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士不遇时的慨叹 刘夏兰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3 17:03:54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士不遇时的慨叹

    刘夏兰河北省作家协会  河北石家庄  050000

要:董仲舒在这篇《士不遇赋》中结合两次为相的经历寻找着进退维谷的原因,他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被俗世的腐坏和颠倒黑白、信口雌黄的小人之流拖累。相信唯有生在三代盛隆之时,士人才可以大展宏图。既然天下清浊颠倒,还不如回归本善,专注儒业,不去随世风而俯仰。文章实质抒发了他晚年的人生立意。为了国家,尽其所能。虽辞官归隐仍心系社稷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在当时和对后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汉代最早出现的以“士不遇”为题的赋,从而开创了汉赋的又一新体。

关键词:董仲舒;怀才不遇;士不遇文学新体

漫游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仿佛总伴随着时运的不济和命途的多舛。他们或满腹经纶,或才高八斗,却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伯乐的垂青,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这其中就包含西汉时期的大儒董仲舒。

提起董仲舒,大家首先会想到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开启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儒学正统的局面。这明明就是一副圣主识英才的景象,可是董仲舒晚年回顾一生时,竟是一肚子怀才不遇的牢骚,写下了一篇《士不遇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在河北广川一个殷实富裕的地主阶级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酷爱学习,废寝忘食地遍读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六经传授断了根脉,汉初的学者学识都很有限,大多主攻一经,而董仲舒却能身通六经,对每一经都有深入的研究。30岁的董仲舒就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并开始讲经授学。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积累了极高的声誉,汉景帝让他当了博士,专门掌管经学讲授。不过这只是一种顾问性质的角色,离有职有权的“官”,还有相当的距离。

汉武帝即位后,令各地方推举德才兼备之士。董仲舒以贤良第一名的身份应召参加策论,接受了汉武帝的垂询,对何为天命、天人感应、黄老与儒学孰优孰劣等问题,作出了系统而明确的阐述。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董仲舒在其中说到:天命是有的,灾变就是上天对人事的对话。帝王受命于天,“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帝王要实现上天赋予的使命,要用“正本”来约束自己,用仁义礼乐教化来约束人民,选贤任能,打击官商,还必须建立统一的思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武帝采纳了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却没有重用他,而是派他出任易王相。易王刘非奢侈骄横,性情好勇斗狠。面对这样的主君,董仲舒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

建元六年,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陵园先后发生火灾,董仲舒触景生情,认为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时机,于是带病坚持写了《灾异之论》,主张打击不法的诸侯权臣,但却被小人扭曲事实告发。汉武帝大怒,赐董仲舒死罪。虽后因怜其才下诏赦免,但这无疑是对他抒发政治情感积极性的巨大打击。

元朔五年,一直嫉妒董君才华的公孙弘向汉武帝推荐董仲舒出任胶西相。胶西王刘瑞性情比易王刘非更加怪癖、阴狠残暴。他的历任国相大多不得善终。公孙弘此举分明就是借刀杀人。万幸的是胶西王介于董君声名,并没难为他。然而伴君如伴虎,董仲舒深知此理,一直提心吊胆,恐遭不测,遂于四年后称病辞官,结束了自己的仕禄生涯。

晚年的董仲舒回首往事,觉得自己身逢盛世,却仕途不通,心中常常涌起无尽的感慨。面对这样的心境,他写下了这篇有意思的文章《士不遇赋》:

    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以辩诈而期通兮,贞士耿介而自束,虽日三省於吾身,繇怀进退之惟谷。彼繁之有徒兮,指其白以为黑。目信而言眇兮,口信辩而言讷。鬼神不能正人事之变戾兮,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违惑。出门则不可与偕往兮,藏器又蚩其不容。退洗心而内讼兮,亦未知其所从也。

反观两次为相的境遇,董仲舒寻找着造成自己进退维谷两难境地的原因,最终将其归结于世俗的腐坏和颠倒黑白、信口雌黄的小人之流。他相信唯有三代盛隆之时,士人才能够大展宏图,有所作为。但他却生不逢时,迷茫于寻找立身处世的位置,无所适从。

观上古之清浊兮,廉士亦焭焭而靡归。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兮,周武有伯夷与叔齐。卞随务光遁迹於深渊兮,伯夷、叔齐登山而采薇。使彼圣贤其繇周遑兮,矧举世而同迷。若伍员与屈原兮,固亦无所复顾。亦不能同彼数子兮,将远游而终慕。於吾侪之云远兮,疑荒涂而难践。惮君子之于行兮,诫三日而不饭。

纵使上古历史中,无论治世乱世,依旧有廉士怀才不遇之事。董仲舒无奈之下只能借此安慰自己。他并不想如先贤一般隐遁于世,他期望投身世运,为江山社稷服务。

嗟天下之偕违兮,怅无与之偕返。孰若返身於素业兮,莫随世而输转。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

    这里董仲舒直抒胸臆:天下清浊颠倒,我要重操儒业,不随世风而俯仰。违背真情即使获得百利,也不如端正身心,回归本善。这样看来,这篇《士不遇赋》实质抒发了董仲舒晚年的人生立意。为了国家,尽其所能,虽辞官归隐仍关切朝廷民生。鲁迅先生曾对此赋有精辟的评价:“终则谓不若返身素业,归于一善,托声楚调,终以中庸,虽为粹然儒者之言,而牢愁狷狭之意尽矣”。

《士不遇赋》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极深影响,这是汉代最早出现的以“士不遇”为题的赋,从而开创了汉赋的又一新体。同朝晚辈司马迁继之而作《悲士不遇赋》,语言更加激愤。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感之共鸣,写下《感士不遇赋》,为历代哲人的不幸遭遇泪洒衣袖。为什么“士不遇”这个话题如此牵动人心呢?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的序言中做了回答:“寓形百年,而瞬息己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己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人生百年转瞬即逝,建功立业非常艰难,却得不到应有的赐爵封地。这就是古人感慨挥笔,一再抒发而难尽其情的缘故吧。在这样的现实中,也只有写作文章才是真正的抒怀之地呀!

 

参考文献:

[1]冯思德.燕赵文艺史话.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刘夏兰(1986--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大学本科,海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河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馆科员,研究方向:河北文学。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编: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