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佳路 “笔墨”品鉴与“气韵生动”——以王季迁《画语录》的观点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3-16 08:09:18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李佳路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65

 要:本文通过分析王季迁先生在《画语录》中对“气韵生动”的理解,以及梳理其以“笔墨相关的主要内容,来着重说明王季迁先生的“笔墨”观与中国传统绘画品鉴标准“气韵生动”之间的关系,从而简略探讨鉴藏中国绘画作品的标准和方法。

关键词:王季迁气韵生动笔墨《画语录》

 

王季迁先生作为20世纪世界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在中国传统观摩画作等鉴赏方式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中国绘画以“笔墨”为重的鉴赏和收藏方法,而他通过此方法鉴藏的众多中国书画作品,获得了世界主流评鉴机构的认可,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如1973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直接向王季迁先生购买其鉴藏的二十张宋、元画作等[1]。虽然王季迁先生鉴赏了大量的中国书画作品,并在1956年到1963年间通过对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馆藏书画进行评鉴,留有相关的《王季迁读画笔记》鉴赏评语,但是相比大量的鉴藏工作,他并没有相关详细阐述自己评鉴方法的著作。于是这本由徐小虎通过问答形式对话王季迁先生,历时8年汇编而成的《画语录》就成为了探究王季迁先生鉴藏中国绘画方法的窗口。

一、“气韵生动”的品鉴标准

品鉴中国绘画,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书画论作文本的解读,其中尤以传南朝谢赫所著《古画品录》中的“六法”为品鉴中国绘画的指导原则,“所言六法,画家宗之,亦至今千载不易也。”[2]而位列“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更是成为了品鉴中国绘画的首要准则。在《画语录》的首篇中,王季迁先生也首先对中国绘画传统品鉴标准“气韵生动”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通过现代意义的词语语境联想,把“气韵生动”中的“气”与“空气”和“呼吸”等词语相联系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这种联想带有把“气韵生动”中的“气”固化为一种具有流动气体特征的表现,从而在对中国绘画作品的品鉴中,把以“气”作为品鉴的路径仅看作是一种形式的动态表现过程,而以此品鉴出来的中国绘画作品,其“生动”的内涵也就仅限于对形式的特点描述,而这样的“生动”在王季迁先生看来未免太过狭隘。所以王季迁先生通过举例倪瓒的绘画作品,来说明仅仅通过石头和树等略显单调的景物也能让画面“生动”,从而表明自己将“气韵生动”理解成绘画作品中“表现出一种自然效果,并具有一种人的个性或姿态”[3],而这种“生动”是在舒服的状态上激起的一种生命的感觉。并且“在绘画中,‘生动’感觉的传达,是建立在各种要素的组合上,像黑与白、有与无等。它们必须组合起来让人看得舒服,必须是很自然的创造,而非刻意的安排”[4]

于是通过对王季迁先生“气韵生动”的进一步解读,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在鉴赏绘画作品中比较注意的两个方面,一是绘画作品表现的自然效果,即让鉴赏者感觉舒服;二是绘画作品具有个性和姿态,即激起生命的感觉。所以“生动”是绘画作品最终呈现给品鉴者的感觉,而“气韵”则分化成为两种品鉴绘画作品的路径,“气”是一种绘画要素到达非刻意安排的自然效果;“韵”是一种绘画作品中含有个性姿态的生命感觉。那么王季迁先生品鉴绘画作品要达到的“气韵生动”,又是怎样和他的“笔墨”为重的鉴藏方法相关联?

二、“笔墨”为主的鉴藏观

王季迁先生在《画语录》中首先提及“笔墨”,是将其作为绘画工具的要素进行品评,也就是通过其本身的物质表现特性,来直观的进行说明。他在提及“笔”时,分别列举了狼毫、羊毫以及兼毫等主要绘画用笔的物质特性,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选用那种笔更易于达到理想的表现效果。比如狼毫毛质较硬,含墨能力较弱,在绘画勾勒轮廓表达比较硬质的形式时,选用就较为合适。而在提及“墨”时,则只是简要涉及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中墨的颜色冷暖、深浅问题。显然对“笔墨”的物质特性解释并不是王季迁先生真正的“笔墨”观,否则品评绘画作品,将变成物质材料辅助以各种科学的鉴定方法,通过其残留在画面上的化学物质来对“笔墨”绘画材料进行分辨。而王季迁先生在《画语录》中通篇所强调的“笔墨”观,“我个人看画……始终坚持着的:第一是画中的笔墨问题”[5]其实是他在大量的鉴藏工作中由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品鉴方法,其最终是与他对中国传统品鉴标准“气韵生动”的理解相契合的,也就是说王季迁先生所强调的以“笔墨”为重,是一种将“气韵生动”的传统中国绘画品鉴标准,运用到实际鉴藏工作中的方法总结,而其中通过“笔墨”品鉴出的“气”与“韵”,最终成为能够表述绘画作品具有“生动”鉴藏标准的两个方面。

三、“笔墨”鉴藏法与“气韵生动”品鉴标准的联系

1.笔墨

“笔墨”作为一种在实际鉴藏过程中总结的工作方法,其与“气”作为品鉴中国绘画的切入点相结合,是通过对绘画者“笔墨”绘画技巧的品评相联系的,即绘画作品是否有“气”,需要品鉴绘画作品中,绘画者所表现的对笔墨运用的技巧是否纯熟。而王季迁先生认为的好的“笔墨”,即纯熟的“笔墨”,不仅是形式的表达,而且是一种不刻意显露技巧痕迹的平衡状态,“我画的圈圈,如果我环绕得很好,它就会’不留痕迹’,如果我的笔墨差劲,那么我就会’留下笔迹’,这和自然的和谐有关系……想达到‘无笔迹’的境界,就是看不出技巧。”[6]“任何角度的笔墨当它是平衡的时候,都是好笔墨”[7]如王季迁先生举例李唐用笔的侧锋将“斧劈皴”的笔墨技巧把山石纹理描写的极好,表现出了崎岖感和棱角轮廓的相调和。又比如被他称为有完美“笔墨”的倪瓒,画石用“折带皴”的笔墨技巧,用笔倾斜但画出了浑圆的质感,到达了一种立体即平衡的特质。于是从中可以看出,王季迁先生所说的“笔墨”,即是在绘画作品中,绘画者运用熟练的、对笔墨掌握的技巧最终让画面中的形式表现出了一种平衡的状态,而这种绘画者与笔墨技巧表达形式的平衡状态,最终成就了绘画作品中非刻意安排的自然效果,而这样的“笔墨”也就是能从中国绘画作品中品鉴出的“气”。

2.“笔墨”与“韵”

王季迁先生把“笔墨”作为鉴藏方法,除了能够通过其说明绘画作品中“气”是怎样品鉴的以外,也能说明“韵”,这种绘画作品中含有个性姿态的生命感觉是怎样品鉴的。通过“笔墨”鉴藏的方法品鉴出绘画作品的“韵”,其实就是通过绘画者对“笔墨”的运用,使绘画作品最终呈现出具有绘画者独特个人特征的“笔墨”,即绘画者独特的“笔墨”技艺。如果绘画作品能品鉴出“气”,需要注重强调的是绘画者“笔墨”技巧的纯熟,那么“韵”则是将强调的重心放在了绘画者“笔墨”技巧的个人特质上。而这种极具个人特质的绘画技艺,首先是因为中国的绘画材料笔,具有很强的创造表现力,所以绘画者在对笔与墨的技巧掌握时,容易发展出具有个人特点的使用方式,而因此形成绘画者独特的“笔墨”表现特征。并且在王季迁先生看来“笔墨是一个人内在天赋的一部分”[8]“笔墨特质与画家个人风格的发展或转变无关,唯一有关的是画家的个性、天赋和其本性”[9],于是绘画者带有个人特质的“笔墨”又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如他举例夏珪的两幅绘画作品《溪山清远》和《十二景山水图》,认为虽然这两幅画在构图等结构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以至被误认为不可能同出于夏珪之手,然而在王季迁先生看来,这两幅画都是夏珪的真迹,因为“笔墨都是头等的,不论结构是复杂或简单,笔墨都一样有夏珪的个性”[10]。所以“笔墨”能成为鉴藏中国绘画的方法,而能从“笔墨”品鉴出绘画者的个人特质,也正是品鉴出了绘画作品中的“韵”,即具有个性姿态激起生命之感。

三、小结

王季迁先生强调的“笔墨”,其实是将“气韵生动”的传统品鉴标准,分化成“气”、“韵”和“生动”,并通过“笔墨”与“气”、“韵”的联系,即技巧平衡的自然状态与个性特质来品鉴绘画作品是否达到“生动”。所以“气韵生动”的传统品鉴标准,通过王季迁先生的“笔墨”观,能够被表述成在中国绘画鉴藏工作中所运用的方法。

 

注释:

[1]《王季迁读画笔记》,中华书局,2010年12月第1版,第1页

[2]《四库全书总目》,上海大东书局,1930年再版,第112页。

[3][4][5][6][7][8][9][10]《画语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第2627249、64、89、112、237、221

参考文献

[1]徐小虎.《画语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

[2]徐小虎.《被遗忘的真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3]王季迁.《王己千书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4][]杨凯琳.《王季迁读画笔记》.中华书局,2010年12月第1版

[5]田洪.《王季迁藏中国历代名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6]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上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7月第1版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