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复调技法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运用研究 杨磊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6-11-29 16:23:26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复调技法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运用研究

杨磊(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  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钢琴在传入中国之后,复调技法便备受中国钢琴作品创作者的青睐和追崇。作为西方钢琴中非常重要的创作技法,在钢琴作品中通过运用复调技法,有效的提升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可以说,复调技法极大程度的推动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复调技法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运用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复调技法;中国钢琴作品;运用研究

一、前言

复调技法指的是,两段或者两段以上具有一定关系、但是又相互区别的同时进行的声部。声部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其他声部进行组合,构建可以形成和声关系的整体。复调技法包括模仿复调和对比复调。模仿复调是指先后模仿同一个旋律;对比复调是指同时结合不同的旋律。在钢琴作品中运用复调技法,可以获取意想不到的效果,使钢琴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

二、     复调技法在20世纪初期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最早在上世纪初期传入到中国,随之一些艺术学者展开了中国钢琴作品的早期创作。其中,最先重视和运用复调技术,一般都会在歌曲的钢琴伴奏中使用复调技术。比如说:在黄自的《思乡》、赵元任的《叫我如何不想她》等等作品中,均将复调技法运用到钢琴伴奏中。通过运用复调技法,有利于拓展和丰富原本单调的伴奏,使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张力。在如今时期,上述作品依旧备受追捧,最关键因素就在于伴奏的精美设计。在《思乡》作品中,加强了对钢琴造型手法的运用,通过复调技法真实还原了春雨朦胧、杨柳轻佛的情境,极大程度的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在1934年,音乐家齐格尔在中国举办了钢琴作品大赛,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获取了比赛的第一名,此音乐作品中明显运用到了复调技法。在自由的对比二声部框架下完成作品,同时两条旋律线遥相呼应,一方面运用到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对比复调、以及模仿复调,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民间音乐中支声写作的运用,大量运用了不同程度的音程,充分展示出中国民族音乐特点。此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钢琴创造开辟了全新的方向,极大程度的激发音乐人的创造欲望。在此时期,还有一部钢琴作品也比较优秀,也就是刘雪庵的《西楼怀远》。此作品属于三声部的赋格曲,并且加入了一个八度模仿,同时采取四个八分音符为一组的形式处理,展示出创作者极高的艺术技能。此外,在《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北京万华集》等钢琴作品中,均创造性的运用了复调技法,对于中国以后的钢琴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复调技法在建国期间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钢琴作品差不多经历了50年左右的发展。在此发展时间,充分运用到了复调技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传统复调音乐体裁的钢琴作品中,大量的运用到复调技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致使很多钢琴作品创作者对复调技法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在一些非复调题材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复调技法的影子,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说在《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中,整个钢琴音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采取了奏鸣曲式,同时运用到了赋格段落,推动了曲目的发展和递进,张显了曲目的表现力。相比较于以往的赋格曲,此种处理方式具有更加自由灵活的优势。比如说在刘庄的《变奏曲》中,将四声部的卡农直接在开始阶段展示,极大程度的创新的钢琴作品的创作形式,使整首作品更加灵动。对于复调技法的创造性使用,是基于对复调技法的深层次了解,复调技法的运用对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复调技法在文革时期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钢琴艺术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在此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主要包括下面两种形式,分别是将民族音乐改编成钢琴曲、将样板戏改编成钢琴曲。比如说王建中的《浏阳河》、以及黄虎威的《欢乐的牧童》必将将民族音乐改编成钢琴曲。此种钢琴曲的创作,沿用了以前的名称,旨在歌功颂德,严重束缚了钢琴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艺术天分。但是《欢乐的牧童》作品中,通过运用复调技法,进一步突出了牧童天真活泼的形象。而在《北风吹》和《红色娘子军》中,则是基于样板戏进行改编创作,此种模式无法改编原作品的旋律和结构,难以有效运用到复调技法。

五、复调技法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创作迎来了全新的局面,展示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钢琴作品中,大量运用到各种复调技法,推动了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首先,在赋格创作中运用了复调技法。复调技法的最高发展形式,也就是赋格曲,尽管自身存在较高的难度,但钢琴创作者敢于创新,勇攀高峰,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创作行为。比如说,在丁善德的《小序曲与赋格四首》作品中,第四首赋格《欢舞》采取了交替调式,以此对调性进行拓展,增加了作品主题的变化性。前后部分的主题音乐夸大非常大,相差了一个增四度,但没有影响到旋律过度的自然性。此外,在《序曲与赋格三首》和《他山集》等钢琴作品中,均反复运用到了复调技法。其次,在一般题材中运用到了复调技法。钢琴作品创作者在使用之前的复调技法基础上,加强了对新型的音乐材料展开运用。在此时期的钢琴作品中,多个音乐形象的对比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以往的节奏相比较,更加丰富具有张力,同时加强对音色对比的运用,尤其是在极端音区的音乐对比,更是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发展到如今时期,复调技法已经成为钢琴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复调技法必将会以更新的形式出现在钢琴作品中,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自从上世纪初期钢琴传入到中国之后,中国钢琴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复调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对复调技法的运用过程中,中国钢琴作品创作者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运用,创作出了不同形式的技法,实现了民族风格与现代意识的合理结合,为中国钢琴音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娜.复调技法在中国钢琴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J].音乐时空,2014(15):121-121.

[2]王爱国,翟毅.古琴音乐元素在中国复调钢琴作品中的融汇--以《#F商调:书法与琴韵》《赋格》《高古》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 2015(3):132-136.


孔延莉编辑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