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刘娟 宜宾市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去的路径和平台搭建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7-22 08:19:36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刘娟(中共兴文县委党校,四川兴文  644400)

 

宜宾市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僻,近年来各地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发展自主产业,农产品的品种、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贫困地区大部分农户习惯传统销售模式,由于受基础设施落后、路途遥远、流通成本偏高、市场销售信息不对称、品牌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农产品仍然存在运不出去、卖不掉、价不高等问题。

一、农产品走出去的瓶颈

1.农产品成本越来越高

农产品进入“高成本”时代。目前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农业劳动力用工成本增高,耕地成本也在增高。以种植水稻为例:种植成本大约1100元/亩,水稻产值约1300元/亩左右,最后的收益只有200元/亩。再加上贫困地区地处偏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机服务水平低,劳动产出率低,农民的收益就更少。

2.农业科技相对落后,产品竞争力低

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年轻、有文化的青年大都外出务工,大多数地区采用的是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深加工产品少,只有初级产品,没有高端产品,产品竞争力弱。以兴文县的山地乌鸡外销为例,由于只是采用宰杀、密封后鲜肉销售的模式,存在着产品的保质难,运输成本高等因素,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比市场价高出近一倍的价钱,影响产品的销售量。同时产品没有进行深加工,附加值没有得到体现,初级产品利润也不高。

农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无论从品质、产品包装等都不具备自己的特色,同类产品不具备明显的销售优势,因此导致滞销。以长宁县的小黄粑销售为例,在当地也算是地标性的农产品,但是放到市外、省外就没有品牌特色,销售的情况大多是当地在外务工的人对家乡味道的怀念,产品的销售量受限,生产没有形成大的规模。

3.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没有掌握农产品销售的渠道

信息的不对称是影响农产品价格进而影响销路的关键。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市场需求什么,盲目的种,结果往往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看别人种什么,盲目的跟风;选对了有收益,但跟风往往造成产量的过剩,供大于求,造成价格滑落,“菜贱伤农”;三是对价格变化了解不及时,盲目的惜售,错过最佳销售时机,造成收益下降或直接砸在手里;四是没有打通销售渠道。失去渠道控制权,找不到营销渠道,都是等着农产品经销商来收购,并没有主动走向市场的意识。

4.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目前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各区县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仅限于发展本地区的产业,没有很好的与各区县联合,形成同类产品生产销售的合力。兴文县富硒大米、筠连县的水粉加工、江安县的柑橘等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是以农业合作社或者公司营销的方式,向农民收购产品,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销售面窄,带动能力不够明显,只实现部分人富起来。

5.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目前宜宾市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大多处于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受到自给自足小农意识的影响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不高。许多村民对电商的销售还停留在仅知道淘宝、京东等几个电商巨头的状态中,对于微店、个人公众号、快手等新媒体的运营,知之甚少。贫困地区经济整体发展偏后,由于地理原因,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涉及到物流、冷链等,需要投入的资金都非常高,这些也是制约农产品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产品走出去的路径和平台搭建

1.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品价值

按照“产业围着优势调”的思路,围绕粮、畜、油、茶、烟、果、药七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生物健康、水养殖两大新兴骨干产业,调优产业。一抓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巩固全市粮油烟产业;以屏山炒青茶、珙县鹿鸣茶、筠连红茶业为龙头,巩固面积提升质量,做强屏山、珙县、筠连茶产业;以扶持专业养殖大户、乳制品加工业为切入点,壮大畜牧产业;以盘活林下资源为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以红花油茶、核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提升经济林果产业。二抓新兴特色产业培植。将菊花、银杏叶用林的种植加工作为培植生物健康产业的重点;将大鲵、龙虾养殖作为培植水产养殖业的突破口。

2.注重生产基地精细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

注重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合理优化和技术指导,保证产品质量。严格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积极实施清洁田园行动计划,强化产地环境保护。推广绿色防治技术,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检验检测,加强农业投入品执法,保障农产品质量。按一定的科学标准进行种植,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的统一,不会出现同一批次的产品,色度、新鲜度和口感不统一,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不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3.实施品牌战略落地,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

改变以往粗犷式、大众化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模式。形成精品化、定制化的品牌市场。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元素、产品理念、经典历史等因子将产品包装得独一无二,产品故事性强,将情怀产品商品化。比如推广的新产品——玉屏猪儿粑,是一道传统的地方美食,主要材料是糯米和肉馅、糖馅,做成小猪的形象,可口又美观,有着丰收团圆的寓意,在全国各地畅销。其产品的营销主要是以小时候的回忆、妈妈的味道等特点来塑造产品的文化内涵。

4.抓好产业融合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加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引导和引进生物产业、农产品加工项目,实现“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种养、采摘、餐饮、观光、体验的农业庄园、休闲旅游特色乡村。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庄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提升农机作业、植保防治、农资配送、产品营销、农业废弃物收集储运利用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快耕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种植;缓解当地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老龄化带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5.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产品持续发展

(1)消费扶贫,加大力度。开展直供食堂活动,组织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销机关、学校、医院、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各单位每年认购贫困地区农产品数量不低于年消费农产品总量的20%;开展定向采购活动,各级工会要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工到贫困地区开展工会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每年采购金额不低于本单位当年职工福利支出总额的20%;开展优先选购活动,鼓励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城市医疗及养老服务机构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优先从贫困地区聘用工勤人员,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贫困地区产品和到贫困地区旅游。

(2)推动流通企业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推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农产品流通企业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与具备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的贫困县(乡、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发挥市场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产品产销对接方式,支持对贫困户增收有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培育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引导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支持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企业和农产品电商企业设立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档、专柜和电商扶贫频道。

6.搭建农产品网络经营平台,让产品走出去

(1)采用“高校+电商平台+学习型合作社”的“三元制”电商服务模式。高校整合村县域农副产品、旅游、文化等资源,激发新销售专点。依托“微店+网店+门店”的“三店”营销平台,打造农产品销售品牌,实现营销的爆破。建立学习型合作社为保障,扶贫也扶“”,创新性培养“学习型”农民,设田间课堂、公助学金,开展普及型电商培训,挂牌“电子商务实习基地”等,赋能当地农业企业、培训电商创业、从业人员。从人、货、场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刺激农村电商的发展,让产品走出去。

(2)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快递下乡”工程,进一步提高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贫困村,推动实现建制村直接通邮,提升网点电商服务功能。加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对贫困地区农村邮政、快递等物流配送设施的支持力度,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供销、邮政、快递、交通运输企业在农村地区扩展合作范围、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逐步建立互利共赢、服务规范的合作机制,探索开展农村渠道共建、设施共享、业务代理合作。

(3)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设施建设。根据贫困地区产品特点,建设适度规模的产地型冷库、预冷库、移动预冷库、具有冷藏功能的产地加工集配中心等冷链设施,提升预冷和储藏保鲜能力,补齐“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短板,延长农产品货架期,提高错峰销售能力。配备标准化的清洗、烘干、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设施,提升农产品初加工和产销对接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