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郭若群 刍议全面依法治国的几个实践维度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2-24 09:23:38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郭若群

(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6299)

要:法治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是规范文明秩序的根本手段,决定着社会主义现化强国以法治社会为体现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新的历史方位,党越来越重视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法治体系的同时,明确了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彰显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城川民族干部学院2020年立项科研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阶段性成果编号:CMGY-K-2020003

作者简介:郭若群(1987--),内蒙古包头人,达斡尔族,硕士研究生,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研室,讲师,从事哲学研究。

 

一、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对基本范畴,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从最初的“人治”这一组织形式,经由“法制”所代表的治理文明,到如今上升成为“法治”的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体现社会进步与秩序重构的衡量标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法治和人治问题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类社会从早期聚落的形成就出现了人治的萌发,从国家的诞生就有了法制的需要,统治者和统治集团的利益、意志和权力需要这种固定、规范且权威的表达和传递。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代表,其本身也需要与之相符合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当以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到能够约束政治权力的程度,统治者和统治集团的人治天平被打破,新的社会模型的建立迫切要求新的社会关系来维系,法制的固化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社会关系的需要,必然被更为上一层的法治所代替。

就我国建国后的社会治理发展而言,法治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建国初期,在总结了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较大程度参照原苏联法制建设的模式,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构了新中国的法律及社会治理体系,某些层面上也满足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治理需求,但这种无视我国基本国情的直接移植难免会出现文化上的排他效应,以阶级斗争为纲总揽一切的思想致使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法律虚无主义的盛行和法制建设轨道的严重偏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开启了指导思想和全领域方面的拨乱反正工作,党和国家及时果断地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将国家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背景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抉择。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的基本方略,规则之治接替政策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法律权威受到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尊重和维护。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并就全面依法治国在这个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阐述,指出:“从这个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党的十九大继续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明确了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法治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就国家治理层面而言,其治理方式并非是单一手段。实际上,治国理政是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结果,就我国全面依法治国领域而言,其中的法治也并非唯一评判尺度,而是处于一种引领地位的主导,也就是说,法治可以视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主导方式,是统领其他治理方法的基本方式。

一方面,我国的治国理政是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结果,我国自汉代始就提出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思想。对于法治而言,德治方式重在激发道德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强化道德约束和规范作用。法律以权利义务为预设调整人的行为模式,对于属于精神层面的行为动机则需要道德的教化和规范,既要使社会形成法律敬畏,不越法律的红线;又得能培育道德尊崇,不逾道德的底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追求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就说明法律要有伦理支撑、法治需要德治调和,法治和德治具有同构性,法治方式不能成为唯一的治理方式,但却是起到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的方式。

另一方面,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基于经济及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产生,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和经济的关系做了直观的阐述,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的完善维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是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体的基本关系,决定了法治方式是社会运行的基本保障。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政府的管理模式从“管制”向“治理”发展并延伸,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又体现在政府的公信和权威的表达方式上。公平与正义是法治的首要价值,法律是保障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的平等地位,人民群众对此有极大且充分的追求,而法治正是为维护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而存在。法治是公平正义的最后底线,政府可以通过合理分配的手段和宏观调控的方法保障公平正义,但是当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出现缺位、缺失或不足时,就要由法治来做保障公平正义的最后屏障,法治的本质就是维护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也是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最直观的表达。

三、法治是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重要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任何一个政体的角度,都会明确制度才是治理之本,依靠制度进行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而做到治理制度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依法治理,故此,中央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将法治中国看作治理制度化以及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图景。

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必要条件”关系,实质上是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是法治化”的命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要求是从系统和整体角度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我们建立的各项制度具应有合宪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特别是在国家与个人相互关系中能够依法确立比较清晰的权力与权力、权力与权利以及权利与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可建立有效的法律责任体系。“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最直观的表述就是“党领导人民进行国家治理的法治体系”,其包括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包括了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依据宪法和法律对公共权力的科学合理配置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调和的最大化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推动力。在此基础上,“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和治理能力的体现,首先要建立规则体系,规则意识和规则体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国家治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整体效果;其次在处理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过程中,要关注个人与国家及国家机关在宪法和法律面前的权利平等关系,特别是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和全体公民都要对公共利益负责的“普遍责任体系”,明确社会公众、居民个人或社会团体享有什么样的利益是合法的,什么样的利益是不合法的;另外就是建立国家责任体系和政府责任体系,明确国家机关对公民个人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公民的合法权利如何保护。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秉持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通过制度和法律的合力来规范党领导人民进行国家治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在法治的保障下形成一个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现代化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秦媛媛、刘同君.论政府法治论视角下的社会治理方法与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102-111

[3]公丕祥.法治现代化的中国方案[J].江苏社会科学,2020(04):41-50+242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