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浅析新闻报道中问题的成因 徐梦雅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3 14:20:03 作者:徐梦雅 来源: 文字大小:[][][]

浅析新闻报道中问题的成因

徐梦雅(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市  300171)

要: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使人民群众能更快速和便捷的了解新闻实事,文化动态。在现代社会,真实的反应新闻事件,全面的反映社会各界的呼声,正确的进行舆论引导,是媒体最基本的职责。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餐文化的泛滥,近年来国内假新闻不断,有偿新闻不止,低俗新闻充斥荧屏,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缺乏,这些问题不断威胁到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关键词:媒体;假新闻;传播

如今,本来应该报道事实的新闻媒体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产生许多假新闻,使得公众不知道到底该相信什么。假新闻、有偿新闻的存在并不仅限于文化领域,经济、政治等领域都有体现。假新闻大多是歪曲事实或是新闻传播者没有根据胡编乱造,有偿新闻是为了自身利益给记者一些好处,发表对自身有益的信息,这是一种等同于贿赂的违法行为。

一、新闻从业者道德缺失认知不足

媒体的特殊性决定媒体人更多肩负的是一种职业道德,其社会责任就是媒体的生存法则。媒体是公众了解社会信息的桥梁,传播真实、准确、客观的信息是媒体人应尽的职责。媒体人在注重新闻效益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社会效应。不论是歪曲事实的报道还是媒体人纯粹的主观想象,从新闻源上看,这都是新闻从业人员责任心的缺失。不实新闻的泛滥直接反映出新闻传播者道德素质低下。

新闻从业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专业意识的薄弱、专业知识的缺乏,新闻事实的复杂性等都是产生和传播虚假新闻的因素。在新闻选题上,应有原则,选择正面、真实、即时,所报道的新闻要结合当下时局背景,产生积极作用和意义。在专业技术方面,技术经验需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从而提升为对新闻事件的理性认识。

二、媒体单位同行激烈竞争利益促使造假

在现今这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要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机会。一切竞争都看重得失,其中新闻传播界也不例外,只有不断获得公众的关注才能继续生存和前进。正因如此,一些媒体人不得不想出编造假新闻这种狗急跳墙的方法。以“顾客就是上帝”为宗旨令这些急功近利的传播者盲目寻找吸引大众眼球的噱头,忽视新闻传播事实真相的本意,纯粹以获得关注度为目的。现在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效率很高,这使得假新闻更加猖獗且无法有效治理。

除了新闻,一些电影票房造假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是通过虚假票房提高舆论关注,造成影片火爆的假象,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前往观看电影,而一些电影票房造假源于背后资本的推动。例如:当一些院线电影在宣传期时,“水军”会出现在各大贴吧、论坛网站发帖批评或者赞美。或许是因为电影的制片方需要配合电影的营销宣传,为新电影造势,提高关注度。甚至是在同一档期上映的两部或几部电影之间相互竞争。近几年来票房注水也成了电影行业恶性竞争的帮凶,票房造假成为电影营销的常见手段。每年暑期档、贺岁档影片大战时,电影投资方、发行方争取最大排片量,同时买票房偷票房几乎成为一种惯例。

有偿新闻在现今也是新闻传播界的一大问题。其中利益是导致此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新闻生产是需要一定的费用,但是有正规的渠道来解决经费问题,有些新闻从业者以写有偿新闻来赚外快,这无异于受贿。在有偿新闻现象中,利益的作用似乎被无限放大,这些利益使众多媒体单位忘记本身“说实话”的责任,而变成“拿人家的钱替人家说话”,这不仅说明新闻传播界风气不正,更可能影响到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定。

一些假新闻并不是出自记者本意而发表的,媒体单位或更高层管理领导者直接下达指示: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记者作为其下属,迫于压力不得不服从命令。这种现象已然成为社会上“公开的秘密”,以至于公众看到新闻时会质疑其真实性,猜测其成因。因领导层指示而产生的假新闻很可能是联系到很多政治、名誉等敏感性问题,这不仅仅是媒体单位管理机制问题,而是一种虚假的社会风气,如果不加管制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

三、社会监督和惩戒机制不完善

1999年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方法》,但假新闻现象未被根治。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假新闻现象的惩罚措施力度不够大,致使很多假新闻最后是以查明真相结束,而对假新闻传播者的惩罚则很少被公之于众。如果法律法规有更加严格的规定,对新闻传播者也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治理假新闻现象,单纯的“提出批评”是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不然不但无法令大众信服,反而会使新闻传播者更大胆地制造假新闻。

受众都有猎奇心理,在如今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下,人们每天接触各类信息,但都是速度极快的浏览,其中标题内容奇特或是“重口味”的新闻最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受众在第一时间看到新闻后一般没有什么时间思考新闻的真实可靠性,而是随手转发。由于人多少都会有从众心理,转发评论的人多了,即便是假新闻,人们也没有心思再去怀疑了。一些八卦新闻不见得有什么价值,只是为了搏读者一笑,受众这种爱看热闹的心态便给假新闻一个可乘之机。甚至一些权威专业的媒体也出现过假新闻,受众对平时十分信任的媒体发布的消息更不会多疑,这使得新闻撰写者不再以发布事实为主,而是读者喜欢看什么就写什么。

四、 结语

新闻离开“真实”便毫无意义。假新闻、有偿新闻泛滥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理论上大家都认可真实、有效、客观的新闻,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容易忽视这些。新闻传播者应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查明新闻源的真实性;在法律法规方面应对假新闻发布者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警醒其他新闻工作者;受众有知悉事实的权利,应维护自身权利,积极监督,更主动地减少假新闻、有偿新闻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杨家栋、康重文:《网络媒体社会公信力刍议》,《新闻记者》,2005年第2期

[2]刘伟奇:《浅析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新闻记者》,2008年第24期

[3]陆晔:《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今传媒》,2008年第2期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孔延莉编辑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