自已的特色,市场定位不明,发展目标紊乱,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内容雷同,环境相似,经营粗放,效益低下。
五是缺乏“品牌”,没有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链条延伸度不够,旅游娱乐项目单一缺乏,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无物可购、无娱可乐、无法留客等问题较为突出,缺乏夜间和淡季旅游产品,无高品质旅游体验项目,缺乏品牌效应,旅游宣传缺乏有影响力的市场促销手段和宣传促销攻势,特色旅游项目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六是缺乏“人才”,服务技能水平较低。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景区市场化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不够稳定,文化演艺、导游讲解文化创意和营销策划人才严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服务技能水平较低。
三、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传统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努力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着力实施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文化集市建设、历史再现、数字文化建设和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工程,培育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民俗文化、公益电影、文艺運演、全民阅读等群众文化品牌,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通过项目储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国内有影响的文化企业。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在挖掘、整理、包装、提高中加强文化遺产保护利用
创新理念、精心设计,对全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组织专家立足金昌实际,高起点规划。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容寺、永昌钟鼓楼的维修保护;推进三角城遗址、汉、明长城等保护开发。建立健全市田野文物保护机制,完善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组织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规范保护手段和方法,对濒临消亡传统技艺加快保护进度,及时保护和整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引导学习传承非物质遗产项目和传统技艺,推进“历史再现”工程,加快各类提物信、纪念信建设,做好博物信布展工作。重视非物质文化产保护与承,加强各美民民俗展馆及“非遗”传所建设,健全完善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让传统技艺、非物质遗产、艺术小品等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并发扬光大。
3.挖掘地方文化精髓,紧扣特色,区别开发
挖掘地方文化精髓,要围绕“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业态,紧扣特色丰富充实旅游内容,増加互动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结合金昌“紫金花城神秘骊軒”大景区建设,从旅游产业定位、景区景点布局、旅游产品宣传和促销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御山峡圣容寺、云庄寺、亥姆寺、三角城遗址、武当山、汉、明长城文化、西夏王墓、千佛阁、“六体”文字石刻、西夏塔与西夏墓群等人文旅游资源;金川国家矿山公园、采选治厂区、金川科技馆、露天矿老坑、龙首山西部斜坡道、井下巷道、尾矿库等工矿旅游资源等,紧扣特色,保护的基础上区别开发,结合历史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古丝绸之路体验游、宗教朝拜游、西夏文化探秘游、水上娱乐游、设施农业观光游等,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4.不断深化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各级政府要加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景区机制和企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展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管理运营模式改革,建立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体制机制。完善文化旅游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引进社会资本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不断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投入力度,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深化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5.创新思路、拓展视野,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进一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立足优势,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思路、拓展视野,积极推进红山密镇毛卜喇民俗文化村等文旅项目,支持“卍”字灯、节子舞、皮影戏、木偶戏等项目驻景区展演。在条件符合的养老机构建设传习所,盘活农村废弃学校建设民俗馆,让非物质遗产和地上文物等传统文化成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资源,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多情”的旅游服务新品牌。围绕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包装推出丝路探秘游、文化遗迹游、科普研学游、工矿探奇游、农耕文化游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要针对香草花卉、有色金属、骊軒文化、地方土特产等开发系列旅游商品,培育游客来金“必购商品”以优质便捷的旅游服务和超值的优惠政策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使游客“有的吃”、“有的玩”、“有的看”、“有的买”,从而达到“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效果。
6.全方位交流,拓展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研发领域和营销渠道
持续推进文化旅游营销,展开全方位交流,拓展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研发领域和营销渠道。充分利用国内知名主流媒体宣传平台,借助各种现代媒体网络营销手段及重要公共场所,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旅游宣传网,强化旅游宣传推介,不断扩大金昌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多措并举讲好“金昌故事”,宣传推出“中国镍都、西部花城”文化旅游品牌,针对重点客源市场,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扩大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多渠道全面展示我市文化旅游品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依托旅游整合宣传平台和智慧旅游平台,加强与省内外文化旅游0TA营销平台的战略合作,对金昌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强势推广营销。运用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客源市场和游客群体,积极探索移动终端、VR虛拟现实和全息影像技术,构建新媒体宣传矩阵,借助影视传媒、书画摄影、精品剧目等文化載体扩大文化旅游产品传播。
7.强化基础建设补齐短板,保障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紧抓国家的政策和投资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交通运输路线,打造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旅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规范旅游管理行业体系,强化旅游安全措施,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坚定文化自信,着力“人才兴市”“文化兴市”战略机制,通过选派挂职、柔性引才等方式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优秀创新人才,加强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在政策上资金上接续人才鼓励和支持,保障传统文化人才体系不断档。邀请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专家团队为城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把脉会诊,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组织开展全市文化旅游行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学习借鉴旅游发达地区先进经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与省内外旅游院校合作培养引进一批旅游急需紧缺和实用人,为旅游兴市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不断增强文化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文轩、刁定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宋善体制机制激収文旅融合创新创造活力[N].南斱日报,2019-12-10
[2]习近平.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人民日报,2018-07-06(0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1.26
[4]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丝绸之路甘肃省交通房车露营地发展规划的通知.2016.06
[5]夏红民.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甘肃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初探[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2
[6]苏牧.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视角下甘肃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N].民主协商报,2016.1.29
[7]王霖.甘肃新型文化业态培育研究——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N].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1
作者简介:
王湘萍(1976--)女,汉族,甘肃金昌人,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共金昌市委党校(金昌市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城市文化发展。
邢文婷(1988--)女,汉族,甘肃金昌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刘超(1983--)男,汉族,甘肃金昌人,西北师范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
闫秋霞(1980--)女,汉族,甘肃金昌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社会学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