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以“荷”明志 ——浅谈朱自清《荷塘月色》 段文迎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22 11:18:14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以“荷”明志

——浅谈朱自清《荷塘月色》

段文迎(山东省聊城一中  山东聊城  252003

摘 要:本文从托物言志角度对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美文进行探讨,意在从不同角度来看朱自清的苦闷与彷徨。在此情感基础之上,从“荷”、“月”这两者特有的文化内涵来挖掘朱自清旨在借“月”、“荷花”言说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人格理想。

关键词:托物言志;“荷”、“月”文化内涵;人格理想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散文中的精品,向来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精讲篇目存在。文中的月下荷塘与荷塘月色两处景致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熠熠生辉。荷塘上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夜幕下溶溶月色,那朦胧的意境,歌声的飘渺,无不把人带向美妙深邃的梦幻之地。而在这里流露出的不仅仅是美妙的风景,还有作者发现这美景的心。作者在美景中抒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出的诗情画意的浓郁,铭刻着作者在此时的苦心孤诣。然而,大多数人看见了作者的“这几天颇不宁静”,看见了作者的犹豫彷徨,却往往忘记了这荷塘月色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本文旨在从“荷文化”“月文化”两个方面来解读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所展现的情感与人格追求。

一、因境生情,缘情写景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7月。此时中国一系列的政治变革、使得众多知识分子又一次陷入了彷徨与苦闷中。其实不仅仅是朱自清,诗人戴望舒也在朦胧诗的背后丁香一样的愁怨着。在20世纪20年代末,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坛上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相矛盾而带来的“苦闷与彷徨”的情绪。

朱自清更是在这种低潮环境中彷徨着,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就曾多次和俞平伯道处自己想要脱离教育界的想法。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中曾经记载道:“我颇想脱离教育界,在商务觅一事,不知如何?也想到北京去,因为从前在北京实在太苦了,真是白白住了那些年,很想再去仔细领略一回。”[1]p223 “弟顷颇思入商务,圣陶兄于五六月间试为之,但弟亦未决。弟实觉教育事业,徒受气而不能收实益,故颇倦之。”[1]p224可想而知,朱自清先生在文学领域上的灰心与丧气。当然,作为一个文人来讲,最能展现自己情怀的地方还是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他的低落。“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飞扬!”[1]p225后来的大沽口事件、“三一八”事件,也曾不间断地刺激着朱自清这样一个文人敏感的神经,《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一封信》、《哪里走》,在这里,无不充斥着先生的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这一法。这是要靠了平和的假装,遮掩住那惶惶然,使自己麻醉着忘记过去。享乐是最有效的麻醉剂;学术、文学、艺术,也是足以消磨精力的场所。

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根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2]p236-243

钱理群先生在其《朱自清为何“不平静”》中记述:“朱自清前述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哪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3]p4-6在以上的种种记载里,我们可以洞见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怎样的苦闷与彷徨。

二、借景抒情、以“荷”明志

然而,我们若是单纯的从“这几天颇不宁静”、苦闷、彷徨这些方面来解读《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所传达的情感,那便有些以偏概全了。

在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一方面在诗情画意的月夜美景下沉醉,另一方面又于此展露着似浓尤淡的忧伤与哀愁。从表面上来看,作者笔下的美妙夜景似乎与作者此时的心情并不是十分契合,并没有将情融于景,情景相生。似乎也并不符合朱自清先生自己所强调的“散文虽然也叙事、写景、发议论,却以抒情为主”。 [4]p282因此,在本篇散文中,我们还需细细品味,在这淡淡的忧伤与彷徨中蕴含着更深刻的内涵。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与自然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之处也正是在此,人与自然不是泛泛的依存关系,而是心灵相通的天人合一。因此,我们在考察《荷塘月色》时,也要考虑到作者选取“荷”“月”的良苦用心。作者正是借用这富于中国年传统文化底蕴的意象借以表达作者自身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事实上,朱自清也正接受了这传统文化与传统人文思想的熏陶。早在少年时期,私塾教育就为朱自清先生提供了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再如进入清华大学,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此期间,朱自清先生曾著有《经典常谈》、《诗言志辨》、《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李贺年谱》等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术著述,还拟写了不少古诗。在此期间,传统文化的儒雅之风,“天人合一”的思想潜移默化的融入朱自清的思想与创作之中,形成了文人所特有的气节与情操,成就了自我人格上了自洁和自尊。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先是不断诉说的是自己的“颇不宁静”,而描绘的却是一个与现实不相符的唯美意境——月色荷塘。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摹着塘中的荷叶、莲花、微风、碧浪,描摹着微云满月在花和叶上投下的光色和树木的倩影,描摹着塘畔杨柳的月下丰姿以及蝉声、蛙声,诗情闪烁,妙喻如珠”,[5]p187在这里,作者与大自然已经融为一体,在这里,作者与美景合二为一。读者读之便沉浸在这宁静而优雅的世界之中,却往往忽略了作者在此间所暗含的人生追求与精神品格。通过“出淤泥而不染”的这一富于传统文化底蕴的荷与孤洁高寒的月,朱自清先生借景抒情,以景言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及对自己高洁人格的不断追求。

由此观之,朱自清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苦闷着,彷徨着,写下这篇《荷塘月色》,绝不仅仅是因为“文学是我的娱乐”,也不仅仅是为了传达心中淡淡的忧愁与哀伤,更重要的是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通过“明舒照兮殊皎洁”的“月”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在这里,月与荷,早已不是简单的景,而是朱自清先生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与人格,是自己作为中国文所拥有的高尚气节与情操。

 

参考文献:

[1]郭良友.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7

[2]朱自清.朱自清全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钱理群.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A].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李宁.小品文艺书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5]杨义、张中良、中井政喜.中国新文学图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