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王贺庆 试述共同富裕视阈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11-21 08:44:41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王贺庆
中共哈密市委党校,新疆 哈密 839000

摘要:从全面小康到进一步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此有效衔接进行全面乡村振兴,是目前理论热点问题和实践关切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包含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五大方面,每一个要素的正向发展都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这五个视角,论述了共同富裕视阈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 D2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吹响了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在2020年如期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时代难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中央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东西部差距,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 共同富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197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元,至2021年底,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至35128元,恩格尔系数由63.9%下降至29.8%,人民对生活的要求从吃饱穿暖向追求物质精神全面满足转变;其次,社会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保障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首先是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在区位优势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优势的双重驱动下率先获得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经济的领头羊。202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高达592202亿元,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52.05%,分别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2.38、2.47与10.63倍,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
其次是区域内部之间的不平衡。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直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城乡收入相对差距呈倒U型变化。据2021年国家统计公报显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8931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在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上,城镇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更是显著优于农村地区。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新挑战
2.1 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开始大规模搬离农村涌向城市,使得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现有农村人口主要构成为妇女、儿童与老人,俗称“386199”部队,农村青壮劳动力数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在经济发展、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方面显著落后于城市地区,使得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的同时本土高学历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2021年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仅有13.2%的农村居民家庭户主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由于劳动力数量的限制和农民知识的局限性使得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农业增收困难。另一方面,农村政府工作人员学历相对偏低,使得政府在工作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效率不高,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困难。
2.2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农村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问题。第一,产业结构单一。由于农村高质量劳动力流失严重且农村经济环境欠佳,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受限,农村居民主要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员比例高达61.53%。第二,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首先,由于资金与劳动力的限制,农户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其次,由于农户文化水平不高,对农产品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目前农村仍以初级种植业为主,缺乏对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导致农村产业链条较短,农民从第一产业价值链中获益较少。而经济的增值主要发生在第二、三产业,农户与现代农业企业经营主体联系不紧密,农户增收困难。
2.3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收益。例如完备的交通网络通讯设施,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将农村与外部的需求市场联系起来,扩大产品的“市场半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制约着农村发展的问题。首先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质量与建设技术不高,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农村“断头路”现象普遍,与此同时,道路维护不足,不少农村地区因道路损毁严重阻碍了交通效率。
2.4 乡村文化服务和发展水平低
乡村文化作为农民几十年来不断汇聚的高度文化集合体,其中包含了村民的基础生活方式,涵盖了一些重要的发展理念以及看待事物的形式,成为村民的精神寄托所在。农村意识形态无法汇聚,导致乡村公共文化丧失了群众基础,文化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内部文化遭到了冲击。乡村村落本身是日常生活空间,也是文化的重要聚集体,“空心化”的村落导致很多文化遗产丧失了传承的基础,没有串联的场所,很难实现高质量的文化发展。
3 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
从全面小康到进一步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此有效衔接进行全面乡村振兴,是目前理论热点问题和实践关切问题。在总结建成全面小康伟大实践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并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3.1 从目标维度来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人民谋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乡村振兴是当前热点问题前沿问题。我们多年来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这对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具有指导性和思考性,要从中理解有关乡村振兴工作的目标价值。基于这个维度思考,为人民谋幸福,并不断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建党以来始终需要保持的初心。
乡村振兴的目标就是要维护和继续巩固发展广大农民的合理利益,使广大农民的“腰包”更加鼓起来,同时,使农民在城乡之间“可退可进”,逐步释放广大农村市场和农民的消费潜力,并且為粮食安全建立安全保障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农业科技核心技术。说到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继而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让更广大乡村地区的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3.2 从主体实践维度来看,乡村振兴必然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从主体实践维度来思考分析乡村振兴,就是要依靠乡村的自身强大动力,发挥广大农民的旺盛创造力,整个乡村振兴的过程都是人民为实践主体,符合并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国的乡村振兴必然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对象,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高度重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群众当中巨大的创造伟力。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下功夫,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等方式提高農民的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来提高收入,实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接受更良好的教育来增加农民的技能,激发农民的智慧,真正依靠农民内生致富动力,逐步实现乡村振兴。
3.3 从方法论维度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需把握“精准”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把握住精准。“精准”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方法论的高度凝练、科学判断和准确概括,通过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还要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加强改善乡村治理体系。精准首先体现在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再次,领导机制、工作体系、选人用人方面做到精准,继续制定乡村振兴工作中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选派方案,使乡村振兴干部与广大群众心连心,用心用情用力去抓乡村振兴,将乡村振兴政策真正落实落地,精准用力。再次,就是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为乡村振兴精准提供人才智力。
总之,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迁移,关于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现出了本身所蕴含的乡村振兴的价值目标、实践主体和方法论意义。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中,每一个要素的正向发展都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1 选派驻村工作队,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发挥领头雁作用
组织振兴更是体现党的领导,发挥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和服务的作用。一方面,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党员发展力度。注重从本村的致富带头人,外出创业的经商人、青年农民、毕业返乡的大学生和妇女中发展党员,为农村党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让党员队伍结构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切实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全面领导,做好本土经济发展的“服务人”。
最精准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派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要坚持从群众最需要的实际困难入手,将党建引领贯穿帮扶全过程,全力推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急难愁盼”问题。在驻村帮扶过程中,要积极带领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座谈交流、入户调查等方式,梳理出帮扶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水利、水电、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把准帮扶之“脉”,真正做到与村民需求相向而行,从而汇聚能量形成强大合力,达到顺水推舟的帮扶效果。
4.2 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农民素质
人才振兴不仅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高质量人才,还能够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让农民的双手解放出来,改善取得经济收入的方式。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引、育、留”上下功夫。完善农村就业环境,加大基本工资、津贴补贴方面的保障,帮助下乡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农村成为留得下,看得见未来的地方。在培育人才方面,让农民成为懂技术、懂市场、懂知识的专家,通过开办农民学校,邀请专家进社区、进田间地头开展公益性课堂,搭建农民学习咨询平台的方式,培育新型专业化农民。在留住人才方面,注重从本土毕业的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身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在当地就业,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活力。
4.3 注重长远发展搞好规划设计,丰富农村产业结构
产业振兴能够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和农民的人居可支配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壮大乡村产业,增加农民获取收入的渠道和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质量,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进而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消费。
注重长远发展搞好规划设计。着眼秀美乡村建设步伐,邀请省市规划设计院以及农业方面的专家到村进行现场献计献策,做好产业和村庄发展规划设计,规划既要考虑乡村振兴长远目标,又要关注当下搞好“十四五”阶段性任务,瞄准产业兴旺、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等方面内容精准规划,将产业做大做强,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落后现状,使乡村建设无死角,变得风景如画、环境优美。通过发掘乡村非遗文化、历史传承等乡村特色,打造文化乡村、特色乡村、宜居乡村,建设好具有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康养宜居、绿水青山的秀美乡村。
4.4 禁止粗放式发展,走绿色科学道路
粗放型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历史问题,造成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阻碍经济发展,生态振兴能从根本上缓解这一问题。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有两个因素,分别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农业产业。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的污水、垃圾等环境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在农业发展方面,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红线,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减量并有效使用农业化学投入物,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和农用薄膜回收利用,充分发挥农业特有的生态功能,让农业成为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
4.5 建设和谐农村,培育文明乡风
文化振兴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培育文明的乡风,要从“教育、制度、发展”三方面下手。一是注重教育的力量,通过宣传引导、评比评选等多样化的方式,强化对村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广大村民的整体素质。通过教育传承文化是一种乡村文化建设实现的有效途径,从文化中传递一些知识,不仅提升学生的能力,还在传递文化本身的价值观,传递文化内在的核心力量,进一步落实文化的核心素养,使得教育可以和文化实现相辅相成,作为文化传承的有益形式。二是树立正确的文化指向性,明确什么是传统优秀文化,选择那些高质量的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对于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寻找其中的精神支柱点,并做好切入工作,不断深入挖掘,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战略发展体系。三是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的农耕文化,结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共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法”保障[J].北京:老区建设,2021
[2]杨冬艳、高处处.激发内生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J].郑州: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
[3]郭晗.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西安:西北大学,2021
[4]金文成.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J].北京:农村工作通讯,2021
[5]丁文锋、马景、马天昊.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地位与实现路径[J].北京:农经,2021
作者简介:王贺庆(1985—),男,山东临沂人,哈密市委党校讲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研究。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