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宋代台州私人藏书的兴盛及其原因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5-05-16 11:13:12 作者:张明军 来源: 文字大小:[][][]

宋代台州私人藏书的兴盛及其原因

北宋时期,台州除了在末期有过短暂动乱,大体上比较安定。这时的台州虽然离统治中心比较远,但由于北宋从立国之初就受到北方辽国与西夏的遏制,它的中央财政收入仍然同中唐以后一样依靠东南漕运,浙江几乎占岁输漕粮的四分之一,这就迫使北宋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农业开发。同时,由于北方的陆路对外贸易受阻,北宋政府不得不转而发展东南海上贸易,并开拓海外贸易以扩大财源。中央朝廷的举措,促进了台州经济发展。

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定南宋都城于临安。此后一个半世纪,临安一直是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台州成为“辅郡”,加上南宋总体安定,台州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嘉庆大平县志·杂志》中记有故老之言,描述了台州当时的富庶:“江南多富家,水田亘阡陌,美木数万章,家僮千百指,垣屋周遭,撞钟列鼎,所居资地与公侯相埒。”

整个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沦陷,大量的皇亲国戚,文武官员,亦因台州的临海、黄岩、天台等地政治比较安定,生活环境较为优越,纷纷安家落户,使台州政治地位上升。此时,台州出现了不少名门望族。其时黄子约曾作《黄岩大家录》,以一绝句总括黄岩的故家大族,曰:“宋室传来十八家,左陈柔极派来赊,潘林于马裘毛盛,戴杜朱彭孔葛车。”稍后又有四大家:南丁、北蔡、东阮、西卢。丁即丁少云族,蔡即白山蔡博士蔡镐一族。丁少云、蔡镐皆为黄岩藏书家。

临海是台州府治所在,避于其地的王亲贵族更多,地位更为显赫。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家。一为临海钱氏。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就很重视台州发展,他委任的30名台州刺使中,钱氏王族占了7位,尤其是钱俶,继承王位时还得到天台高僧的鼎力支持。钱俶之孙钱暄曾知台州,其子钱景臻被招为驸马,驸马、公主之子避难临海,钱氏遂为台州望族。与钱氏并盛的还有临海谢氏。谢深甫曾任右丞相,其孙女被册封为理宗皇后,到度宗时被尊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掌握了最高统治权。谢氏四代鼎盛,另有封赠为“王”的四人、为“公”的二人。

光南宋一朝,台州就出了7位宰相,寓居临海的吕颐浩、临海人钱象祖、临海人谢深甫、黄岩人杜范、天台人贾似道、宁海人叶梦鼎都任过右丞相,仙居人吴坚还任过左丞相兼枢密使。南宋晚期的军政重任几乎全在台州人的手中。

有利的政治形势,促进了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台州思想、文化的勃兴,文教事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藏书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条件。

2.2台州造纸技术高,刻书技术精湛

在科学技术上,宋代台州先进的造纸和刻书业,为书籍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书籍是私家藏书活动的载体,而书籍的书写、成册显然离不开纸的作用。通过东汉蔡伦造纸术的发明,纸的优点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纸的制造技术不断的加以改进,到魏晋南北朝时,纸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至北宋时,造纸术愈加发达。台州有比较出色的造纸技术,北宋初年,天台等县已用青竹、桑皮、山麻皮与笋壳等制作玉版纸、花笺纸、南屏纸、小白纸与皮纸等。南宋《嘉定赤城志》称:“今出临海者曰黄檀,曰东陈,出天台者曰大澹,出宁海者曰黄公,出黄岩者以竹穰为之,即所谓玉版也。”[2]苏轼云:“吕献可遗余天台玉版,过于澄兴堂。”米元章所用黄岩藤纸有“滑净软熟”之称[3]。可见当时台州各县都生产纸张,而且品种不少,质量上乘。玉版纸还与台州出产的台绢,台柑、台蕈、姜干并列为朝廷贡品。

造纸业的发达为台州刻书业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原料来源,从而使台州的印刷业比较繁荣。台州的临海还是浙江12个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官刻、寺院刻书多有记载[4]。官方刻书单位主要有郡斋、郡库、茶盐司、漕司、郡学等。

宋代台州刻书业相当繁荣,期间刻了大量的书,有些流传后世,成为稀世珍宝。其中著名的刻书家有唐仲友,其任台州知州时,用公使库经费,刻了大量的书,且刻得相当精美,如其所刻《荀子》,魏隐儒称其“字仿欧体,写刻俱精”。近代藏书家叶德辉在见到黎氏影刻的《古逸丛书》本后亦称:“想见当时雕镂之精,不在北宋蜀刻之下。”此本现藏日本,被举为国宝。另他所刻《颜氏家训》摹本传至清代,钱曾对其刊刻也甚为叹服。

唐氏刻书为后世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唐氏刻书也表明,在南宋,台州已掌握了相当纯熟的刊刻技术。刻书的兴盛,给图书积聚提供了极大方便,推动了台州私家藏书的发展。

2.3台州学风兴盛,书院林立,促进藏书发展

宋代统治者重视教育,在台州,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北宋初年,台州开始建立州学,各县陆续建立县学。嘉定时,州、县学共有学田2 814亩、地1 888亩、山3 514亩,经费相当充足[5]。北宋时,书院兴起,到南宋已经书院林立。南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王华甫在临海县东湖建上蔡书院。此后,书院较大的有临海县的溪山第一、观澜,黄岩县的柔川、樊川、南峰、云阳,天台县的竹溪、龙溪、顾欢读书堂,仙居县的上蔡、桐林,宁海县南乡(今属三门县境)的五峰等。私人办学在南宋时也蔚然成风,或称“学馆”,或称“学塾”,启蒙教育作用显著[5]。随着学校的建立,科考兴盛。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台州郡试,一次参加考试最多的达1万人左右,按照当时丁口318 219人计算,几乎30人中就有1人参试,其中临海、黄岩应试者居半数之多[6]。南宋152年间,台州中进士550人。学风之盛,可见一斑。

书院的建立,学风的兴盛,推动了学术交流。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被纷纷邀请而入台州讲座,台州作为辅郡,成为程朱理学、浙东事功学、陆王心学三大儒学流派的文化整合之地。朱子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被多次派到台州。淳熙年间,朱熹担任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后来又奉王命以巡检使等名义来台州督察查核,并至各地讲学,宣扬他的政治哲学和学术思想,从此“台州理学大行”。朱子学派还通过朱熹台州门人杜氏与金华朱子学派王柏(为朱熹三传弟子)任职台州上蔡书院讲学授徒形成“朱子后学”,一直流传至明清。太平谢铎、临海金贲亨、黄岩王棻等人就是明清时期朱子学派的代表人物。可见当时朱子学派在台州影响之大。台州的“浙东事功学派”学术渊源主要来自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陈傅良曾寓居天台山国清寺讲学,“士友纷然,从之数月”(宋吴子良《荆溪偶谈》)。叶适亦曾寓居台州讲学,临海陈耆卿、王象祖、吴子良,黄岩王汶、丁希亮、夏庭简等皆从其受业。台州心学张九成和陆九渊两派在台州均有传承。这几个学派相互争鸣,活跃了台州的学术风气。南宋台州,儒术之隆,被称为“小邹鲁”。

随着两宋刊刻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朱熹理学等儒学在台州的传播,台州文风大兴。这一切为私家藏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风气上的保障。南宋定都临安后,各皇亲大臣纷纷涌入台州定居,台州得天时地利之便,经济发展,政治地位上升,藏书风气尤盛。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