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邓小平的历史性贡献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5-11-18 12:49:21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内容提要】 本文把对邓小平的历史功绩的认识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的维度中进行评价,阐述了邓小平在何种意义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肯定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开创性和基础性地位;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科学理论到现实进程的巨大飞跃以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启示;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仍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阐述了如何坚持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内在精神,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孙向军(1973—),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党校副校长、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央党校援藏干部、副教授、哲学博士(西藏拉萨  850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渊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以中国具体国情为现实依据,为邓小平开创,从改革开放开始至党的十八大,已经走出了一条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之于中国,而且之于科学社会主义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今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者-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在这样的时刻,无论是缅怀这位历史伟人,评价他的历史功绩,还是回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都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演进作为重要维度来进行。唯有在此维度中,我们才能充分认识这位伟人的历史作用,也才能够在他之后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他所开创的伟大事业。

一、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社会形态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并不存在抽象的普遍的模式,相反,它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任何一个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必然是与一国具体历史进程、文化传统、国情密切联系,因而都是具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因此,从逻辑上讲,自在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即已开启。然而,我们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特指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建设目标的历史进程。这个历史进程虽然以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为历史前提,但却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实践,因而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规定性[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为历史起点,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形成及方向的明确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拨乱反正,启动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进程。及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才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念,而直到党的十四大全党才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局限于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一种狭隘的观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越来越成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其内涵也要比当初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明确前行方向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何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

第一,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中国人民自觉的历史。如前所述,社会主义的发展本来就没有一条普遍适用的模式,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必然是带有那个国家民族特色的。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并不以那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为前提。然而,在那个国家的人民还没有意识到它存在的时候,这个规律只是自在的存在;而当这个规律为那个国家的人民所认识时,这个规律就成为该国家和人民所掌握的自觉的规律了。在邓小平之前,虽然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时,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但还没有将其上升到一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高度。因此,提出中国特色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后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党的十二大之后,我们党每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伟大的目标,坚持了三十余年。正因如此,也才能够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理念,不断总结规律性认识,不断明确奋斗目标,不断坚定前进方向。这也是这三十年来,我们能够一以贯之地在这条道路上求索前进,虽历经千难险阻、百般考验,却能稳步前进,乘势而上,从而不断攀升到历史新高度的重要原因。

第二,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开辟了之后三十余年思想大解放的历史,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僵化、教条主义严重束缚人们思想尤其是“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互相补充,实现了思维方式上的革命,对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开拓新境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深化,意义不可低估。即使在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意义不仅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在于针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形提出了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想原则。

第三,最为重要的,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使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为鲜明的本质性特征。自十一届三中全开始,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从建设经济特区到全面开放,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强劲动力,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本质性特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以十一届三中会会开启改革开放为历史起点的原因了。

第四,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邓小平的开创性贡献还在于他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逻辑。这突出表现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上。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的逻辑框架。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在实践探索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和深化,但基本上都是这一逻辑框架的继续和发展。今天,虽然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认识上比当年要全面地多、深刻地多,我们奋斗目标和战略步骤也都与时俱进地做出了调整,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逻辑和基本原则,如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根本任务、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等方面都没有发生改变。由此,我们涉及到一个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首要的包含着邓小平理论,然后包含着后来对这一理论继承和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包含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一样,是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着的。然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奠定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精神内涵和基本原则,之后的理论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几个内容并非是完全并列的关系,而是以邓小平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为中心线索向前发展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理解,也才是对邓小平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历史贡献的准确认识和评价。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远启示

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之后,经过三十余年的开拓前进和探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条较为成熟、基本成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而且愈来愈展现出它的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引导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而且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社会主义最早是一种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基础之上并与之相对立的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想,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带有极大空想色彩的社会思潮。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做出了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一次巨大的历史飞跃,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然而,需要保持清醒的是,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到现实,则更是一个巨大的也是更为艰难的历史飞跃。这一点由曲折起伏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就足以能够说明!而且,即使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实践已经表明,他们所设想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情况,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及各种革命条件的失去,已经变得不可能。在他们之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确也没有能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内部取得成功,相反,却是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即在资本主义链条比较薄弱的国家取得了成功。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视域也从如何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全面社会主义革命转化为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国家内孕育并建成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并开始以建设社会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仿照苏联模式,依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进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等。这些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进行的必要探索和实践,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很显然,这些实践一是带有模仿苏联模式的特点,并没有完全脱开苏联模式的影响,二是更多的是从对社会主义的抽象描述和设想出发,而不是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尤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更遑论虑及本国的社会进化程度和文化传统了。因此,尽管当时在思想上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直观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当时人们的整体思想状况,总的看来,那时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教条主义的倾向,并同时表现出明显的空想的特点。最后,最为极端的状况是爆发了荒唐至极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几乎把中国的社会主义葬送。然而,物及必反,正是这种极端的、虚妄的思想和现实使得拨乱反正之后,诞生了一种完全实事求是的思维,使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开始真正从实际出发,并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因此,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真正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了现实,尽管这条道路仍然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但自此社会主义在中国成为一种现实的、自觉的历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深远意义,同时也是邓小平之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贡献。

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实践,在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使我们得以重新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进行反思,并重新总结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规律。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前进的思想武器。如前所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好的阐述和继承。在实践中,我们所坚持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对社会结构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五分,我们用以指导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的坚持和运用,是确保社会主义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思想保证。在改革开放之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武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余年来的实践和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也仍然是社会主义发展最为基本的条件和特征。

第二,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国具体的、现实的条件基础之上。凡是无视于或者忽视一国具体的、现实的条件,社会主义就极易沦为空想。而且,这样具体的、现实的条件不仅包括物质的条件,还应当包括文化传统的条件以及社会进化程度的条件,等等。这种社会主义的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现实的社会主义”观念,这种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核心的观念。

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伴随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运动。恩格斯曾对社会主义的变动性曾做过深刻的阐述,他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②]然而,这种描述更多的还只是对社会主义一种特征性描述,及至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国具体条件基础上现实地建立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改革需求就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了。而在邓小平之前,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这种改革的需求并没有被意识到。从邓小平开启了现实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之后,改革才成为伴随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的自觉的运动过程。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第四,社会主义是一个持续进化的历史运动过程。自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以来,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已持续了一百多年,尽管从马克思恩格斯起对社会主义都有一些基本原理和设想,但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才能给出答案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和社会理想,更是一种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基础上,旨在消除现存社会不合理状况的一个持续进化的社会运动过程。而且,这个进化过程也伴随着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和竞争。由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条件已经完全不具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并存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现阶段也已经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转变成为对立与交流、并存与竞争的关系。而且,毫无疑问,这种关系也将伴随社会主义这一社会进化过程的始终。

第五,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个自觉的社会变革过程,因此需要先进的理论和意识作为引导,也因此必须有一个作为先进理论和先进意识的载体的政党作为领导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中,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个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功能及作用机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完全不相同。只不过,在这种情形下,执政党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如何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以胜任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就成为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

三、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精神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者的使命则是要在这条道路上走稳走好,既坚持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又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求索创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思想尤其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思想都是设想性或者方向性的,但由于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亲历者,切身体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和教训,又加之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势的深刻把握,所以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既是开创性的,又是奠基性的,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实践了三十余年,时移世易,无论是国内的发展状况,还是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要比当初要深刻地多、全面地多,我们在各个领域的方针和战略也都做出了巨大的调整,但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内在精神却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继续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障。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明确具体的目标。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巨大转型,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令人激动的现实目标,同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多的潜在和显在的困难和挑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③]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大势的基础上,以深切的历史责任感,直面各种现实问题,锐意推进改革,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新的关键阶段,我们更加需要从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内在精神中汲取精神动力,并指导我们前行。

第一,坚持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思想,坚定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信念,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中国特色”的,但性质上是社会主义。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和发展方向,没有这一条,任何现实的发展模式都会失去其先进性,也就无法站在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和价值的制高点上,也就在长远上失去与资本主义相竞争、抗衡的能力,也就最终无法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没有这一条,任何现实的发展模式也都无法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和发展方向方面,邓小平有着丰富和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他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⑤]。“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⑥]这些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余年之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财富和综合国力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贫富分化程度也日益加剧,出现两极分化的危险增大。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要坚定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防止社会出现两极分化,确保社会主义不变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第二,坚持他关于改革的基本思想,坚定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为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党的十八之后,新一届党中央洞察中国社会改革需求和人民呼声,矢志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拉开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帷幕。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改革有着丰富和深刻的阐述,涉及改革的目的、性质、意义,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以及改革的目标、方针、原则等等,其中很多思想对于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他关于“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他关于“全面改革”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改革的整体性和内在相关性;他关于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思想,揭示了“改”与“稳”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改革的不可忽视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力量。

第三,坚持他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在坚持中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需要坚持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内在精神,又需要根据新的时代和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需要坚定不移,又绝不可拘泥于既往、僵滞不前,而是要继承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学习他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⑦],其实质就要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具体实践、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及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

斯人已逝!但在对他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对他的思想的回顾和发掘中,我们似乎感觉到他并未远去。相反,我们却很真切的感觉他的存在,因为他所开创事业仍然在继续,他的思想和精神也仍然在引导着我们。

 

 

  Deng Xiaoping and the initi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n Xiangjun

 

The paper evaluate Deng Xiaoping'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dimension of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xpounds Deng Xiaoping in what sense create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ffirm  the Deng Xiaoping’Theory pioneering and foundational status in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swer the question that how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made socialism happen a great leap from theory to Realistic process and  reveal  it’s important implication to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also expounds how to use the basic idea and the inherent spirit of Deng’ theory, to guide the new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48。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陕西省社会发展研究会主办。

欢迎老作者、新作者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编辑:孔延莉 QQ511860427    416480080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