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瘦”宋词中一种独特的审美特色 樊淑琴 韦亚玲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18 08:54:59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瘦”宋词中一种独特的审美特色

樊淑琴 韦亚玲(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西西安  710130

摘 要“瘦”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在宋词中的运用经过了出现、发展、成熟、巩固等阶段,经历了直言人瘦、直言物瘦、物倶人瘦等不同的类型。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人物及作品。在宋词中,词人常用“瘦”来直言物,或者直言人,或者用直言物“瘦”来自喻自己的命运,状态以及情感。本文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归纳分析“瘦“这种审美形态在宋词中发展历程和审美类型。

关键词:直言物瘦;直言人瘦;物倶人瘦

“瘦”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在宋词中被广泛应用,“瘦”在唐朝,只是与“肥”相对,并没有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而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但到了宋朝,词人常用“瘦”来直言物,或者直言人,或者用直言物“瘦”来自喻自己的命运,状态以及情感。“瘦”开始普遍出现在词作中,并且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含义,而代表着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命运。“瘦”在宋代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大量出现在词作中,带给了人们独特的审美感受。

经济的繁荣、思想文化的包容,带有异域血统的出身,非凡的自信,形成了唐人“肥美”的审美观念。而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也深入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学创作也受其影响,崇尚肥美。

晚唐时期,开始出现崇尚“瘦之风”的现象。诗人孟郊、贾岛就在创作中表“郊寒岛瘦”的艺术特征。至宋朝时期,“瘦”逐渐出现在更多文人的作品中,文人开始将“瘦”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运用于文学创作中,去表现自己的状态,精神,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情感。

北宋词人柳永最早将“瘦”这种审美形态运用于词的创作中。在《倾怀乐》中写道:“朝思暮想,自家空凭添清瘦。”人因为浓浓的思念之情,而日渐憔悴、清瘦,这里的“瘦”仅仅用来表现人的外貌,身体形态,是身体的消瘦。通过这种表现,抒发词人的感情,表达词人思念的愁苦。柳永的另一首词中也运用了“瘦”这种审美形态。而另一首《临江仙引》中写道:“渡口、向晚,乘瘦马、平岗。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衬残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词人傍晚离开渡口,乘着瘦马,登上了山岗。这里的“瘦”描绘了马的体态,从侧面渲染了浓浓的悲伤氛围。为更能表达词人“云愁雨恨”的离别之情,抒发了“烟雨茫茫”的思念之苦,表现孤独寂寞之情。这里的“瘦”与《倾怀乐》中的瘦同义,都是作为形容词而存在,用于表现人或物的外在形态。

随着“瘦”这种审美形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词人开始注意到与“肥美”相对的这种特殊的审美意识,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念也开始逐渐形成,因此也就有越来越多的文人将“瘦”这种审美形态运用于文学创作中,“瘦”所表达的内涵也愈益丰富。

苏轼在其《洞仙歌·咏柳》中写道“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惟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荫,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词人通篇咏柳,借柳喻人,描写垂柳一生的不幸遭遇,境况凄凉,虽然有着美丽的外表却无人欣赏。以一种委婉含蓄的笔触,通过对垂柳的哀婉及赞美,从而表达对才高数奇女子的同情以及赞扬之情。这里的“瘦”开始代表了一种精神状态,不仅仅是表现生物的外在形态了。它开始成为一个表现人或事物状态的“代名词”。

词人秦观在其《水龙吟》中写道:“玉佩丁冬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离别后再见不易。刚刚分别,就担心难再重逢,可见人虽远去,但思念留恋之情依然环绕在脑际。功名富贵与自己所爱之人皆是词人心中所向,却不得不做出选择,因此词人是纠结的、矛盾的、是痛苦的。诗人李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而词人“和天也瘦”却以瘦易老,从而使词句别有一番滋味。它通过人物内心的矛盾,突出相思之苦。这里的“瘦”,表现了词人当时凄凉的心境,同样是对精神状态的概括。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他的代表作品《秋蕊香》中也将“瘦”这种审美形态运用其中。“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词作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年年春色如旧,但身边之人却无法一直陪伴左右。其中“著人瘦”三字,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将虚无难懂的感情具体化。长期沉重的精神压力让词人日渐消瘦。这里的“瘦”虽然在形容人的体态,但更侧重于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了一种由“不瘦”到“瘦”精神状态的转变过程,从而表达词人的相思之情。

清真居士的周邦彦,创作中也大量运用“瘦”这种审美形态。《一落索》中写道:“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女子的秀眉可与春山比美,但却因为内心的忧愁而常皱。通过对“皱眉”这一动作形态的描绘,体现人物内心的愁苦之情。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不要将眼泪滴到花枝上,恐怕花也像人那样消瘦。以花比喻女子的容貌,以花喻人。“瘦”代表了女子的面貌、状态,也表达了女子的愁苦之情。《木兰花 玉楼春》中则写道:“郊原雨过金英秀。风扫霜威寒入袖。感君一曲断肠歌,劝我十分和泪酒。古道尘清榆柳瘦。系马邮亭人散後。今宵灯尽酒醒时,可惜朱颜成皓首。”在“雨”“风”“霜”等意象所渲染了一种凄凉、悲伤的环境氛围。“榆柳瘦”实质上代表着此时此刻词人的心境。所以“瘦”代表的是一种心境,一种状态。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对宋词中“瘦”审美形态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她将“瘦”大量运用于词作中,形成了李氏“三瘦”,即“李三瘦”。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欢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即“新来瘦”、“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联想,给人以不同凡响的审美体验。在词人笔下,“瘦”具备着不可比拟的魅力!可谓花瘦人瘦,怜花自怜,任你是铁石心肠,也要为之动容。在前人对“瘦”审美形态运用发展的基础之上,李清照在词作中更喜欢使用“瘦”来形容人的花容月貌,将物瘦与人瘦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宋朝前人对“瘦”审美形态的发展演变基础之上,辛弃疾也多次将“瘦”运用于词的创作中。如《昭君怨》中:“人共青山都瘦。说道梦阳台。几曾来。”词人认为人不如花,花在重新开放时还能相见,人离别后,却再见甚难。词人独倚栏杆,望向远处的山,等西风吹起的时候,人与青山都显消瘦。词人用“瘦”来形容人与青山倶瘦,即物倶人瘦,从而表达悲凉的心情。

据初步统计,“瘦”这种审美形态,吴文英在《梦窗词》中使用数十次之多,梦窗写瘦种类繁多,既写人和动物的瘦,也写无生命体的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庞大的“瘦”意象群。梦窗还经常把两个“瘦”的意象组合起来,构成“双瘦图”。他的“瘦”意象不仅有静态的,还有动态的,有的甚至还是反向的,形成巨大的反差。

综上可见,“瘦”这种审美形态在宋词中得到了大力运用与发展,成为宋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因此造就了很多著名的词人和词作,由此使宋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色。宋人言“瘦”,方法多样,种类繁多,大体可分“直言人瘦”,“直言物瘦”,“物倶人瘦”等。

所谓“直言人瘦”就是词人直接在词作中用“瘦”来形容人,表现人,直写人的面容、身体、精神的憔悴,从而抒发表达感情。例如张耒的代表作品《秋蕊香》中:“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著人瘦”不仅形容人的体态,也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再如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里的“瘦”表现了词人在丈夫离开之后,因过度思念丈夫,而导致的身体消瘦,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词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所谓“直言物瘦”是指词人用“瘦”去形容物的外貌以及变化状态,从而暗指自己的状态、心境,进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宋词写物之“瘦”,或有生命或无生命,均能形象表现词人丰富深刻的感情。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陈亮的“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写的都是春天里的花朵,吴文英“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则写清瘦如杜秋娘的菊花。无论春花秋菊,实际都是词人自己心境的反映。故而“直言物瘦”实质就是用表面上的物之“瘦”来暗指人,将物的状态与人情感联系起来,借物抒情。

所谓“物倶人瘦”就是指用“瘦”这种审美形态同时形容物与人的外在形态,精神状态,变化过程,从而将物与人的“瘦”结合起来,去抒发感情。例如曹组的《暮山溪》中写道:“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这是一首咏梅词,词人描写了梅所具有的高尚品格,孤芳一世。表面上看,词人以爱梅之人自诩,实际上是用梅的品格特征来映衬自己的品格高尚,是将自己的品格寄托在梅的身上,通过描写梅来表现自己。 “物倶人瘦”就是将物与人同时用“瘦”来表现,去抒发词人情感。

“瘦”这种审美形态的出现丰富了审美形态的发展,使审美形态更具多样性。宋朝以前,“瘦”在人们观念里看来是病态的,是不健康的,是不具备美感的。而宋朝文人对“瘦”这种审美形态的运用和发展,使人们意识到“瘦”也可以是美的,打破了之前人们对于“瘦”的偏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人们开始运用“瘦”这种审美形态去表现物,表现人,表现外貌,表现状态及精神,开辟了一种新的审美享受,从而丰富了审美形态的种类,极大地促进了审美形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80年版

[2]袁闾琨、李忠田、李文山.《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孙虹.《梦窗词集校笺》,中华书局2013年版

[4]凌冰冰.《关于中国文学字眼的意合性审美特征之微探以宋词中含“瘦”字诗句的类型化赏析为例》,《文学界》20105

[5]金启华.《周邦彦恋情词赏析》,《名作欣赏》1988年第3

[6]李然.《李清照缘何又称“李三瘦”》,《报刊荟萃》2007年第11

[7]徐志华.《论秦观词》,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