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吴川会 在践行初心和使命中构建相对贫困长效脱贫机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3-24 08:52:45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吴川会(中共静宁县委党校  甘肃静宁  74340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继续在践行初心和使命中,围绕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制定新的扶贫标准、目标任务、基本方略、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保障措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形成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上相对贫困治理新体系,彰显国家贫困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实现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初心使命构建机制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构建长效扶贫机制,对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扶贫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最直接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直接的体现,是对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教育。要建立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学习机制。把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当作“案头卷”“定盘星”“指南针”,常学常新。坚持从原文入手,深刻全面系统地理解把握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从理论上、战略上、实践上的重要论述,掌握蕴含其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好扶贫工作整体和部分、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突出问题,做到真学真悟真践行。当前,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集中力量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教育、安全住房、医疗卫生等短板弱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这一标志性工程和底线性任务。要建立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机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消失,贫困依然会以新的形式和表现存在,相对贫困仍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问题。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要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架构下统筹安排。

建立产业扶贫稳定增收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扶贫脱贫的关键和要害在于培育发展产业,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遵循,同样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关键和核心。牢牢扭住贫困户收入增长是稳定脱贫的核心,要把近六年来全国各地产业扶贫探索出来的符合贫困地区实际,适应市场需求,培育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扶贫车间、扶持做强扶贫龙头企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脱贫带贫效果明显的产业扶贫项目,持续做大做优做强做实。要把规模和效益、区域和农户、个人和企业、东西部产业协作更好统筹起来,加大财政投入扶持,金融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管好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扎实做好种养加结合、产供销并举、农工贸一体产业稳定脱贫带贫这篇大文章,努力让产业长期发挥作用,保障相对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持续致富。要完善贫困群众与带贫载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创新群众参与度高、受益稳定的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融入产业链条、供应链条,提升扶贫带贫效益,实现稳定增收、长期收益。

建立防止返贫稳定的长效脱贫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能到时候都说完成了脱贫任务,过一两年又大规模返贫。要多管齐下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可见,稳定脱贫是指在预定期限内不仅完成脱贫数量、质量目标,而且要建立长效稳定脱贫机制,实现稳定脱贫。要严格贫困退出程序验收机制,严格考核评估机制,用制度把好“稳定脱贫关”。在国家基本标准和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细化实化标准,优化工作流程,统筹整合资源,确保如期全面收官,真脱贫、脱真贫,确保脱贫成果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要探索建立脱贫攻坚风险的防范机制,防止脱贫摘帽后工作松劲懈怠的风险,要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和制度建设,防范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风险。要坚持“四不摘”原则,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定性连续性。摘帽不摘责任,贫困县摘帽后,不能甩包袱、歇歇脚、撤摊子,要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工作不断、机制不乱。摘帽不摘政策,做到资金不减、项目不少、政策不变,持续加大对摘帽县的投入力度,适应巩固脱贫成果工作需求。摘帽不摘帮扶,贫困县摘帽后,各类帮扶关系在攻坚期内保持不变。摘帽不摘监管,建立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摘帽县、出列村、脱贫户、边缘户定期跟踪监测、综合研判,及时帮扶新发生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提前做好影响巩固脱贫成果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探索完善梯度救助制度和梯度退出机制。按照国际经验看,救助原则上是梯度性的。从我国脱贫实践的现状来看,一旦进了救助名单,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大的边缘人群、边缘地带一步跨进小康社会因此,要从台阶式的救助转向可持续的梯度救助。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建立一个梯度退出机制,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比如税收减免等政策跟进,解决退出比较困难的问题。

建立激发扶贫脱贫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总书记关于扶贫扶志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基本原理,要求脱贫攻坚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基层和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当前脱贫攻坚推进来看干部群众、贫困村户还存在主观上安于现状而不想改变,客观上能力不足而不能改变,工作上引导政策不够精准等问题。虽然“等靠要”“不劳而获”等贫困人口总的比例不高、数量不大,但负面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可能引起其他贫困群众特别是普通农户的不满,影响脱贫攻坚效果。建立长期稳定脱贫机制的根本在于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对象又是脱贫致富主体的作用。要完善“益贫带贫”机制,为贫困群众脱贫、持续增收创造机会。要建立让低收入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机制,要改变贫困户“全享实惠”、边缘贫困户“无一实惠”的扶贫资源分配现状,科学制定贫困户贫困识别标准,完善扶贫资源分配制度,按照贫困程度享受各项扶贫政策。要完善政策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正向激励。一方面通过培训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减少问责,宽容失误,关心关爱激发调动各级扶贫干部的积极主动性;一方面脱贫先进典型引领,克服贫困人口思想上的贫困,激发贫困人口“我要脱贫”的强烈意愿和行动,防止政策“养懒汉”。要加强产业就业技能技术培训,建立帮扶式培训对接机制,强化“造血能力”提升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强先进典型引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加强村规民约引导,破除陈规陋习。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扶贫扶志扶智的浓厚氛围。要织密筑牢兜底保障网,建立低保标准与消费水平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进一步研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设定与调整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支出较高的专项社会救助政策,制定各类专项救助标准,明确相应救助对象范围。探索创新用消费扶贫来带动社会扶贫,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聚焦“病残”人员、“孤老”人员、弱小”群体,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制度,做好防止返贫和临时救助有效衔接,通过构建乡村社会信用体系,拓展社会帮扶兜底渠道。

建立党建引领相对贫困长效脱贫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之所以取得世所罕见的扶贫成效,得益于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同时也对各级党组织履职尽责提出了明确要求。当今世界,没有哪个政党能够一个不落地解决本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也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如此广泛深入地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凝心聚力解决贫困问题。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党能力的充分体现。中国扶贫的巨大成就,其背后的密码就是一个国家贫困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较强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现行扶贫标准,历史性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后,相对贫困问题将会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仍然需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对标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从战略层面全面把握贫困治理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需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科学设定与调整各类社会救助标准。要围绕相对贫困问题的标准范围、扶贫对象、主要特征,研究确定相对贫困的目标任务、基本方略、体制机制、政策体系、验收程序、扶贫措施等,从而形成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上贫困治理新体系,将相对贫困问题(数量、程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避免过大的贫富差距。由于人口基数大,相对贫困人口规模也会比较大,我国要完全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兜底解决贫困问题,以目前的财政状况还难以做到。因此,还需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实行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是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选择。要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机制,保持投入力度不减,帮扶队伍稳定,扶贫项目见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0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08

[3]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16):3

[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社,2019-11-05(01)

[5]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9(16)

 

收稿日期:2020-01-02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