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藏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杨鱼彦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22 10:51:00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藏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杨鱼彦(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摘 要:藏传佛教在佛教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进一步向各个地方传播,此时的发展和传播都是相当迅速的,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深得当地人心,在清朝时期藏传佛教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藏传佛教对甘肃藏族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对甘肃藏族佛教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其深远的意义。藏传佛教对甘肃藏族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主要体现在甘肃藏族的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习俗文化等方面。

关键词:藏传佛教;甘肃藏区;传播;文化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于世界各个地方,对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有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在各个方面深深的影响着我国各地的人民。远在元明清时期我国的佛教文化就向全国各地发展,在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的很多高僧就来到了甘肃弘扬本派的宗法,这就使得藏传佛教对甘肃藏区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藏传佛教在甘肃藏区的传播对甘肃藏区文化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藏区的传播

    1.元朝时期藏传佛教的主要流派

    元朝时期佛教已经逐渐兴盛起来,在世界各地也都得到了传播和发展。佛教在元朝时期得到了朝廷的认同和支持,这给佛教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使得佛教很快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就在这个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藏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藏传佛教对甘肃藏族人民群众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的噶当,噶举,萨迦,宁玛等派已经传到了甘青藏区,可见在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就在甘肃藏族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和发展。

    噶举派在甘肃藏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宗派,所谓的噶举派指的是形成于藏传佛教的“后弘期”,由玛尔巴及其弟子米拉日巴等开创。噶举派属于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宗派。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又一个宗派,萨迦派又叫做花教,在1073年前后形成,萨迦派的创立者是昆·贡却杰布,萨迦在藏语重的意思是白土,由于这个教派的主寺院是白色的,所以给该教派取名为萨迦。在元朝时期萨迦派在甘肃藏族中就有了一定的传播,并得到了甘肃藏区人民的普遍认同。

宁玛派也是在元朝的时候就传入了甘肃藏族区,并且得到了藏区人民的认可 因此宁玛派给甘肃藏族人民也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宁玛派也是属于藏传佛教的一个宗派,宁玛派又称作红教,将其称作红教的原因是宁玛派的僧人都带红色的僧帽。

2.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藏区的主要弘扬者及地区

    萨迦派第四代座主萨班,萨班·贡噶坚赞贝桑布(公元1182-1251),他常常被人们称作“萨迦五祖”中的第四祖,在出家以前他的名字叫做贝丹顿珠,他自幼就很聪明而且非常有智慧,他的师傅有很多且都是高僧贤哲,他从小就勤奋学习,精通声明、诗学、韵律,医学、历算。萨迦学识渊博,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声望,所以大家把他才称作萨班,世人将他誉为萨班的寓意是他就是萨迦派的代表人物,是萨迦派的大学者。元定宗元年(1246年)八月,萨班答应窝阔台的儿子的邀请来到凉州(凉州又叫做雍凉之都,简称雍凉,也就是今天的武威市,又名雍州,侠都,雍都,凉都),当阔端邀请萨班时,萨班都已经63岁的高龄了,但是他还是不会因为路途艰险而放弃去凉州,他为了西藏众生的利乐前途,毅然携同两个侄儿八思巴(10岁)和恰那多吉(6岁)从萨迦启程去凉州。在这一年,由于阔端去和林选大汗还没有返回凉州,萨班到了凉州以后就在凉州设道场,开始宣传佛法。等到第二年(1247年),阔端返回了凉州,萨班和阔端在凉州进行会谈,最终达成一致,所以萨班就留在了凉州,在凉州开始传播和发展萨迦派。在后来的六年中,萨班兴建或扩建了有名的凉州四部寺,这四部寺院分别是东幻化寺(白塔寺),南灌顶寺,西莲花寺,北海藏寺。在此期间除了有名的这四部寺院以外,还有很多小型的寺院也陆续建立起来,例如,安远极乐寺,连城尕哒寺,这给藏传佛教在甘肃藏族的传播加快了速度。

    后来八思巴,达玛巴拉作为萨迦派的高僧又在卓尼(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甘加(甘加是属于夏河县的一个乡,夏河县是甘肃省甘南州的一个县。),凉州进行传播和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噶举派的高僧噶玛拨希,噶玛·热迥多吉,噶玛·若贝多吉,噶玛·德银协巴等,她们都先后在凉州,甘州,内蒙古,宁夏一带传播噶举派的佛法。属于噶举派的寺院有天祝白灵寺,天堂寺,德隆寺(位于夏河)等。

    在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由于得到了帝王的支持,使其发展的相当顺畅,忽必烈即地位以后,重用八思巴,当时八思巴就住在藏汉边境临洮县(临洮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古称狄道,兰州南大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彩陶之乡”、“兰州的卫星城“、”兰州的后花园”的称号。)境的行宫,人们将此行宫称作八思巴行宫。八思巴住在八思巴行宫以后对甘南一带藏区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接纳并举荐桑格(桑哥是噶玛洛人,头脑聪明,懂得很多种语言,例如,吐蕃,蒙古,汉,畏兀儿等),这个人后来得到了帝王的重用,这也给藏传佛教的发展带来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第二件事情是在甘南藏族地区实行压制苯而弘扬佛的政策。

    忽必烈邀请八思巴(萨迦派法王)觐见的时候,当八思巴经过卓尼(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时候看上了宁玛小寺的修建地方,八思巴就让萨迦格西喜饶益西在这里修建大寺院,也就是后来的卓尼大寺(禅定寺院的前身),后来又修建了很多寺院(垂巴寺,岔道尔寺又叫做阎害寺,侯家寺,麻闹寺等),与此同时又将宁玛派的许多寺院改成了萨迦派的寺院。又抑制苯教在嘉绒,迭部,舟曲,岷江及白龙江流域的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在唐代吐蕃和宋以及今夏时期,在甘肃一带就有许多宁玛派寺院,后来到宋末元初的时候,有的宁玛派寺院被改宗,有的继续立宗弘法,但是寺院的规模和和势力已经很微弱了。元朝统治时期,在敦煌开凿了五个千佛洞,在千佛洞的壁画上画的都是藏传佛教密宗曼茶罗,还有绘制了各式各样的千手千眼观音、千身千脖文珠、是一面菩萨及大力士,装饰都是以藏文咒语和金刚杵之类的密宗符号所组成的。这很明显和藏传佛教壁画的内容、形式、风格一脉相承,而且都是出自藏族的画师之手,以上这些都足以证明,在此时敦煌是由宁玛派护寺的。

    在元朝的时候萨迦派寺院主要是在卓尼和凉州发展的,逐渐向各地发展。

    二、明朝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藏区的传播

    1.格鲁派盛传于这一时期

    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在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藏传佛教任然是得到统治者的支持,统治者在政策上支持藏传佛教发展,这使得藏传佛教发展的非常迅速,元朝时期格鲁派发展的很快。格鲁派很快就传到了甘肃藏族,并在甘肃藏族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发展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格鲁派产生于15世纪初。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一般认为,明永乐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出现的教派,也是最大的一个教派。

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客巴,出生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修建塔尔寺的地方,这一年是元至正十七年(1357),当宗客巴三岁的是候他父亲就把他送到了夏娃日宗朝拜噶举派高僧噶玛若贝多吉为师,与次同时还让他接受近事戒,削发并给他取名字为贡噶宁波,在他七岁的时候有被送到了隆夏琼寺院把依顿珠仁钦拜做师傅,接受沙弥戒,又给他取名为罗桑扎巴。当宗客巴十六岁的时候又去西藏深造,学到了很多知识。

2.藏传佛教的传播引起了当权者的重视

    格鲁派迅速传入了甘肃藏族,这引起了明朝朝廷的重视,明朝皇帝永乐帝召请宗客巴去京城,但是由于当时是格鲁派创建的关键时期,宗客巴无法脱身,于是就派他的弟子释迦也失去京城。释迦也失去京城的路上经过了青海,并且左毛卡稍作停留。他在进京觐见皇帝,并接受皇帝给予的上次以后,在返回藏族的途中在佐毛卡停留了一段时间并在这里创建了弘化寺(弘化寺院是格鲁派在安多藏区的第一座寺院)。诺日桑布(官亭的大商人,宗客巴生前的施主),在宗客巴圆寂以后,在一个名叫民和卡德卡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卡德卡寺。

    1557年,索南嘉措又称作三世达赖答应青海蒙古俺答汗的邀请来到了青海,他们二人在今天共和县恰卜恰会晤,在之后建立了仰华寺。在这次会晤中索南嘉措向俺答汗弘扬了格鲁派教义,并且规劝俺答汗戒杀行善,俺答汗被索南嘉措感化了,于是就令蒙人都信仰佛教,持戒诵经,月斋三日,不允许他们杀生渔猎,并赠给索南嘉措一个尊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达赖喇嘛)。随后索南嘉措跟随俺答汗前往内蒙古弘法。索南嘉措前往内蒙古弘法这一举措,对格鲁派在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之后,甘肃藏区的大部分寺院都相继改宗为格鲁派,例如河西藏区的马蹄寺、文殊寺、海藏寺、白塔寺、莲花寺、金塔寺、大佛寺、极乐寺、天堂寺、妙因寺等。与此同时,在明代今天祝(天祝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在武威市南部,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地区陆续建立了东大寺、石门寺、达隆寺、祝贡寺、先明寺等。在甘南藏区改宗为格鲁派寺院的有禅定寺、德尔隆寺、侯家寺、电尕寺、隆珠德钦寺(岷县大崇教寺)等,还新修建了一批格鲁派寺院。

    武威天梯山的石窟寺,是我国最早的石窟寺之一,在明代的时候称作广善寺,俗称大佛寺,有藏族僧人任主持。从元代开始,凡凉州地区的寺院大多由藏传佛教高僧弘法,最鲜明的有萨迦派和噶举派,后来又有格鲁派。实际上唐广德二年(764年)后,藏传佛教就传入了河西走廊。宋,元时期,大佛寺因天灾人祸而遭到了破坏。到了明代,藏传佛教就发展的很快,使破坏不堪的大佛寺得以重修。

    三、清朝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藏区的传播

    1.格鲁派达到鼎盛时期

    藏传佛教经过了元明时期的发展,在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鼎盛时期,格鲁派的发展尤其是特别迅速,在清朝时期藏传佛教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而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的发展也是很快的,这一时期有很多藏传佛教的寺院在甘肃纷纷修建起来,也有很多高僧来到甘肃藏族传播和弘扬藏传佛教,特别是对格鲁派的传播。

    由于清政府利用藏传佛教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还采取了“以教化导”的政策,这就为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格鲁派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甘肃藏族的格鲁派扩建了许多寺院,其它很多教派也都改宗,改成了格鲁派。当时藏传佛教在凉州,天祝,甘州,肃州,兰州(主要指永登,红谷)发展很快。在明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来自于西藏、西康等地的高僧大德到这里来弘法、建寺,到了清代的时候这里的很多僧人去西藏求学,结业后又都回到这里来继续弘法、修建寺院。例如,华热的张嘉、土观、松巴、东科、达隆等活佛传承系统,在这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主寺、子寺和部落,当时仅在天祝藏区有关活佛传承的系统就有45个,他们的势力除了在天祝本地以外,还扩展到了武威、古浪(古浪县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永登、红谷、肃南等地。在这里进行弘法的这些高僧被清朝朝廷封为呼图克图(清朝授予蒙、藏地区喇嘛教上层大活佛的封号)的就有5个人,被封为大喇嘛的有2个人,还有5个人被封为禅师、札萨克喇嘛、掌(侍)印喇嘛,还把7座寺院封为护国寺。像这种情况在甘南藏区更多,规模也更大,影响也更加深远。

    在顺治皇帝和乾隆皇帝的时候,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领袖)应召去京城的时候都经过了天祝,在他们经过天祝的时候,华热各个部落和寺院都举行了隆重的迎(送)佛仪式,这一行为就有力的推动了寺院的发展。在乾隆期间,我们仅仅从天祝的几个主要寺院的人口数量就可以看出当时寺院的规模是很大的,例如天堂寺就有1000人,东大寺800人,石门寺300人,达隆寺700人,夏玛寺370人,华藏寺100人,红沟寺200人,大水下寺300人,祝贡寺200人。就这九个寺院的僧侣差不多就有4000人,还有十余座规模小一点的寺院,加起来一共就有5000多人了。在天祝藏区有10余万人,僧人就占了总人口的20%以上。在乾隆年间,佛教又一次发展起来,恢复了清初的兴旺景象。

    罗布藏丹津率领自己的亲信弟子塞仓·啊王扎西、洛桑东珠、然坚巴·阿旺扎巴、霍尔译师·阿旺华丹、慈诚坚赞、根登坚赞、然坚巴·嘉木样桑周等18个人返回原籍,在夏河选定扎西奇来建立寺院,选好了修建寺院的吉日,再铁虎年(1710年)举行了拉卜楞寺创建的奠基仪式,召集了300个僧徒。在铁兔年(1711年)农历三月开始修建有八十根柱的大经堂,在秋天的时候就完成了。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给拉卜楞寺(扎西奇寺)赐名为“慧觉寺”,嘉庆皇帝又赐名为“寿禧寺”。由于有皇帝的支持,所以拉卜楞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发展也相当迅速,到清朝末年的时候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了,是甘肃境内藏区格鲁派的第一大寺。

在清代的时候,藏传佛教的寺院在甘肃藏区有370多座,有2万多名僧人,活佛传承系统就有310多个。有9座宁玛派的寺院,2座萨迦派的寺院,9座本教寺院。甘肃境内的藏传佛教除了藏族以外,还有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和部分汉族(主要在凉州、天祝、永登、红谷一带)也都十分崇信。由于寺院的发展很快,所以形成了很多寺院集团,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

2.陇南藏区汉化严重

    在清朝时期,陇南藏区进一步汉化,只有一少部分地区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大部分地区的民族观念淡化,语言、风俗也逐渐消失。所以,藏传佛教的寺院也逐渐衰败或者进行改宗,不过还是保留了部分的原始宗教信仰。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武威市的很多藏传佛教寺院都变为以汉传佛教为主,都由汉族和尚主持,但这并不是说藏传佛教就没有影响了,藏传佛教的影响任然是十分深刻的。

    四、藏传佛教的传播对甘肃藏区文化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进入甘肃藏区,与其相应的建筑、服饰、习俗、文化、饮食、节庆,审美等方面也都相继传入了甘肃藏区,这对后来甘肃藏区各个方面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至今为止都还深深的影响甘肃藏区人民的很多方面。

    当时的统治着为了大一统大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而藏传佛教在这一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在政权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得以迅速的发展,就在此时在甘肃藏区大量的修建规模宏大的寺院,招收大量的僧人,弘扬藏传佛教,这些举动对甘肃藏区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首先来看看对甘肃藏区建筑特点带来的影响,以河湟地区为例,在河湟地区至今还有一些古建筑群保存着古建原木结构,和在建筑上进行彩画的方式,还画有很多藏传佛教的藏式图案,藏传佛教的藏式图案与汉式图案相结合构成了当地风格各异的建筑群,给当地的建筑带来特色。在木构建筑上多采用以红色为主的暖色调,青绿色只起点缀作用并且大量用金,在较暗的围帘内这种暖色调显的明亮而温暖。而这种建筑彩画的色彩特点是由藏民族的审美决定的。

    藏传佛教大量传入甘肃藏区,为了在甘肃藏区弘法,大量印制佛教经典佛经,这给甘肃藏区的文化艺术,文字发展方面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服饰方面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直到今天甘肃藏区任然保留着这种服饰的特点,每到盛大节日的时候就会如此着装。这也成为如今甘肃藏区旅游的一大特点,很多游客去藏区旅游,都会穿藏族服饰拍照留念。在饮食方面也有十分深刻的影响,现如今甘肃藏区人民还是多喜欢食肉,任然有很多藏民放养牛羊。藏传佛教在甘肃藏区的传播给当时政权的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变化,这种政权的变化是有利于佛教的传播的,因此藏传佛教的很多节庆也在这时发展起来,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这些节庆在现在甘肃藏区任有流传。

 

参考文献:

[1]参看加.百年青海藏传佛教研究[J].青海:藏传佛教研究,2016:07

[2]贺东. 元明清时期青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16:03

[3]黄博.改宗格鲁:元明之际西藏古格王国政教关系的演进[J].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6,01

[4]索南才让.藏传佛教对藏族民间习惯法的影响[J].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04:02

[5]王晓珍.从河湟地区传统建筑彩画看藏汉文化交融[D].西安美术学院, 2013:03

[6]王守宾,才让.藏传佛教高僧传:圣神性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6:01

[7]张虽旺.宋元时期佛教在河湟地区的传播和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 2015:05

[8]洲塔, 乔高才让.甘肃藏族通史[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09

作者简介:

杨鱼彦(1993--)女,甘肃省陇南人,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