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六、一种理论的历史表述;三个共享的何以可能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5-01-31 12:44:38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六、一种理论的历史表述;三个共享的何以可能

思想是历史的元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在构想、先决条件及发展中的基本因素。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示,其的发展是通过一种思想主张嵌入世界历史的内部,成为世界历史在每个国家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孕育,并逐步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的方法论。

十八大,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的城镇化建设阶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阶段,鲜明地回答了我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关键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解决观察世界的方法论,以什么样的方法论,保障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人民网,2013317日,习近平阐释中国梦,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历史范畴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因为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不断从理论上廓清陈旧,扬弃异化,追求实质,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何以可能在实现程度上的表现张力。

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就是让每个人的奋斗目标成为社会的一种思想共识的组成部分,这种作用和那种作用的最终方式,就是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种保障在计划经济时期如此,在市场经济时期也如此,不因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执政使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的阶段中,一以贯之地保持着这样一个特征:就是围绕经济建设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这一点是党始终坚守的最高理想,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作用依然是始终致力于执政为民的制度建设。社会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从推动社会进步作己任,都是以服务人民为使命。到目前为止的改革开放,都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真理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6页)实践是理论形成的必备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是历史过程的必然规律。

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到邓小平理论的创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以及刚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里程碑文献——中国梦的新思想,都有一个最根本的立足点,即从改革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发展过来的,它首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历史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逻辑的基本脉络,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和创新的历史性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总是承前启后,思想理论体系的创建,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这样的使命,它首先具有历史的立足点和现实的总依据,这也是思想形成为历史范畴的先决条件。而中国梦这种战略思想的创建,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是从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科学发展的视角孕育而成。它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高度统一,辩证发展,使其从历史的得失中,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是否作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从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上,作出科学的定位,填补了时代在发展中的理论空白。

而一种新思想体系的创建,不能和民族传统文化割裂,也不能和西方的所谓自由潮流对接,而是要从国情出发,以国情为依据,大胆借鉴世界文明,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进行创建。胡锦涛对此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第12页,2012年版)我们的思想创建,基本方针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也是我们选择道路的行动指南。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属性上分析,三个共享是改革开放的新结论。改革开放是一种体制变革、社会创新的探索,其是释放改革红利的运作过程,也是将改革红利贯穿到各个领域、各种环节、受惠于民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历史总有一种最终结果是其社会发展的结论,因为一切理论的第一前提是归宿。从历史范畴上认知,三个共享何以可能成为广大人民分享改革红利的结果,它不仅是一种哲学的判断在社会创新环节上的认知,也是一种政治经济学从制度完善上的认知,它的实质因素就是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在缺乏制度的地方,给予探索,在缺乏真理的地方,给予思想方法,在充满社会矛盾的地方,给予解决方案,在困惑不解的地方,给予振兴的力量。

总之,改革就是为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就是使每一个人的梦想得以成真创造条件,也就是让每一个人在承担社会责任中为分享红利创造条件。这是一切改革的前提,也是改革的基本条件。

改革的前提就是从批判的角度认识问题,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总是从形而上学的批判、意识形态的批判、资本的批判来认识社会的本质,从本质的根源上产生一种对新生事物的判断,这种判断就是社会的实践。这也是我们创建新思想的基本前提。习总书记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习近平:《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华社201311日)改革开放中的矛盾怎样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解决思想,不断实践,大胆探索,科学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高度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创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思想。

把批判作为一种立场,让这些批判意见成为促进我们事业发展的要素,是我们的一贯立场。能坚持这种立场,在于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有博大的胸怀对待问题,更能让能容得下尖锐批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准绳。习近平总书记说:“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习近平,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新华社北京27日电)

容得下尖锐批评是一种辩证的法则,从而是一种看问题的法则,因此成为我们检验真理和实践真理的一个基本要素。有了这个基本要素,我们看问题就会一分为二,这样就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的方法论。

 

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反腐和共同富裕的何以可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世情、党情、国情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即是一种历史刻度的表现,又是一种社会变化的表现。当前,有二大社会矛盾集聚表现在各个领域的各种环节中,一是腐败问题,二是贫富悬殊的问题。

社会主义是有基本原理的,也是有其在探索上的形成条件和历史逻辑的。在初级阶段,我们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后鼓励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从而完成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使命。这种历史任务的实现,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使命所决定。对此,习总书记说;“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革命理想高于天》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解决共同富裕,必须是制度创新的理论条件和实践条件的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基本前提,这个前提要围绕社会主义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信仰什么思想的中心进行。在此基础上,导入反腐机制,从社会的各个环节上嵌入反腐的举措,用反腐的方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基本矛盾。

导致腐败根源的产生,是由社会的某种现象所决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法律在许多领域尚显薄弱,甚至面对许多问题无法用条例解释,致使法律在某一阶段局部性出现空白,由此造成了腐败的根源。同样,腐败是使贫富两极严重拉大距离的根源,那些富人一方面凭权力资源完成资本积累,又通过资源扩张成为首富,而穷人只能面对产业调整或外出就业的机会解决生存问题。这里面也存在医保、养老资源的不协调因素造成的其它原因,直至形成历史遗留问题。当然,对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成果我们不能否定,对于改革开放中的事实我们继续探索,这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习近平 新华社20121210日)历史的发展中积累的政治智慧,滋养着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进。

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选择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至关重要,关乎和牵涉到一个民族何去何从的历史性命运。我们的选择自然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这条道路烙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色彩。

选择道路是核心问题,而如何规范权力依然是核心的问题。因此必须厘清权力从哪里来,权力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一个思想建设的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

我们的选择已经有了历史性答案,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这条道路的求索中,使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不可逆转地结束了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也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从新民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跃升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并具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二个社会矛盾必然要给予解决,一个是反腐的问题,要从制度上反腐,取决于建立怎样的制度的问题,那就是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为制度建设的总依据,总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则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作风。”(《习近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中新网122日电)

反腐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否则,改革中容易受既得利益者的阻拦而出现摩擦,甚至是阻力,这也是导致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前提。但是,不反腐会致使一个国家政亡人息,这种历史的教训已有多种。

反腐就要从各种环节上进行,从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开始,社会的风气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性质。

当然,反腐的既定条件就是创造共同富裕的必然条件。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3373-374页)

而习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中新社北京,20121230日电)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种历史的过程,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正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认为:“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在改革开放前沿起笔中国梦》南方日报 20121213日)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理想追求的一种历史选择,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因而我们的一切追求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创建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历史新高度就是以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理论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八、创建习近平新思想的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历史意义的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是实践,即质的规定上的实践。毛泽东同志认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0页》)真理是创建思想的前提,思想是产生理论的历史渊源。而恩格斯认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第523页 1972年版)

一切理论,即是一个时代的每一个时期的思想认识,从而是一种实践的方法,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范畴,从而是一个时代的世界观。马克思则认为:“人们在交往和合作的一定形式范围内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乃是人类全部文化历史的真正基础。”(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92页)因而,理论总是以实践作为第一要素,只有深入实践,反复实践,才能使理论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由无数仁人志士救国图强的艰辛追求所致,也是一个时代的共同实践所为,因而才成为共产党的执政原理。一切思想的价值,至关重要的价值,就是被熔铸为一种社会的共识,使每一个人都普遍地认可,从各种角度的认知,这才能成为我们的共同理想,从而是一个时代的共同思想。

从哲学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有承传历史使命的理想属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是发展的,不断创新的。

十八大,党中央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习近平同志担任了党的总书记一职,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导演,他先后提出“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也提出“正能量”、“最大公约数”、“鞋子论”等治国战略思想,从思想范畴的历史形态上讲,他的理论已构建成一种思想体系,即新思想的体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共识,成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也激发起中华儿女的“中国梦”情结,成为一个时代在洗礼和坚守中共存的精神家园,即一个时代的理想信念,一个政党的思想信条。

形成习近平新思想,从历史脉络上发现,这已是一种理论创新的必然规律。这种必然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形态上的一种哲学属性。我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我们的党始终与时俱进,走在了时代前列。而从哲学层面的历史渊源上分析,时代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能缺乏了理论的创新,尤其不能缺乏了思想的创新,曾庆红说:“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国内各种思想文化多样性特点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才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于党的建设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第827页,2010版)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建设就从那里开始。历史是思想的立足点,思想是社会的制高点,每一种历史因素的基本元素,就是思想原理的构成物,而每一种思想的基本原理,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思想的坐标,思想是社会实践的观察法则。

历史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思想建设就从这个阶段开始。当然,思想建设在于不能同历史割裂,而在于从传承的历史高度上进行创新,创新的前提就是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认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新华社201315日)

历史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十八大后开始,思想建设就从这个阶段开始。思想是历史的坐标,历史是思想的范畴,它们总是一种辩证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客观存在,揭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原理,即一切理论的创新,必然的历史意义是实践。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环节的必然因素。但是,实践是有标准要求的,即要深刻认识历史的必然性,也要把握发展的规律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创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思想,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对此,我们党认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最广大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