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时代论坛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4 10:14:40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曾莉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性不言而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艺术院校开设《中国文化史》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与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教学创新实践中,主要从教师讲授、学生分享、实践考察与动手书写、外请学者讲座等方式,在教学中培养、提升、增强并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培养;文化自信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性不言而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史》课程是艺术院校为美术史论专业同学开设的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汇贯穿《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全过程,成为新时代教师的研究课题。
1.艺术院校开设“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大学阶段要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在一直受到特别地重视。“中国文化史”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院校的“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以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培养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目标。这与加强艺术院校思政教育一脉相承,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虽然学校教育中的大多课程均在不同程度上传播肯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给予学生一定广度深度的教育,培育文化自信;但作为集中的传统文化讲授,“中国文化史”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涉及面更为广泛,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更加深切。“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礼制、教育、科举、贸易经济,艺术(乐舞书画)、文学(诗词赋传奇小说戏曲等),民俗民间生活与信仰等等。在课程思政加持下,如此丰厚的内容极宜学生全面深入把握传统优秀文化,如此丰盈的文化养料也宜助学生提升并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的兴盛支撑着国家、民族的强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可见在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养尤显重要。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3]在课程思政指导下的“中国文化史”课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中国文化史”课程加强思政教育,使学生明确“一个文化若要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创生出一些东西,这个文化和它的成员必须坚信自身的原创性”。[4]也就是有一份坚定的文化自信。虽然秉持儒家中庸传统,我们不会“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自己优于其他的人类”。[5]而这份深厚、广泛的文化自信却是必须拥有的。
2.“中国文化史”课程培养文化自信实施路径
2.1 课前准备,关注课程中可提升文化自信的内容
开展“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准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二是课程中如何培养文化自信。有关“中国文化史”可参考的教材书籍众多,各书所涉内容各有轻重。作为美术史论专业所开设的“中国文化史”课程,在面面俱到的总体内容简述上,着重选择与与中国美术史密切相关的思想、文学、礼制(服饰等)、民间民俗等内容。着重关注积极优秀的文化内容,每次课适当安排相应的讲述、讨论、阅读文章书籍(课堂抽查)、分享、实践等环节,以活泼多变的教学把文化自信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自然种于学生心里。
备课时,把重点在中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方面,准备其主要内容的同时,提取文化自信的因素。着重儒家思想整个发展历程及其正面积极的内容。孔子及其后的儒家“关心着把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人类秩序联系在一起”[6]儒家始终关注现世生活。道家虽也关注生活,却是以“一种解放的方式”,[7]道家有种平等观,在道家看来“每一种生命,无论其形态大小,都拥有同样的意义和重要性”。[8]这相对的两种思想,有个共的特点,即对自然人的信任。这是极其可贵的思想。“西方人似乎在不管是神学的还是技术的立场上,都不信任人的本性,而这是一种精神分裂”。[9]
中国的文学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每一时期都有优秀杰出的作品。这些均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通过作家作品培养文化自信。这些作品有共同的特点,即抒情性与富于暗示。因为“中国人重生命相通,故其文学亦重心性,自内而外”。[10]通过作品,可窥见中国古人的生活、特点与追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雄阔、壮丽与哀愁。可以看到“魏晋人无不充满着热烈的个人的浪漫主义精神”,[11]唐人的自信,宋人的豪放与婉约。总体而言,“我们民族的感情表达是深沉的,含蓄的,收敛的,不太愿意露骨地表达的”。[12]
服饰礼制及民间民俗内容广泛,备课时作简单梳理即可。重点放在让学生查找有关家乡这些方面的内容,通过分享以激发其对家乡的热情与地域文化的自信。
2.2 课堂教学中,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提升文化自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讲述、学生分享、实践操作、外请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不仅在知识内容上知晓中国文化的广博与优秀,而且能在身边的可视可触的礼仪服饰与民俗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通过自己的实践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伟大,从而提升并坚定文化自信。
第一,讲述中注入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教师讲述内容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思想、文学、礼仪服饰及民间民俗为主,在讲述中重点关照这些方面的悠久灿烂与影响。学生在了解这些内容的同时能够深深领会其历史、内容与伟大,从而满怀自信。
比如讲到儒家对“仁”的重视,其实是对“人”的重视。“因为人类自身比其所发明的任何观念都要伟大。在某些情况下,人类的感情比理性更值得信任,因为对立的理性或意识形态之间是无法和解的,基于理性的战斗会带来共同灭绝”。[14]儒家是要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的。故儒家的思想对现世仍有指导意义。
“文学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文化结构的核心”。[15]文学也是文化史内容的重点。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便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学的价值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文学在艺术中与社会最近,中国文学更重性,欣赏作品连带关注作者。读汉赋而及司马相如,阅王维诗而及王维,看《红楼梦》而至曹雪芹。作品及作者均予观者以思考、力量。中国文学之美亦是中国文学人之美。
民间民俗与服饰礼仪就在身边,在平常生活中。课堂提炼概括其主要内容及发展历程,提纲挈领。留待更多空间让学生分享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但在讲述中,仍关注文化自信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就某些问题发动学生讨论或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要求阅读中国文化史书籍文章,在课堂中随时请同学分享所读内容。让课堂变成师生共同讲述参与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在知识接受和自己阅读思考表达中树立文化自信。
第二,分享中提升文化自信。学生分享主要安排学生查找家乡服饰礼仪及民俗生活等内容,找出最具地方特色的内容与大家分享。分享服饰较多的一般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有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白族、蒙古族等。在课堂上,同学们看到了全国各地绚丽的少数民族服饰,也明白了这些服饰所蕴含的意义。
师生从同学的分享的民俗民间生活中,了解到全国各处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与民间工艺。大家知道了甘肃社火、中秋自家蒸月饼,河南宝丰县马街书会、三门峡骂社火,河南春节拜年要磕头,河北任丘花鼓,山东元宵后走百病,山西临县伞头秧歌,甘肃的花儿,湖南岳阳的平江民歌、临湘花鼓戏、巴陵戏,湖南株州清明节晚上不出门,湖南常德丝弦、花鼓戏,湖北土家族的哭嫁、摆手舞,江苏南通的出会,浙江台州乱弹、温岭大奏鼓,浙江宁波的中秋节比全国人民晚一天,安徽淮北留香阁毛笔、石榴博物馆、阜阳火把节、蚌埠花鼓灯,广西春牛舞、玉林挂灯、北流年例习俗、柳州抬官人、侗族大歌、侗族风雨桥、贵港八音、梧州舞狮、平南迁新居入伙习俗、除夕夜用柏枝、桂叶水洗澡,广州源于明末“花渡头”的迎春花市,福建厦门的漆线雕刻、皮影戏、答嘴鼓、南音、送王船、海仓蜈蚣阁、翔安拍胸舞、翔安农民画等等。
丰富的礼仪服饰和民间民俗民间工艺有的大家可能见过或稍有了解,但一些内容却是闻所未闻。个人的眼界知识毕竟有限,但汇聚了所有同学的分享,大家看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与精美蕴含深意或实用价值的服饰,看到传承悠久的精湛手工艺或曲艺。对祖国辽阔大地的民间民俗与工艺在了解的基础上有理解的同情和温情与敬意。大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三,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学生在实践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分两步进行。一则是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或是就近参观文化遗迹;一则学生自己动手写书法、画国画。由于学校处于南宁,一般带领学生参观广西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钱币博物馆、南宁博物馆、广西美术馆、广西书画院等处。每年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召开,鼓励学生参观。带领学生考察广西柳州三江侗族程阳八寨、桂林石刻、梧州龙母信仰、贺州潇贺古道等。
《美术史论》课程在大一便有书法与国画实践课程,《中国文化史》课程亦在大一期间开设。故在中国文化史课程时间内,安排同学书写爱国诗词书法作品,因“诗是生命里的闪耀和悟彻”。[16]选择喜爱的古诗词,依其意境作国画。通过书法与作画,学生体会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精美深博。学生通过选择、理解与表现诗词,也能体味到中国诗词的意境优美、内蕴丰富与语言锤炼。朱自清先生说“多读诗,是一条修养的途径”,[17]具体而言,便是“有一种内心宽厚、表达委婉的修养”。[18]通过参观,实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彩与深厚;自己动手,切实体味到中华文化的深蕴深刻。坚定学生对文化的自信。
第四,讲座中增强文化自信。为了扩展视野,增强交流,鼓励学生广泛观看参加相关学术讲座活动。一则为网络可查看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学术讲座,一则为本校邀请学者为学生所做的讲座。
如今各类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可通过网络查找到有关中华文化的大量纪录片及相关讲座。此于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史帮助甚大。与校外学者面对面的交流,从更广泛专门的视野与角度了解中国文化甚是有助。曾邀请学者为做过有关敦煌、铜鼓、陶器、民俗、民间工艺等方面的专门讲座。学者们从专业的角度、自身亲历的真实感受等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文化某一方面的独特魅力与历史底蕴。还有纵横的比较研究。在知识吸取与研究方法学习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2.3 关注课后反馈,及时调整,时时关注文化自信培养
中国文化史课程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及课程结束后,均注意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以期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作出适合学生特点亦更能达成文化自信培养效果的调整。
就这几级同学的整体反馈而言,大家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满意,效果也不错。有的同学希望能够增加某一方面文化内容的讲授,比如茶文化、孝文化、酒文化、印泥文化等。考虑到课程时间有限,故不能面面俱到,仅增加了茶文化的讲述。其他方面内容则待将来进一步完善,或是请专门学者讲座,或是网络分享等方式满足学生要求。
关于实践考察,学生们也各自意见,比如地点的选择等。尽量在满足学生要求的情况下,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但不能去过远之处是原则,因课程时间限制。考察也可与美术史论本来开设的美术遗迹考察课程相结合,共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书法与绘画。在诗词选择时,此前教师指定某一首诗词,学生感觉受约束。此后便作出修正,让学生自己选择诗词。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
整个课程设计与讲授,在坚持传统优秀文化主要内容讲述及文化自信培养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倾心听取意见,让教学活泼有效。
3.总结
总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9]而“立德”需要文化的支撑。我们要培养一代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人才,以复兴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史课程是一门非常适合培养文化自信的课程。在艺术院校美术史论专业开设的这门课程通过初步探索,以教师讲授、学生分享、实践考察与书写、外请学者讲座几种方式,时时关注在课程中培养、提升、增加并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系统的知识中、在亲身的实践中、在满眼的观察里、在深入的理解处,用心感受深刻明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物的精神标识”[20]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心具备一份真切真实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5] (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神话与意义.杨德睿 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2021.
[6] (英)L·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孙乃修 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7][9][14] (美)阿伦·瓦兹.禅之道.蒋海怒 译[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8] (美)威廉·斯科特·威尔逊.禅与茶的艺术:安然度日的哲学.傅彦瑶 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
[10]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上海:三联书店,2005.
[11] 刘大杰.古典文学思想源流[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2] 周汝昌.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5] 张炜.“重复”.[N]南方周末,2013-4-18(E25).
[16] 张炜.阴郁的空间.[N]南方周末,2013-5-2(C17).
[17] 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8] 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9]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4日-28日).[N]人民日报,2013-11-29.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课程思政专项教研项目:“中国文化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KCSZ10。
作者简介:曾莉(1974--)女,四川简阳人。硕士。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美术史学理论。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杨红娟 试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照金实践 
王国虎 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叶群慧 现代化视阈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联系方式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杨红娟 试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照金实践 
王国虎 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叶群慧 现代化视阈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