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6-08-26 15:38:48 作者:侯婷 柳厚军 来源: 文字大小:[][][]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侯婷 柳厚军(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西西安  710130

摘 要:社区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区的精神风貌。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发展,加速城市文明建设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从文化、社区文化的内涵发展过程及意义入手,结合西安本土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文化;社区文化;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过渡。做好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了有效途径。社区文化建设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深入到社区成员的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促进居民社区意识及归属感的形成,结合社区的地域特点,形成独有的文化内涵。

一、社区文化的理论界定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语意丰富,一直以来它备受文化学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的青睐。据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考证,从18世纪末起,“culture”一词的语用在西方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主要用来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根据类比人的培养过程。这一词义与用法一直延续到19世纪。之后,文化一词有了新的释义,它主要涵盖三个层面:“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展的一般状态”和“各类艺术的总体”。19世纪末,它开始意指一种集物质、知识和精神为整体的生活方式。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曾在18651871年也分别给文化下过定义:“它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它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它是人创造的成果和取得的成就的标志,是人的能力的客观化与现实化的体现。恩格斯曾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依托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它是人类专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起源于人类劳动。所指的文化的本质功能就是“化人”,即教化人、感化人、优化人、塑造人。

社区文化是居住于同一社区居民的共同行为、意志、习惯的总合,在一定程度上,它具体特殊性、独特性、群体性的特点,它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一种亚文化,代表着该社区居民群众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精神风貌等。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提高生活质量、陶冶艺术情操、塑造人格、增强生活幸福感提供有利平台。

2.社区文化的概念

社区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社区是由若干亲族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联合,强调血缘纽带和联合。我国关于“社区”的概念,是1933年被费孝通引入的,他在介绍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的社会学时,用来翻译英文“Community”一词的,主要是指以地区为范围,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用以区别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亲属群体。   

社区文化的研究在我国兴起于80年代中期,关于社区文化的内涵,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观点不同,重点各异,概括地说,其在理论上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界定。广义上社区文化指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方式的总合。它涵盖了人们的价值结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观等)、信仰结构(宗教信仰等)、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以及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等。狭义上社区文化可以理解为在一个社区范围内通行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是拉进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

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将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工作中去,近距离倾听群众愿望,动态地掌握当下广大社区居民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助于开展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辅导工作。同时,要将群众的思想工作和实际问题一手抓,不断优化社区服务与管理,进一步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加党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是深化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伴随而来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也逐渐增加,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愈来愈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引导居民养成爱社区、爱城市、爱祖国的良好意识,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的正能量社区道德风尚。将组织与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社区文体活动常态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成员间的了解与沟通,促进社区居民凝聚力的形成,为创造文明健康的社区氛围提供前提保障,为深化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助力。

3.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是实现以“文”化人教育的需要

文化具有教化人、感化人、优化人、塑造人的“化人”特点。在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生活的大环境对人价值取向的转变和整体人格的影响是最大、最持久的。一般来讲,社区居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增强共建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社区成员间的文明交往、和谐共处;有利于满足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等。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1.以人为本,充分提高居民主观参与度

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社区内成员的共同努力,要将其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积极引导广大居民群众关心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广大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在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广泛推行民主制,加大社区居民参力度,逐步形成多维一体的良性自治体制。如,西安市A区在社区成立监委会,让社区居民充分行使监督权利。居民监督委员会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代表居民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实施监督,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时,能主动发挥作用,弥补社区组织架构中监督乏力的制度性缺陷。

2.资源整合,以多元化建设为主体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加强社区内机关、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推动社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营造多股力量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如,B区X社区,组织社区40多名小学生参加"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做文明小卫士"竞赛活动。"文明小卫士"某小学同学成为社区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员后,不仅自己要首先做好讲文明、懂礼貌,还要带动监督家长和身边的人不做不文明的事;最重要的是社区向该同学所在学校专门发了《表扬信》,提倡全校学生都向他学习,一起争创争做社区"文明小卫士。

3.扎根实际,打造区域性文化特色

社区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社区内成员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价值观念、娱乐心态、审美层次等因素,突显区域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如,近年来,C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把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来抓,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了一批夏日文化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有影响的文化品牌活动,积极鼓励文化单位和民间文艺社团下乡演出,带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火热开展。区政府每年出资安排大型户外演出50场次,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600余场,综艺演出300多场,农村电影放映3.8万余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生活,还培养了人才,推出了精品,具有地域风情的长安道情剧《江姐》在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上斩获8项大奖。

4.立足长远,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政府财政规划中适当加大用于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量,确保专款专用,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提供前提保障。如,2014年以来,C区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区城区17个社区进行全面提升改造,达到了布局设置、外部标识、内部标牌、管理制度、办事流程“五统一”标准。同时,对创建省、市级和谐示范社区,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助。2015年,投资两亿多元的C区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集图书阅览、体育健身、文艺演出、非遗文化展览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参考文献:

[1]于显洋.社区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4

[2]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透析.[].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20484

[4]西安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取得的成效和启示[EB/OL]. http://xa.wenming.cn/contzt/201406/t20140613_1213445.html

[5]长安区建成并开放长安文化中心 为群众圆舞台梦想[EB/OL]. http://sn.ifeng.com/wenhua/detail_2015_12/11/4647604_0.shtml

[6] 长安区全力推进社区服务管理构建和谐社区[EB/OL]. http://xa.wenming.cn/wmquxian/201501/t20150112_1541069.html

作者简介:

侯 婷(198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柳厚军(1983-)男,陕西镇安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系(部)发展中心副主任,助教,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政经评论类刊物,由陕西省社会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

 

欢迎老作者、新朋友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孔)13379268759(张)

责任编辑:孔延莉 QQ511860427    41648008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