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沈从文海外译介与研究 3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5-08-16 10:03:42 作者:汪壁辉 来源: 文字大小:[][][]

沈从文海外译介与研究

“全译,也称完整性翻译,是译者将甲语文化信息转换成乙语以求得风格极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沈氏乡土小说的英译受制于内部的中国文化大语境和湘西文化小语境,同时还要考虑外部的英语世界语境。为弱化语境冲突,求得“风格极似”,保存乡土气息,译者采用了对、增、减、转、换、分、合等多种翻译手段。比如,中国计时方式与英语世界不同,存在阴历、阳历之分,需要仔细译出才不致误解,所以,Eugene Chen Eoyang英译《萧萧》时用first、twelfth等序数词保留汉民族的阴历纪月法,以January、December等表示阳历月份,于开篇处以注释说明。再如:

(1)他们人一共是七个,七个之中有六个年纪青青的,只有一个约莫有四十五岁左右。There were seven of them altogether:six were very young,and the other was somewhere around forty-five,

Forty-five was considered at that time to be a ripe old age,particularly among the minority tribes,Thus Shen open refers tothis person as the‘old man’.

因地域、种族、时代差异,人们的平均寿命不一,长幼划分亦非统一,倘以后世平均寿命推断,读者可能会产生疑惑,译者用注释说明,有助于译文读者了解湘西少数民族的生存历史。

对极具地域色彩的沈氏乡土小说,既要完整再现其乡土风貌,又要适合读者需求,译者只能如沈从文的行文方式一样,不拘一格。事实是,沈氏乡土小说英译以全译为主,但在译介初期或译作社会功能较强时,变译较明显。全译求极似,以化求全,变译求特效,以变求通,它们共同构成沈氏“乡”气漂外之舟。全译是常规讨论的对象,在此不赘,仅对变译多泼些笔墨。为达市场效果及读者期待,译者无法时时全译,只能根据不同情况变译。“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沈氏乡土小说英译中释、删、编、改的情况较多,尤其在初期译介阶段,译者对原作改动较大。

首先是释,即在译的基础上阐释原作词句。《边城》第16章中有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烧纸钱”,希望故去之人在阴间生活富足。杨戴本直接译为paper money is being burned。金陧和Robert Payne则希望通过沈氏小说介绍中国大地的真实现状,有时便采取文内增译,既保留异域元素,又能阐释其中内涵;所以,将其译为burning paper money for the departed ghost,以寄托对故人之哀思。斯诺(Edgar Snow)也认为,虽然自己竭力保留原作习语,但汉语简洁且模糊,有时需要额外解释,只是,倘若需近半页注释才能让读者看懂则得不偿失,所以,他选择在文内增加阐释性词句,代替注释。

其次是编,即摘取原作重新编辑,予以翻译。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会制约译者的选择。1936年,斯诺在编辑Living China:ModernChinese shon Stones(《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时便申明该选集重在传达作品思想、传递作品内在情感。以长度而论,《边城》堪称长篇小说,却采用短篇小说的情节发展模式,中国读者可能并不介意,但西方读者可能并不喜欢这种毫无意义的闲聊式叙事方式。所以,斯诺采取编译。以《柏子》为例,原作64段,但某些对码头场景的描绘性段落被删除,经重新编排后,最终译文仅49段。沈从文独特的叙事模式略有走样,浓重的乡土之气亦显清淡。即便是沈氏作品英译专集也存在类似情况。以金陧(Ching Ti)和白英(Robert Payne)合译的专集The Chinese Each:Stories bv Shen Tseng-Wen(《中国土地:沈从文小说选》)为例,《柏子》再次入选,但是,经过重编,译文只有47段。

再次是删,即删除译者认定的重复或多余信息。高方、许钧在反思中国文学译介现状时就曾指出,“在欧美一些国家,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以适应读者为由,为商业利益所趋使,对原著不够尊重,删节和删改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不仅如此,原作的乡土气息也在删减中有所流失。例如:

(2)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预备大六月天送人。On the 5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they would make theeight-jeweled plaster against the five poisonsand give it away as presents.

端午节的传统仪式比较复杂,包粽子,悬艾叶,在特定时日特定时辰制药,选在特定时节送人,译文删减“粽子”、“蒲艾”、“六一散”、“痧药”等乡土之物及择时造药送药之乡间习俗,造成文化失缺,实乃遗憾。

最后是改,即改造原作内容、形式或风格以适应特殊需求。不得不承认,有些乡土元素实属难译,为适应读者文化视域,译者更需要变通,通过改译进行本土化处理。例如:

(3)若当春秋季节,还有开磨坊的人,牵了黑色大叫骡,开油坊的人,牵了火赤色的大黄牯牛,在场坪一角,搭个小小棚子,用布单围好,竭诚恭候乡下人牵了家中骒马母牛来交合接种。野孩子从布幕间偷瞧西洋景时,乡保甲多忽然从幕中钻出,大声吆喝加以驱逐。当事的主持此事时,竟似乎比大城市“文明接婚”的媒人牧师还谨慎庄严。During spring and summer,the mill owner would bring a black mule and the oil press owner a yellow bull to one corner of the market,There they would set up a tent,enclose it on all sides with canvas,and provide stud services,Whennaughty children sneaked a glimpse at this peep-show,the village elders would suddenly emerge from inside and chase them away shouting,The whole affair was handled,in fact,more seriously than a Christian marriageceremony.

原文生动形象描述了乡间市场上人们恭敬正式地组织骒马母牛交合接种的场景,且不说中国“媒人”搭桥式婚礼是否“谨慎庄严”,西方读者理解这种中式婚礼都难,所以,为了让西方读者体会到乡下人对这种活动的重视,译者改译了原文,用Christianmarriage ceremony这种常见的西式婚礼替代。

结论

身为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期重要作家,沈从文以其极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独树一帜,虽一度埋没,但“酒香不怕巷子深”,他那股“乡”气终为世人所闻,成功外飘。然而,其乡土小说英译并未系统化规模化,主要集于30年代的成熟期作品,复译则成就了《萧萧》、《丈夫》、《边城》等作品的经典地位。但是,沈氏之闻达于世恰在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所以,其乡土小说仍有待译介,包括与《边城》齐名的长篇小说《长河》。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多彩的沈氏风格才能完整呈现于英语世界。纵使如此,国内翻译名家稀缺是不争的事实,想要让民族个性十足的乡土小说成功漂洋过海,除本国政府与出版机构的努力外,有必要鼓励外语译者,培养母语译者。此外,由于文化差异,沈氏乡土特色的再现需要多向度的英译策略,到底如何变通,有待探讨。

汪壁辉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