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刘康民 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弱势及对策探讨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28 10:19:12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精准视阈下农村贫困群体自我救助的教育支持模式研究》编号:16B220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工匠精神视角下湘中职业教育扶贫的社会功效与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18BZY025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湖南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XSJ17B40

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弱势及对策探讨

刘康民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娄底  417000)

 要:提升农村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弱势是其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的瓶颈。当前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弱势主要表现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不良风俗文化习惯影响思想思维水平的提高、技术技能整体水平不高、整体经营与管理水平较低。改变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弱势首先要加强其思维观念与思想道德建设、其次要营造学习文化科技的社会氛围、再次要创新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第四要增强农村贫困群体的经营与经济意识。

关键词:贫困群体教育弱势农村对策探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心;而提高农村贫困群体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地位。《湖南省教育扶贫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保障贫困地区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等措施;提出实施贫困地区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功能型”、“造血型”教育扶贫,深入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作出了提高扶贫成效;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等决定。当前农村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的原因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无疑是教育因素。因此理性分析农村贫困群体教育及科学技术弱势并探讨解决对策,有利于真正提升农村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能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贫困群体教育弱势的现状

1.农村贫困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近年来,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的文化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不同地区的农村贫困群体的文化水平显得参差不齐。我国农村贫困群体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受教育的平均水平急待提高。大多数农村贫困群体属于经验型和体验型的劳动力,只能靠经验技巧从事传统的农林牧渔生产,现代农业新技术严重欠缺。农村贫困群体文化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他们学习创新和获取先进科技的能力,也成为顺利实现脱贫攻坚工程的重大障碍。

2.农村贫困群体仍受不良风俗文化习惯的影响,思想思维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长期的科学文化真空状态和农村贫困群体低下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使其不能正确对待一些不良的风俗文化习惯,对宗族主义、拜金主义、遇危不扶、享乐主义、封建迷信、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惯不能正确辨别其善恶美丑,导致思想复杂、精神文化空虚。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民的物质财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村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一些农村贫困人员的精神文明没有得到同步提高。信奉现代迷信和伪科学,铺张浪费、互相攀比、修族谱、烧香拜佛、算卦相面、迷信风水等活动悄然兴起,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破坏了生态文明建设。

3.农村贫困群体的技术技能有所改观,但整体水平不高

由于近年来地方政府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育农村劳动力,农村贫困群体的技术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家务农的农村贫困群体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科学种田、绿色化种植、养殖、农田水利、养殖园艺等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的农村贫困群体通过参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向非农产业就业和城镇发展的技能。但从整体来看,农村贫困群体的实用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仍然不高。他们欠缺普及农业科技的意识、方法和手段,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应用,严重制约了农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能力的提升。另外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强,经营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跟不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

4.农村贫困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意识,但整体经营与管理水平较低

面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农村贫困群体的市场、竞争、经济等意识有所增强。一些农村贫困人员以先富起来的人为榜样,开始学习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并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改善了自己的经济条件。但从整体上看,农村贫困群体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主要表现为,首先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低下,低效率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简单的加工生产,成本意识淡薄。其次,他们的生活范围狭小,与外界交往较少,科技文化信息交流有限,生产和经济活动有时在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再次,部分人思想观念保守、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生产经营活动怕承担经济风险,顺应自然心态比较普遍,传统耕作生产的观念比较严重。第四,部分人缺少经营管理意识,存在重农轻商的经济观念,认为一家一户、人少地稀,规模生产与经营管理与自己种地耕田没有多大关系。缺少经营生产与管理的概念。不适应规模化、商业化的农村经济生产,严重制约了农村贫困群体经济的富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改变农村贫困群体教育弱势的策略

1.加强农村贫困群体的思维观念与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要坚持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去占领建设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通过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增强农村贫困群体自我管理、自我进取、自觉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的思想观念,注重把解决他们的思想观念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其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邪教组织等活动,崇尚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其次要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农村贫困群体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从他们的思维特点和当地传统风俗习惯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农村贫困群体生活生产关心的事情入手,针对他们的荣辱观、是非观和从众心理,用爱国、进步、爱家、助人、爱己等优良传统激发他们的道德信念和责任。通过各种道德建设和先进模范的评比活动,引导农村贫困群体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勤劳致富。

2.通过示范效应,营造学习文化科技的社会氛围

第一,崇尚学习抓示范。面向农村、面向贫困群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墙报、集中宣讲等形式,宣传推介科学思想、科技知识、技术模范、致富典型,引导贫困群体寻找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手段,依靠知识、科技,勤劳奔富裕。第二,优良美德抓示范。引导农村贫困群体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准则,引导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互助诚信,在生产生活中互爱关心,在经济交往中价实货真、消费观念上勤俭节约,倡导形成良好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为农村贫困群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第三,坚持健康文化抓示范。用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占领农村阵地,利用农闲时节组织讲座、书画、读书竞赛等活动,丰富广大贫困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3.创新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

要提升农村贫困群体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兴办高质量的农业技术学校,地方政府要争取财政等资源,充分利用城镇教学资源、培训师资和技术能手对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劳动力进行战略性的培训,使他们具备适应市场与农业现代化生产要求的素质和能力。其次,有效整合并利用农村地区的农广校、乡镇成教、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教育资源,以提高农村贫困群体的科技文化、技术技能为目标,优化组装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组织开展好教育培训。第三,贴近农村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分层次、个性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当今时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能力类型的要求由单一转向多元,对农村贫困群体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时,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等知识,而且要掌握市场调研、市场营销、规模化生产管理、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增强农村贫困群体的经营与经济意识

第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村为重点,以广大农户为对象,建设完善乡村科技文化产品资源、科技文化学习平台和文化活动场所,丰富农民们的精神生活。引导贫困群体正确进行文化消费、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引导农村贫困群体因地制宜发展第二、三产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紧盯市场,生产发展优质、高产、生态、绿色、经济效益和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第三,强化农村贫困群体的市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多功能农产品市场的完善。通过对贫困群体进行文化、技能和经济信息意识的培育,促使其为农产品的市场化服务,以有效提升农村贫困群体的致富能力和经济收入,为改变他们的教育科技弱势提供基础和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斌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与经济发展的匹配[J].工业技术经济,2006(04)

[2]马建富.扶贫新政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的选择[J].职教通讯,2012(12)

[3]邓建伟.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及教育支持[J].职业教育研究,2017(03)

作者简介:

刘康民(1977--)男,湖南双峰人,教育学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