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新问题意识下的“新丝路” 1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6-02-25 15:59:37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新问题意识下的“新丝路”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道路与互惠的概念必将成为理解“新丝绸之路”的人类学贡献。文化之间的一种互惠关系在制约着文化自觉的程度。应该在拆和建的两种意识形态之下去重新思考中国发展的道路及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新发展。这必然触及到一个当下世界文化转型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度思考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完善。

关键词:互惠;新丝路;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C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2-0001-09

有关“新丝路”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新的时代里我们有意识的或者更加自觉的去从自己借助于行走的道路而走向他者。具体的“丝绸之路”,可能很多人也侮我一样不能马上或者更为精确地说出它的地理位置,但是只要是走过河西走廊,只要是去过新疆沿着天山走廊而行进的,都会对丝绸之路不会陌生,但说到底丝绸之路的意象还是概念意义上的。可能这个概念当它最初提出来之时一定是带有一种浪漫想象的,这是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德国人的浪漫情怀不仅表现在文学上,也表现在地理学的探险上。因此从西方到东方,欢声鼓舞的人很多,逐渐也就成为了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甚至是转化成为一种社会事实,接着人们还依此而提出了像“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都可谓是这一类概念的社会制作的一部分,历史上的人,乃至于我们今天的人,实际上都在参与到这个概念和文化意义的制造过程中来,只要你开始对这个论题感兴趣,你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观念的制造者了。所以,我想我们尽管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不是专家,都属于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参与者,但也许通过相互的讨论和交流,我们能够把这个问题看得更为清楚,从层层迷雾之中跳出来形成种文化的解释和理解。

一、道路与互惠

我认为不论是对于新丝绸之路还是旧丝绸之路,乃至于海上丝绸之路,这里都隐含着一个可能最基本的概念,那就是一个互惠的概念,它如何能够在今天的世界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了我们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一个当务之急。就中国自身而言,今天的中国也和过去的中国大为不同,而且我们还要记住,今天的中国已经深度融八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体系中去,到处都有中国人影子的世界为今日的中国谱写出一个新的篇章提供了机会。而且,从另一个方面也一定要记住,今天的世界和过去的世界也大为不一样了,当然,今日的丝绸之路也跟当年所谓唐朝或者说汉唐的风格也不一样了,即前后之间的传统大不一样,就交通工具而言,过去是靠人和牲畜走出来的丝绸之路,今天可能是被天上和地上的各种形式的高速交通网络所覆盖,随时的远去和归来,让这个世界变得非常窄小和拥挤,人和人之间如何能够在这狭小和拥挤的世界中进行种真正有互惠做基础的交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紧迫。很显然,没有人愿意终日生活在 种不安定和动乱之中。阿拉伯世界乃至非洲的动荡,显然并非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很明显,他们的传统因为受到了藐视和破坏,而使得他们社会文化里的原本顺畅的互惠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种困难的互惠交流的极端形式最终也只能是通过战争来加以解决了。

很显然,正如我所指出的,这个丝绸之路的概念也并非是中国人自己的概念,尽管这条路的最核心部分是在中国,但它是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来的概念,通过概念的传播,进而变成为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凡是提到中国的西部,这个概念首先是要被人们想起来的。但无论如何,我们从最初的命名权上就丧失了提出我们的命名的机会。很显然,我们不能回到故事的原点去做一种凭空和自足的想象,我们也不能用一个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的名字去安插在丝绸之路这个响亮的名字之上,但我们还是需要有一种反思,需要从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比如命名权的问题上去开始一种反思。

而在这些反思中,在我看来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实际上这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大脑,人是真正能够有理性思维大脑结构的动物,可能到头来我们所有的行为无一不是受到这个大脑的支配的,当然有些情感性的可能不是直接由大脑控制,但没有大脑的正常功能的运作,这种行为也一定是处在混乱之中的。可以去想一想,如果某一个人的大脑患了老年痴呆症了,那什么“丝绸之路”“一路一带”这些概念对他而言统统都没有了,因为那时候他只可能知道最基本的吃喝了,思维能力就没有了,当然大脑加工概念的能力也没有了。一般人在正常思维的时候有一种表征的交流,即大脑里的心理表征通过个人的表达转化出去就成为公共表征,而公共表征经由个体的内化过程就转化成为了一种心理表征,在这个过程之中,存在着的是叫做“表征”的大脑内外交换的过程,这个表征的理论成为了今日认知人类学的根本,值得引起注意。借助这样一种表征传递的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在一个实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之中,我们是在把一些看起来是公共场域里的社会事实借助公共表征的形式而转化成心理表征,然后再转化为公共表征,即通过心理表征到公共表征之间的表征转化的链条来进行实际的交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似乎才能真正在一起去讨论所谓“新丝绸之路”这样的核心概念在今天的含义是什么,也才能赋予旧的丝绸之路以新的意义。

这样的表征的交流,你看图1这张照片,这是我2003年在荷兰的一个小城镇的街头拍下来的,在这里你会看到我们文化里很熟悉的给人看手相的文化实践在那里变成了他们挣钱的工具,这种知识也有可能又是从中国哪里学来的,甚至还使用了高科技的电脑来看手相或算命之类,这样的新算卦模式在中国也并非缺乏。由此这个看手相的算卦文化它就不再是固定在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文化上面,也没有那么清晰可鉴的边界,或者固定到某个国家之上,形成一个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民族的专属的文化那样狭隘的认识。

也许过去曾经是这样,但我们今天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是这样了,如果再是这样,那无非就是要把文化硬塞在某个民族和文化之中去,至少在今日强调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大潮之下,这种做法和认识是不足为人所称许的。那样封闭起来看世界及其文化的看法,至少在近代世界的发展史上已经不再是一个主流了。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同时,我们的航海家们也曾经称霸于海上,但是由于16世纪的闭关锁国,在西方世界哥伦布可能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而在中国则成为了明朝“嘉靖倭难”要打击的核心对象,即海盗或者倭寇。历史学家叶显恩先生在谈论徽商与海洋贸易时有这样一段概括性的判断,即便今天读来也是发人深省的: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79268759

副总编:张义学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48。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陕西省社会发展研究会主办。

中国知网收录网址: http://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q/CJFD/XISL?Year=&Issue=&Entry=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