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诗意长安 李倩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18 09:03:13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诗意长安

李倩(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如果说半坡遗址是 “诗意长安”献给世界的惊鸿一瞥,那么,秦兵马俑证实了我们长安人情感深沉,乐天知命的老百姓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原始关系;站在巍峨的汉阳陵冢脚下,会感觉千年不变的大风扑面而来,激荡着胸中的豪气,而站在西安保存完好的城墙下,看着那洞开的城门,仍会感到一股豪雄之气从岁月的谷底升起……诗意长安,亘古感动。

关键词:半坡遗址博物馆 秦兵马俑 汉阳陵 唐诗峡 长安美食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丝绸思路  溯源 寻根

徜徉十三朝古都,随处都是古迹,举目皆是风物。长安的胜迹,是历史馈赠我们的一曲曲绝唱,一篇篇灿烂的诗歌。诗意长安,人文之都!恢弘磅礴,诗意盎然。现在,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一起到古都文化宝库中感悟诗意吧。

一、溯千古之源

我们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和生产的?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就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先民生产、生活情况。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座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墓地、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的遗迹遗物,会把我们领入遥远而又古老的岁月。走进半坡遗址,我们首先看到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我们沿着中华民族艰辛卓绝的脚印,看到人类童年的淳朴,完成一次与我们的祖先单纯而睿智的对话。

我们在这里仿佛看到一幅开启人类文明的画卷——先民们从尝试烧制到制作彩绘陶罐,从第一枚骨针到鱼叉箭杆,从第一次采集到第一次遮掩,再到播种收获、串缀织编……人类的智慧不断飞升,人类的创造力乘风扬帆! 我们在展厅读到这样一首诗,她赋予半坡遗址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真情实感,使我们感受到半坡遗址是 “诗意长安”献给世界的惊鸿一瞥。诗句云:

 

这里的每一寸泥土,                    在半坡遗址,

都是一部悠远绵长的记忆,              寻觅着华夏先人的足迹,

这里的每一粒沙石,                    从陶穴中,

都缀满了深奥古朴的奠祭。              捧出历史永恒的瑰丽。

 

这里是炎的疆土,                      我在半坡前矗立,

这里是黄的疆域,                     与逝去的文明不期而遇,

汉唐盛世,                            一次穿越时空的恳谈,

留下了灿若星斗般的诗句。              我读懂了宇宙基因的奥秘。

二、观秦风浩荡

陕西人总是说,陕西的版图就是一个跪姿的兵马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象征着忠诚和敬畏,在中原广袤的土地上,人们对自然顶礼膜拜,这种姿态上的巧合,也许更证实了我们陕西情感深沉,乐天知命的老百姓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原始关系。

当然,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反映大秦雄风的辉煌诗篇。走进秦兵马俑博物馆,那些由车兵、步兵、骑兵等兵俑组成的队列阵容,再现了整齐威严、浩浩荡荡的秦朝军队。曾经,他们黑衣如铁、迅捷如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横扫六国。他们被称为虎狼之师。而事实上,他们比饿虎更加凶猛,比狼群更加团结。

踏着湿润的青砖,站在俑坑前,依稀品味到从这支虎狼之师身上散发出的悲凉与沧桑。传说兵马俑的相貌都来自于真实的秦军将士。想象着,两千年前,一支豪华的,英勇的无敌之师,在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之后,以这种方式,陪着他们已经下世的君主,陪着他们行将下世的帝国,一起走入了历史的尘封,期盼着遥远的未来那一声清脆的锄声来唤醒他们。走在这支庞大的军阵旁边,如果侧耳倾听,他们低沉的呼吸和呢喃的低语仍然清晰可闻。虽然他们效忠的帝国早已逝去,但是他们却存在了下来,忠诚的履行着自己的义务,任凭时光从耳边箭一样的掠过。我们似乎听到来自千年前的歌唱,他们唱着的诗篇,就是我们的《诗经 秦风 无衣》,我们在这军歌里,听到了秦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兄弟之情以及华夏子孙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衬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三、悟大汉雄风

中国人自称为“汉”,伴之以一系列称谓如汉人、汉字、汉民族。我们对于“汉”的最直观的认识,就来自于大汉朝。

两千多年前,江苏沛县人刘邦据守汉中,秣马厉兵,之后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我们熟知的有他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一首成功的凯歌,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和睿智之思。 让我们走进汉阳陵去感悟大汉雄风。

公元前180年,刘邦第四子刘恒平定诸吕叛乱,登基为文帝,汉朝的统治地位逐渐得以巩固。之后40年文帝及其子景帝开创的和平繁荣年代,史称“文景之治”。天下平定,景帝也为自己建造了巨大的陵墓。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美轮美奂的出土文物、秀丽宜人的园林风光,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

我们走在墓坑上面的透明玻璃地板上,时空交错的感觉让人震撼!绵长幽深的甬道,逼真的陪葬动物俑、彩绘木柖车、栩栩如生的侍女俑、乐舞俑,繁杂的陪葬器物都让人领略了帝王生活的奢华和前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制。最吸引人的是披甲武士俑,因为岁月的沧桑他们衣物已朽,木质的双臂已化作泥土,令人惊讶的是,它们通体着橙红色的彩绘。虽然这些武士俑身高仅有人体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站在成千上万武士俑环甲持戟拥盾列队的军阵前面,豪迈雄风阵阵袭来。步出地下展厅,重新回到地面。站在巍峨的陵冢脚下,千年不变的大风扑面而来,激荡着胸中的豪气。

四、品盛唐风貌

在西安,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文明的正宗。从半坡文明开始,西安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很多值得骄傲的时期都以长安为都城。在这里,你的思古之幽情才真正找到了寄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大唐芙蓉园的唐诗峡,可以深刻感悟到唐诗的魅力。唐诗峡“诗魂群雕”是目前国内最集中展现唐代诗歌文化的雕塑群。群雕围绕唐代诗歌内容,组成了十二组故事情景。雕塑随山就势,虚实相生,凿刻出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诗人形象和流传千古的诗歌名篇。走进这唐文化气息浓厚的境地,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唐诗,由著名书法家书写镌刻于诗峡摩崖之上,又辅之以相关的大唐榜书、中国印等,形成精神内涵丰富、人文与自然景观交融的独特境地,感受到唐代诗人的旷世风采和唐诗的内在精髓。其中有代表浪漫主义高峰的领军人物——李白,有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杜甫,有以贴近民间大众生活特色著称的代表——白居易等。

今天,古都人民继承唐诗传统,读唐诗,背唐诗。从学校到幼儿园,诗声朗朗。人们要把西安建设成为一座诗城,名胜古迹处有诗碑,公共活动场所有诗画,影剧院有唐诗朗诵会。当游人一踏入这座城市,就能受到诗的熏陶,就能感到诗的美好。

五、尝长安美味

陕西人之所以在饮食上能鼓捣出那么多花样,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勤劳热情的陕西人,将黄河流域的面食文化、长江流域米食文化和伊斯兰的牛羊饮食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品种繁多的地方特色美味。品味陕西美食,就是品味陕西古老的文化。

有一个趣字:“biángbiáng面”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刀钩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话说一位集怀才不遇、贫困潦倒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叫了一碗面,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结账时,顿时窘住。店小二拒不赊账。秀才问店小二店名,店小二告诉他叫“biángbiáng面,古来就没有‘biángbiáng’二字。”秀才就与店家商量用这一字换碗面,就这样秀才造出这一biáng字,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

陕西的 “肉夹馍”“ 蒜蘸面”也带有古汉语味道,明明是“馍夹肉”,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为什么,这是古汉语的习惯。将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

还有黄桂稠酒,经考证,在蒸馏酒发明以前,我们的老祖宗们一直喝的就是这种米酒,尤其是唐代,“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此处所说的“斗酒”即是指稠酒。

西安的羊肉泡,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饮食标志和味觉记忆了。西北多草,羊马硕肥。关中羊肉的美味,给了苏轼难忘的味觉体验,因此他赞叹道:“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似乎在他眼里,秦地的羊羹是最能解馋的美味了!

再说陕西凉皮,地方不同,不同特色:

秦镇米皮传为秦镇巧人李十二为度荒年而制,进献秦始皇,帝食后大赞,遂免当地百姓不及时纳粮之罪。有诗云:

秦渡桥头十二郎,天教巧手弄蒸尝。细裁玉纸薄筋软,一点香红动始皇。

有诗这样写:岐山擀面皮:

小吃谁将进御京?繁难八序品民情。光筋薄软村香味,赢得康熙钦赐名。

又有诗这样写汉中米皮:

水软山温细腻多,汉中米食亦柔和。且将千种缠绵味,调到舌间凭叹哦。

六、寻文化之根

有人说,看中国二十年的历史,可去深圳;看中国百年的历史,可去上海;看中国千年的历史,可去北京;而要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则要来西安。

确实,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前,伫立在蓝田猿人用过的石器面前,你的思绪会立即飞到了115万年前,就是那块石头,蓝田猿人用它朝树上奋力甩去,击落了颗颗坚果;正是那块已经甩得很锋利的石头,划断了一根树枝;正是那神圣的一甩,人类诞生了。于是,便有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早在远古时代,西安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有着中国版图上最古老的文明遗迹,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传说中的女娲遗迹、黄帝陵、大地原点,都记录着炎黄子孙的成长足迹。这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我们感受历史风云变迁。馆内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如果说西安在历史上曾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伟大辉煌身姿提供了明亮的舞台,那么,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好让我们置身这宽广舞台,集中感受艺术荟萃的殿堂。历史馈赠给这块神奇的土地无数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存,博物馆将之精华收藏,每一个宝藏都使华夏儿女引以为豪,并因此感受到历史的责任,领悟到社会文明发展的清晰轨迹和人类澎湃不息的创造力。

“给我一天时间,还你一万年历史”。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条绵延的历史长河,畅游长河,我们感慨我们惊叹!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首悠长的历史长诗,细细品读,惊心动魄!

再站在西安保存完好的城墙下,看着那洞开的城门,巍峨的角楼,齐整的垛口,你仍会感到一股豪雄之气从岁月的谷底升起,霎时间便沸腾了你的热血。是啊,面对西安,你会觉得是在和一位得道高僧对话,每说一句都是玄妙的禅机,你会深切感受到那是民族的魂魄。没有一个城市的人像西安人一样固执地钟爱着自己城市的城墙。一场春雨过后,护城河边鲜嫩的柳枝,那种黄土中长出的绿和别处的绿不同,它的绿像尖锐的箭矢射向你,让你柔软的心无处躲藏。城楼上的冬雪春花,云梯一样齐刷刷伸向箭剁的老树枝,宽阔的城墙上吹过历代的风声,古旧的诗一样的情调无处不在,让人的心灵不由沉静。

长安应是一座属土的城市,在经过千年之后,仍然脱不掉黄土的本质。那些镶嵌城墙其外的青色土砖,在它的包裹里是几千年前的夯土,它们见证着历史沧桑,文化传承。漫步西安,随处可见历代文人骚客的题留。像白居易形容当年长安街市繁荣,民宅规划整齐的诗句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时至今日,古长安城遗留的断垣残壁,与紧依在城墙根式样别致的庭院民宅相映成趣。清雅恬静的僻静小巷与车水马龙的都市干道并存,历史悠久的秦腔古韵与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此起彼伏……

长安,处处有华夏儿女的根。

七、展望新长安

“那里是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的故乡。”201399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他用诗意的语言向人们描述自古以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密切往来:“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

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深远的历史渊源,使西安成为伟大商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丝绸之路的记忆从西安起始,丝路古道的铃声从西安传出。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联结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古人云“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正是这条路,亲历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正是这条路,见证了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著。

丝绸之路,成就了一条繁荣兴盛的商旅通道,打造了一条和平互鉴的文明坦途。西安丝路文明印记深厚,丝路情节刻骨铭心。在当今“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中,正走在重现千年古都的荣光和辉煌的道路上。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西安城正屹立在世界城市之林。走近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叹,又会为现代建设的勃勃生机所感喟!

“梦回长安闻八水,桃花散尽人憔悴。愿君不忘昔日美,今朝无酒人自醉。”这是本地摇滚乐队黑撒的一首“醉长安”,它表现出现代年轻人眼中的西安,那就是——古老与时尚的融合,诗意与浪漫永存。回首长安,历史沧桑一望千年;展望长安,借今古雄风直上九天。

作者简介:

李倩,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语文课本应就是与生命共舞的活动,是充满色彩和活力的,希望通过自己的些许影响,让更多人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从教十余年,读书思考,育己育人,想要让孩子们获得心灵自信幸福,不忘“当一个好老师”的初心。课堂就是我的柴米油盐,也是我的诗与远方。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