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报纸“地理版块”的质量与机构设置的关系 王亚田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18 16:10:24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报纸地理版块的质量与机构设置的关系

王亚田(西安晚报  陕西西安  710003

    报纸的地理类版面,是一种新兴的栏目,从产生到现在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些报纸开办的地理版质量很高,而有些则质量平平。同样类型的版面,为什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报纸中所谓的地理版块,不是传统教科书的地理科目,它是以地理为载体,把地理、历史、文化等相结合,综合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包括建筑、街道、考古、民俗、教育、文学、饮食、商业、地貌、气候、动植物等等。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它杂而不乱,核心是人文

    国内报业中最早创办地理类版面的,是2002年《南方都市报》创立的广州地理。该版面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州市民的热爱。紧接着,脱胎于《南方都市报》的《新京报》,也于2003年开设了北京地理。随后,北京的多家媒体都跟着开设了这个类型的栏目,如《法制晚报》的地理周刊,《北京青年报》的地理寻踪等。后来,全国其它媒体相继开设此类栏目的有《楚天都市报》的城事周刊 ,《潇湘晨报》的湖湘地理,《大河报》的厚重河南,《西安晚报》的西安地理等。都市报集体追捧地理,在报界形成了一股探寻城市地域文化的浪潮。

    国内的报纸做地理版,最开始的源头大约是《中国国家地理》这个畅销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近年来崛起的高端杂志,据称发行量超过了百万,它的广告量大的惊人,而且广告客户多是汽车、通讯公司这样的大户。有了这个成功的楷模,国内出现了几家杂志克隆它,比如《国家人文地理》 《华夏地理》等,这些杂志的质量都不错,打眼一看,与《中国国家地理》竟然不相上下。同时,报纸也纷纷开始学习《中国国家地理》,在各自的媒体中开设地理版块,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些地理版。

    地理版发展十余年来,我们看到,它们的质量、影响力等是不一样的。像《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一直红红火火,有的还长盛不衰。但报纸中的地理版,却表现的冰火两重天,有的办的很好,比如《新京报》北京地理、《潇湘晨报》的湖湘地理等,有些就办的质量一般,影响不大,甚至有办不下去的。

    这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地理内容的版面,为什么有的报纸办的好,而有的报纸就办不好呢?笔者以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机构设置的不同。

    这要先从地理版的特殊性说起。地理版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的专业性,它要涉及到广泛的地理(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等)、历史(事件、人物、年代等)、人文(建筑、考古、民俗、文学等)等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资源大。地理的资源与其它新闻不同,新闻是未来的,未知的,数量有限,而地理是过去的,已知的,数量巨大,办地理版,面对的是资源的汪洋大海。由于以上两个特点,这就要求办地理版的从业人员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专业化,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不是随便临时拉一个人来就能把稿子写好、编好;二是数量要足够,而且要分工明确。人多力量大用在这里是合适的。说完地理版的特殊性,再回头说杂志与报纸机构设置的不同。杂志之所以内容好,是因为它的机构满足了地理的特殊需要。不管是《中国国家地理》,还是后来新出现的地理类杂志,它都是一支专业化的团队在做。有专业的编辑、记者、摄影(这三者是最基本的),像《中国国家地理》,它的编辑分的更细,分编辑、资深编辑、美术编辑、地图编辑;《国家人文地理》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设记者站。

    而报纸的地理版,在机构设置上大多显得势单力薄。它在版面设置上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一周两个版或者超过两个版,按周刊做;一类是一周一个版。前文提到的做的比较好的,是这第一类;做的一般的,是这第二类。

    我们分析一下做的比较好的这一类报纸,它们的特点是版面多、人员配备充分,在机构设置上与杂志相似,基本都是一个专门的团队在做,包括专职的编辑、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比如《新京报》的北京地理2003年创刊时一周五个版,2005年后改为三个版。它的机构设置,有一名统筹编辑,四名文字记者,还有摄影。几年来人员有小的进出,基本保持在6人以上。大家群策群力,每个人手里的资源,都可为其他人所用,资源共享,协作劳动。有一段时间,北京的四五家主流媒体都设了地理版,这些版面之间产生激烈的pk,竞争的结果是北京地理一直站稳着脚跟,而其它报纸的地理版有的苦苦支撑,有的偃旗息鼓,被迫改变方向,由地理转向做人物谱。这种竞争的结果,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北京地理的版面多,应该是很重要的原因。版面多后,采访面会很快铺的很大,其它媒体就很被动。因为大家面对的资源是一样的,别人做过的选题,其它媒体再做就显得落伍了,竞争就处于不利地位。

    做的一般的,就属于一周一个地理版这一类。这类媒体在设置地理版块时,可能并没有认识到它的特殊性和难度,只是觉得这一版版块有地域性、有看点、有文化含量,别人都在做,自己也就开设了,但在如何把它办好上,没有深入的研究,缺少具体的措施。有的媒体把地理版看成是与传统的副刊或专刊一样,一周就开这么一个版,事实上,它们之间在编采上有极大的不同。归纳一下这些质量一般的地理版的原因,最主要还是机构设置不到位,只设一名编辑,没有专职的记者、摄影人员,用杂牌军、游击队打仗,临时、随机找记者写稿,就像把大庆油田交给个体户去开采,肯定干不好。或者有了专职的编采人员,但数量不够,很多媒体地理版往往只有一名记者,采访疲于奔命。之所以是这种情况,除了观念上没有充分重视外,也和报纸的考评有关。一个版如果配两名记者,工作量就完不成,所以就少配或不配。有的报纸就只能被动地用读者的来稿。本来地理版是一处巨大的金牌资源,需要现代化的大企业开采,却被很多媒体当小煤窑去开采,效率低,问题自然多多。具体比如有一些复杂的、大的选题,一个记者很难完成。系列选题也受限制。像《新京报》做老字号系列40多期,城门系列20多期,由于它版多,40多期的系列两个月就可做完,但如果是一周一个版,就需要近一年,这大概会令人审美疲劳,难以忍受。

   地理版被称为媒体的一种新兴的金矿,但很多媒体对它的开采却不尽如人意。这表面是业务问题,其实是机构问题。这点被很多媒体忽视。大家更多地在谈定位呀、选题呀、如何把稿件写好呀,这些看得见的问题,其实看不见的问题更重要。扩版,按周刊做几乎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一个编辑、记者、摄影一条龙的专业采编团体,这是办好地理版的基础。但这就需要人员、资金的投入,大的投入才能产生大的回报,投入不够的话,质量势必将难以保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