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质量品牌
 
 
 
 
 
 
 
 
 
 
小儿卵黄囊瘤CT诊断2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1-02-13 16:33:49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作者:代燕增     作者单位:655000 云南曲靖,曲靖市妇幼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卵黄囊瘤;小儿;CT

  1 病历摘要

  例1,患儿,女,11岁,腹痛伴腹盆腔包块就诊。查体:中下腹部触及巨大包块,质中等,边界不清,活动差,触痛不明显。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癌胚抗原及CA125(ov)正常。CT表现为腹盆腔巨大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其间可见散在分布斑点状钙化影,双侧输尿管上段及肾盂扩张积水,膀胱受压推移,腹腔腹膜后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团,增强后囊壁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图1)。CT诊断:腹盆腔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为右侧卵巢卵黄囊瘤。 例2,患儿,男,8岁,发现右侧睾丸无痛性肿大1月。查体:右睾丸肿大约为3cm×3cm,右侧腹股沟可触及一6cm×8cm大小的肿块,质中、触痛。CT表现为右侧睾丸肿大,边界清楚,与残存睾丸组织呈等密度,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右侧睾丸较左侧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图2)。CT诊断:右睾丸囊实性肿块,多考虑卵黄囊瘤。手术病理证实为右侧睾丸卵黄囊瘤。图1 右卵巢卵黄囊瘤 图2 右睾丸卵黄囊瘤

  2 讨论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来源于多潜能的生殖细胞,向胚外结构方向分化而形成的一种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瘤。发生于生殖细胞及胚胎学上生殖细胞自卵黄囊向生殖腺移行的沿途区域,多见于卵巢及睾丸,其次为骶尾部,松果体区、纵隔、后腹膜、肝、胃、前列腺和阴道少见。发生于卵巢者,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妇女,10~2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约占 儿童卵巢肿瘤的6.9%,多为单侧性,以右侧卵巢多见。一般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盆腹腔肿块和腹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时因蒂扭转或破裂而表现为急性腹痛,早期可发生器官表面播散、血行或淋巴转移。卵巢卵黄囊瘤表现为盆腔或腹腔内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边界欠清,增强后囊壁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肿瘤较小时呈圆形或卵圆形,周围组织呈挤压移位改变;较大时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卵黄囊瘤细胞可产生甲胎蛋白(AFP),患者血清中能测出较高浓度的AFP,其浓度与肿瘤的消长相平衡,成为诊断及治疗监护中的重要标志物[1]。在CT上与卵巢癌及无性细胞瘤难以鉴别,结合临床AFP升高有助于卵黄囊瘤的诊断。睾丸卵黄囊瘤在小儿睾丸肿瘤中最常见,平均年龄为2.5岁,长期存活率达65%~70%。本病可见于隐睾,多发生于青春期,幼儿少见。临床常表现为一侧无痛性睾丸肿大,多伴有鞘膜积液,以血行转移为主。睾丸卵黄囊瘤表现为一侧睾丸肿大,呈囊实性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需与睾丸畸胎瘤和白血病睾丸浸润鉴别,睾丸畸胎瘤内可见钙化、脂肪及囊性成分,血AFP阴性;白血病睾丸浸润有明确的白血病病史,一般双侧睾丸同时或先后受累,肿大明显,血供丰富[2]。 总之,CT可以初步判断肿块的来源、范围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结合患儿年龄、临床症状及血AFP检查可术前提示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卵黄囊瘤免疫组化染色AFP、AAT呈阳性,HCG阴性。而无性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CD117、Vinetin呈阳性。

【参考文献】
   1 刘明娟,余深平,许达生.女性盆腔与乳腺肿瘤临床CT诊断.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218-219.

  2 李欣,邵剑波.儿科影像诊断必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55-563.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罗梅荣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贺敏敏 转变发展理念 实现高质量发展 
孔德亮 刘晓武 刘剑华 袁瑞星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 
崔世华 林权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宁陕实践 
刘成龑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联系我们


罗梅荣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贺敏敏 转变发展理念 实现高质量发展 
孔德亮 刘晓武 刘剑华 袁瑞星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 
崔世华 林权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宁陕实践 
刘成龑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