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述论西藏佛教发展形成的过程 陈飞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17 11:45:22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述论西藏佛教发展形成的过程

陈飞(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咸阳  712082

摘 要:西藏佛教的发展形成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史实,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日臻完善的历史过程。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传入吐蕃到公元10世纪朗达玛灭佛,史称“前弘期”; 公元10世纪末至公元15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土崩瓦解,西藏进入封建农奴社会,佛教在西藏的再次复兴,史称“后弘期”。西藏佛教经过与苯教长期交汇、融合后,历时数百年才逐渐形成。

关键词印度佛教;苯教;前弘期;后弘期;上、下路弘法 

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又称藏传佛教。佛教最初传入西藏时,其发展并非如后世佛教徒撰写的教法史中所说的那样得到兴盛,而是有其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西藏佛教是公元7世纪佛教由印度和汉传两个方向传入西藏,与苯教长期斗争、吸收、接近、融合以后,适应西藏新兴的封建农奴社会形成“政教合一”的西藏化了的一种特殊佛教形式

一、佛教传入西藏的时间及早期传播状况

佛教的正式的、大规模的传入吐蕃,学界公认的是在奴隶制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印度和汉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生动的例子是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在拉萨修建了大小昭寺,供奉佛像、佛经。这一时期,佛教传播进来,并未被藏族社会完全接受,它的发展伴随着和苯教的激烈斗争,苯教又称苯波教,是西藏地区的原始宗教,在佛教未传入西藏时在藏族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吐蕃王朝时期王室出于对贵族及地方势力的斗争,极力扶植佛教,赤祖德赞时期汉地佛教和西域僧人在吐蕃传教,但一直被苯教传统势力压制,赤松德赞时期出现了第一次“禁佛运动”,有禁止信仰佛教、驱逐僧人,毁寺填埋佛像等现象。

二、印度佛教在吐蕃的得势

赤松德赞时期的“佛苯之争”能够取得胜利,源于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莲花生所代表的大乘佛教密宗能适应吐蕃社会的传统观念,在王室的支持下才得以取胜。寂护、莲花生在赤松德赞的支持下建立西藏佛教史上第一个寺院桑耶寺。以此为据点,开始收徒传法,7名贵族青年出家,这就是著名的“七觉士”。这一时期,苯教仍试图打压佛教。赤松德赞主持“佛苯之争”辩论,最终认定苯教失败,宣布“禁苯”。但禁苯并不彻底,这为后期的第二次禁佛运动埋下隐患。赤祖德赞、赤松德赞时期,汉地佛教的禅宗在吐蕃有所发展。以摩诃衍那为代表的汉地佛教大乘和尚一支被称为顿门巴,以寂护为代表的印度佛教一支被称为渐门巴,他们的斗争也称“渐顿之争”。他们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赤松德赞在桑耶寺主持“渐顿之争”辩论,最终汉地佛教顿门巴败走,赤松德赞下令驱逐汉地僧人,禁止禅宗传播。

三、佛教在吐蕃的发展和中衰

赤祖德赞时期,佛教在吐蕃王室的支持下发展起来。赤祖德赞时期极力倡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故又称“热巴巾”。热巴巾的意思是“见到僧人时,脱下自己的头巾铺在地上让僧人用脚踏过去”,意为用头部去顶礼僧人的脚。热巴巾的崇佛措施有“七户养僧”制,规定每七户平民负责供养一个僧人的生活,加重了平民负担。热巴巾的采取暴力手段极力崇佛引起贵族势力的不满,矛盾激化,热巴巾被杀,其兄朗达玛继位,在反佛贵族势力的操纵下,全面开始第二次禁佛运动,二次禁佛使佛教遭受了沉重打击,佛教“三宝”佛法僧尽毁,佛教史又称百年“灭法期”或“黑暗时代”。朗达玛的灭佛,本质上反映的是吐蕃大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斗争。以上所述的从松赞干布时佛教传入吐蕃到朗达玛禁佛,从公元7世纪初到9世纪中期的二百多年,在西藏史籍上称为“前弘期”。朗达玛灭佛后的百年,史称 “灭法期”。

四、“后弘期”西藏佛教的再次复兴

西藏佛教于公元10世纪末逐渐形成,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朗达玛禁佛后不久吐蕃王朝分崩离析,西藏社会出现新兴封建领主势力割据,公元10世纪初西藏社会从奴隶制进入了封建农奴制。新兴封建领主作为统治阶级亟需利用佛教这一统治工具。公元10世纪末佛教在西藏的再次复兴,佛教史上称为“后弘期”,关于“后弘期”开始的时间,佛教史上较为认可的是公元987年。“后弘期”佛教的复兴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从多康进入卫藏,称为“下路宏法”,另一个是从阿里进入卫藏,称为“上路宏法”。

五、西藏佛教各教派形成和发展

西藏佛教教派在西藏佛教形成后历经300多年才最终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派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是封建农奴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西藏宗教自身的发展变化的结果。西藏宗教在其教义、仪式上的自然分歧导致的门户之见。11世纪中叶以后,西藏佛教各教派次第形成。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其中,宁玛派,最先兴起,俗称“红教”,主要的教义为“九乘”和“大圆满法”。噶当派,意指“用佛语教诫”,由仲敦巴创立,此派后期被新兴的格鲁派取代。萨迦派,又称“花教”,由吐蕃贵族款氏家族后裔贡却杰布创立。13世纪中叶,萨迦派得到元朝中央政权的支持,统领西藏政教大权,全盛一时,后随着元朝的灭亡其地位逐步低落。噶举派,又称“白教”,传承分为两大系统,一为香巴噶举,二是塔布噶举。噶举派的教义是应成中观论,主要教法是“大印”,且特别重视密宗的修身。

格鲁派,俗称黄教。他是在宗喀巴进行的“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宗喀巴于1409年建立甘丹寺,标志着格鲁派的创建。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主要是针对14世纪后半期到15世纪初叶藏族社会的实际情况和西藏佛教界出现的一些弊端而发起的一场改良西藏佛教的运动。格鲁派出现后同地方封建势力、蒙古族部落汗王统治阶层和清朝中央政府建立支持关系,势力迅速扩张,很快就取代了期其他各教派成为藏族社会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一个教派。其以有达赖喇嘛和班禅两系活佛转世系统著称。1751年,清朝政府下令由七世达赖喇嘛掌管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至此形成了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西藏佛教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以上所述只是试图从历史的角度,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将西藏佛教的发展过程进行轮廓性的勾勒,方便大家快速的了解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脉络,对西藏佛教有个直观的印象。西藏佛教与藏族社会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弄清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线索对于理解藏族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初学者开展西藏佛教史的研究也大有脾益。

参考文献:

[1]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3]孙林.藏传佛教的本地化及其早期特点[J].西藏大学学报.20082):60-68

[4]石硕.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的形成[J].四川大学学报.19973.74-79

[5]彭英全.西藏宗教概说(选载)[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2.53-68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