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王永翔 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11-21 08:43:5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王永翔

广西互联网舆情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互联网迅速普及,使数字技术在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顺应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趋势,将数字优势融入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困难问题的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D21 文献标识码:A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对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将数字乡村建设单列一条,明确了具体措施,包括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为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将数字优势融入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减少城乡数字鸿沟差距,通过分析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找出国发展数字乡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做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1 数字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1.1 北京市经验

近年来,北京数字乡村发展迅速,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果,信息化与“三农”融合发展得到有效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开展网络设施建设、推进提速降费等工作,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提升,行政村4G网络以及互联网光纤已经覆盖北京所有区县,网络使用费用大幅下降。北京农户拥有手机的占比、手机能够上网的占比均高达94%,乡村居民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途径获取信息的比例高达98.81%和93.61%。同时,40.78%的村庄拥有电子显示屏,提升了党务、村务管理的数字化水平。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方面,通过加快研发智能农业设施装备、完善农业资源数据库、强化大田种植、畜禽养殖物联网应用等措施,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升,带动了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农业经营方面,北京市不断完善物流基础施设,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全市85.19%的行政村建有电商服务站点,为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在乡村治理方面,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重点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开展农村社会治理、农村养老、生态保护等应用,形成了丰台“智慧村庄APP”、大兴“区级综合管理平台”、密云“智慧村务”、昌平“崔村智慧村镇”等建设模式,实现了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1.2 浙江省经验

浙江省在农村地区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广云计算、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实现农产品经营端和生产端有效对接,形成“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格局。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对农业装备进行数字化转型,一批植保无人机、遥控自走履带式旋耕机投入应用,实现农业装备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创数字农业的“新营销”模式,借助阿里巴巴“天猫优品”、邮政“村邮乐购”,将当地名特优农产品电商化。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浙江省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和服务数字化,填补了城乡发展的“数字鸿沟”,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数字红利”,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目前,浙江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为69%,稳居全国第一;农业生产信息化平均发展水平为60%,高出全国36个百分点;全省农村“互联网+监督”覆盖率接近100%,乡村治理迈向“整体智治”。

1.3 辽宁省经验

近年来,辽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为农村生活改善、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8年底,辽宁全省的农村行政村宽带互联网覆盖率、4G网络覆盖率等均已达100%,4G移动用户农村规模也突破1000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稳步推进。同时,全省信息化与农业建设同步发展,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将数据成果纳入自然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进行管理,实现农业信息数据化。农村电子商务领域,通过建设全省“农+”平台,整合、组织专业化服务资源,打造电商扶贫企业,鼓励贫困户开设网店;同时,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加快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邮政快递网络体系,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辽宁积极对接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军企业,吸引和鼓励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等,通过开展物流合作、建立兴农扶贫频道、天猫优品进农村等渠道、搭建联合实验团队开展农业人工智能应用合作等,走出了一条符合地区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之路。

2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数字乡村资金投入有限。实现数字治理、数字政务等各类数字化等各类项目进行惠农改造,需大量资金投入,受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千差万别,个别地方财政经费有限,基层组织财力较弱,对各类项目的投入不足,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二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与城市信息化建设速度和质量相比,农村部分地区仍存在网络信号不稳定、无线网络信号弱、数据传输速率慢、用户体验不好等情况,需要予以巩固提升并进行改善。三是文化程度不高导致数字化意识欠缺。留守在农村群众存在低龄化、老龄化的现象,不懂电脑、不会网络、不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依然存在,即使有部分群众会使用手机并进行上网操作,但限于进行网络社交、获取网络新闻、进行娱乐游戏等,信息化应用范围狭窄,用于农业生产生活、设施设备等方面较少。四是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体系有待完善。数字乡村建设项目筹划不足、建设及应用维护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基层管理部门业务系统数据未完全整合,独立运行情况突出,在数据采集和共享、跨部门应用等方面有难度。五是智力支持和科学指导不足。数字乡村建设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需要科学队伍进行操作,需要先进技术的指导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但基层到县一级普遍缺乏懂信息、会农业、知电商的专业人才,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推广数字化应用能力较弱。

3 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以及参考相关省市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情况,对数字乡村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3.1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数字应用

实行城乡一体化策略,推动城乡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移动基站、数字网络等的建设步伐,扩大互联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面。加快普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弥合数字鸿沟,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加快对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环保、冷链物流、农业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支持遥感监测、态势感知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加工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降低数字产品使用复杂程度,提升农村群众使用友好程度和接受度,逐步加强数字产品在农村的应用程度,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农民乐于用的重要工具。

3.2 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资金来源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好政府财政专项资金,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做好数字化实体试点建设项目与专项债券的有效衔接,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重点转向农村偏远落后地区,提升乡村网络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拓展来源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形成政府资金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资金筹措的方式,弥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减免税收、加大补贴、降低经营企业贷款利率、费率优惠等财政、金融措施,调动互联网企业、运营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创投公司等积极性,吸引电子商务企业、金融服务企业、软硬件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参与智慧农业、便民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数字项目的运营,改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拉动农村数字消费,使投入资金用得好、企业有收益、农民得实惠的社会共享数字红利的多赢局面。

3.3 打造数字产业,推进转型升级

要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在农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上实施变革,适应当下信息化发展趋势,打造农业数字经营模式。要运用便捷的数字化手段,着力培养农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引进互联网头部电商企业,加快涉农电商发展步伐,拉动农业产品网上销售,形成完善的生产到销售一整套链条,增强农业创新能力。鼓励并推动乡村电商企业的质量升级与规模化运营, 以差异化战略打造特有农业品牌,形成农业规模化生产效应。因地制宜开发乡村特色文旅产业,将农村精品旅游路线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线上推广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线下做好服务业、餐饮业、住宿业配套,兼顾生产事业活动性与生态环境相融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完善数字应用,提高治理水平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政府监管已经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要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县乡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加快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完善农村各部门之间信息数据交流,规范数字乡村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通过建立农村基层信息大数据平台,整合乡村党建、政务、公共服务,形成乡村互联网综合服务站点,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打造“多种服务一站办理”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健全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推广治安安全、养老救助、农林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对农村“雪亮工程”进行升级,加快人工智能识别、精准定位等智能化应用,实现网格化与信息化的有机衔接,使乡村社会治理更智能更有效。

3.5 培育数字文化,提高农民素养

加强对乡镇干部、工作人员、农民等人员的数字化、信息化技能培训,提升基层整体数字素养和网络综合应用能力,增强数字意识和信息化感知能力,推进农民对手机应用程序、互联网销售技能、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等方面的培训,推动农民掌握数字化“新农具”,提高数字产品的使用能力,培育具备集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应用于一体的“互联网+”新农民群体。现有选调生、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文化程度上有优势,要充分发挥他们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当地群众开展数字化生产、网络化经营和智慧化管理。利用复退军人、返乡人员、本地大学生等人群接触和使用数字产品多、信息化业务熟特点,吸引并鼓励他们回乡工作,转化成为新时代数字农民,为数字乡村建设带来新动力源泉。

3.6 提供智力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积极引导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支持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数字乡村研究机构,加快推进全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解决方案。强化科研院校、创投企业、互联网企业、智能制造等新型科创主体在数字乡村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研发力度,研发实用性强、操作简单、成本低的数字农业产品和装备,并在农村建设实验基地,通过产学结合协助提升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引进知名互联网企业,建设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稻田等农业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推进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建立规范、有序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创业孵化基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4 结语

数字乡村建设是伴随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农民信息意识的增强、科技能力的提高而得到迅速发展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健全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等措施,全面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弥补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推动农业升级改造、促进农村全面进步、满足农民科技需求、带动经济全方位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深刻改变着乡村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刘遵峰,吴红霞.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J].郑州:农村 农业 农民,2020(1):11-12.

[2]王小兵,康春鹏.探索中国特色数字乡村发展道路[J].北京:中国领导科学,2021(3):86-91.

[3]胡豹,顾益康.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的主引擎——余杭区数字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J].杭州:浙江经济,2019(24):42-43.

[4]赵坤.辽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沈阳: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3):79-80,

[5]李青.黑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经济研究导刊,2021(2):23-25.

[6]冯朝睿,徐宏宇.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5):99-108.

[7]唐玉青.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福州: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2):34-36.

[8]郭美荣,李瑾.数字乡村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北京的调研[J].北京:中国农学通报,2021.37(8):165-170.

作者简介:王永翔(1980--)男,广西互联网舆情中心,副主任、中级经济师、文学硕士。研究领域:网络媒体、网络新闻传播、互联网舆情等。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