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物”的诱惑 ——鲍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的主体与客体 余睿 金怡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6-11-29 16:19:17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物”的诱惑

——鲍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的主体与客体

余睿 金怡(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市  200241

摘 要:本论文主要围绕鲍德里亚(Jean Boudrillard, 19292007)对于“主体与客体”对立传统关系的颠覆性论述进行阐释和讨论。鲍德里亚关于物的概念的论述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哲学中的“客体”的含义。鲍德里亚为“物”正名,他指出客体已经取代了主体在以往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鲍德里亚;主体与客体;“物”;“诱惑”

一、引言

鲍德里亚(Jean Boudrillard, 19292007),出生于法国兰斯。主要著作有:《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对符号的政治经济批评》(1972)、《影像与虚拟》(1981)、《致命策略》(1983)、《完美罪行》(1995)等。他的消费社会理论和大众传媒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本论文主要围绕鲍德里亚对于“主体与客体”对立传统关系的颠覆性论述进行阐释和讨论。

一、“物”的命运

克服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对立是20世纪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鲍德里亚主要分析“客体”在当代社会中是如何一步一步占据核心甚至是统治地位。他的晚近著作《致命策略》中,“客体”已经取代了“主体”在以往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成为维护攒在秩序的最终极的力量。正如道格拉斯·凯尔纳所说:“在一个客体世界的反场景繁衍中客体对于主体的胜利。这个客体的世界是如此的失控,以至于它已经超越了人们可以理解、概念化并控制的限度。主体这个现代哲学的宠儿,就在鲍德里亚的形而上学的设想和客体的胜利中被打败了,对一向为现代哲学框架的主体客体辩证关系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终结。”在这段话中,objet已经不能完全理解成近代哲学中的“客体—对象”,因为“客体”印证的是主体的“力量”,“客体”的领域恰恰是“主体”的认识所能够有效把握和控制的领域。

在鲍德里亚之前为“物”正名的还有海德格尔。他认为“物”是“自在”,“自在之物意味着一个对象。”而鲍德里亚的“物”完全退却了神圣的光芒,它是日常生活中围绕我们的平凡之物,同时“物”的功能也不是“聚集”,而是“诱惑”。在鲍德里亚看来,“主观经验”不是首要的,更为重要的是“物”怎么“诱惑”、“欺骗”、“摆弄”人。

二、“物”的霸权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主体性绝非原初的,而是“物”的“诱惑”的产物。在他看来,取代“主体”地位的不再是“客体”而是“物”。作为中心的“物”就像进行无穷散射的水晶,使得所有的同一性、一致性、总体性都不断的分解、增值、散裂。“正是它将主体归属于其致命的透明。如果说它能迷惑、诱惑主体,那恰恰是因为它不是源自某个实体或某种固有的意义。纯粹的物是统治性的,因为在它之上,他者的统治地位被瓦解、并被陷入它自身的圈套之中。复仇的水晶。”这种水晶结构类似于尼采的“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从鲍德里亚的水晶模型,我们探知的不是“物”如何呈现,而是应该是探寻“物”是如何逃逸、回避并通过总重诱惑的手段使我们陷入它的圈套。

鲍德里亚的“物”不是单纯的认识对象,而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断增值、累积并接近泛滥的“商品”。他认为“消费”最终指向并不是人的“需要”或“欲望”,相反,“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秩序和团体的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德(一个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也是一个沟通体系、一个交换结构”。同样,“物体系”最终作为符号的象征交换体系所指向的也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错综复杂的关联网络。随着“物”的本身的不断升级和增值,商品变成为超级商品。

三、古物的“诱惑”

古物在体系中具有两个关键作用,其一,古物不同“功能物”。他的时间向度不是总是局限在“当下”。其二,古物的价值总在于它的真确性,在于它的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像功能物的“差异性的特征”。

在鲍德里亚看来,这些独特的古物的范围实际是非常广阔的,理应包含所有的收藏品。“收藏”体现的是一种“欲望”,即试图把物从单纯的消费品和商品中解脱出来,而按照“主体”自身的意图来“拥有”它、摆布它。鲍德里亚把古物比作“镜子”,他认为古物如同一面完美的镜子,因为它所反射的不是真实的形象而是欲望的形象。不过即使在古物中,“物”的诱惑的策略也在运作之中。古物恢复的是人对自身的存在“根源”,即童年的怀旧式回溯。古物的古恰恰是其自身的时代错乱的本性。

四、“身体”为“诱惑”的“表层”

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切入了一个更具有毁灭性的主题:“身体”自身对于主体所进行“诱惑”。他在该书中分析的不是任何一种能作为对象的身体,而是作为最美的消费品的“身体”,突破的是心灵和身体之间的传统的框架。

身体作为意识的认识、行动、欲望的天然的对象,是以往形而上学的最为根本的预设。除此以外,鲍德里亚试图把“身体”纳入到消费社会的总体性符号体系之中,并揭示“消费身体”与资本性的身体之间的不和谐。消费身体是指与物质性的、实体性的生产相关。

“身体”作为诱惑之物的策略可以在Elle杂志上得以呈现。该杂志所揭示的就是身体和心灵之间的等级关系的颠倒。心灵对身体不再起支配作用,相反身体在发号施令,要求心灵必须时刻关注、爱护、照料身体。在这里身体不再是欲望的课题,但它同样不仅仅是功能性客体。从根本上说,它之所以可“欲”、之所以有“用”,正在于它是诱惑之物。

五、结论

鲍德里亚关于物的概念的论述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哲学中的“客体”的含义。在他的早、中、晚期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鲍德里亚对于“物”的概念的演变、完整和升华。“鲍德里亚为“物”正名,他指出客体已经取代了主体在以往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行使着“诱惑之物”的种种策略,占据霸权位置。而主体性是物的诱惑的产物。“复仇水晶结构”就是这种主体和客体等级颠倒的根本性转变的呈现。这是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的颠覆性核心概念。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完美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4]凯尔纳.《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齐泽克.《快感大转移》,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特罗蒂尼翁.《当代法国哲学家》,范德玉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

 

 孔延莉编辑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