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浅析“绝学无忧”中“绝”字的含义 简佳星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3 17:12:32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浅析“绝学无忧”中“绝”字的含义

简佳星(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要:历代学者对于老子《道德经》中“绝学无忧”的解释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绝”字的解释上有很大的分歧。多数学者认为“绝”应作“弃绝”讲,但笔者认为“绝”应解释为“极、至”,唯有坚持“绝圣”、“绝仁”和“绝巧”这三门大学问,即坚持“绝学”,我们才能践行大道,实现老提倡的无为而治。

关键词:绝学无忧;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老子所著《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其中,“绝学无忧”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老子学习观的重要体现。关于老子的这一思想的具体解释,向来在学界有很大的争议。而这些观点之所以相差甚远,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各家在“绝学”的“绝”字理解上的偏差。

一、历代学者关于“绝学无忧”中“绝”字的不同解释

1.“绝”意为“弃绝”,作动词用

“绝”被解释为“弃绝”时,各家学派又对“学”的解释产生了分歧,从而对“绝学无忧”有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1)弃绝圣智、仁义、巧利之学

根据《道德经》原文,有学者认为,老子主张要弃绝圣智、仁义、巧利之学,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春秋时期的许多统治者不愿意遵循“无为而治”,压榨百姓,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取私利,导致民弥贫,所以,老子奉劝统治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认同这一观点的学者有很多。朱明贤在《老子反对‘为学’么》里提到:“老子明确讲‘绝学无忧’,绝弃圣智、仁义、巧利之类的学,从而做到‘善为道’,如此方能无忧。”[1]陈鼓应也说过:“‘绝学’,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2]

为什么要弃绝圣智、仁义、巧利之学呢?王弼曾提出,“学”是为了增强自身能力而努力追求知识,而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欲望,所以《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3]周绍贤也曾说:“世俗之学,大抵为名利中智巧之智识,此种知识愈多,思想愈纷歧,离道愈远,因而忧患愈多,故日绝学无忧。”[2]孙文学则引用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来解释说:“绝学就是要去除为道所‘损’去的那些。去除圣智、仁义、巧利,去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去甚、去奢、去泰。”[4]

这些观点不无道理,毕竟有利用“黄老之学”来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为证。汉朝初年的社会就像一个烂摊子,在经历了秦朝的暴政和兵荒马乱的年代之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汉文帝和汉景帝践行老子的“无为而治”,选拔朴素且不擅文辞的老实人做百姓的父母官,贬谪那些华而不实、谋取私利的官僚。一时间,轻徭薄赋、节俭成风。这些都可以算是“绝学”的成果,所以,把老子的“绝学无忧”的“绝”解释为“弃绝”是有理可循的。

2)弃绝一切学问

任继愈在《老子绎读》中说:“‘绝学无忧’即抛弃学问可使人无忧。”严复也有相近的理解,并苛责老子的逃避:“绝学固无忧,顾其忧非真无也。处忧不知,则其心等于无耳。非洲鸵鸟之被逐而无复之也,则埋其头目于沙,以不见害己者为无害。老氏绝学之道,岂异此乎。”[3]汤大民也直斥老子:这是一个因噎废食的馊主意,不可行也做不到。[5]

2.“绝”意为“断灭了的”,作形容词用

后人有的把“绝”解释为“中断的、失传的”,“绝学”就是断灭了的学问。在古典文献中,也有“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说。

二、浅析以上对“绝”字理解的错误性

1.“绝”字不应解释为“弃绝”

1)老子不可能弃绝圣智、仁义、巧利之学

《老子》中共三十一个地方说到“圣”,对圣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就有三十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可以说,老子是高度赞扬圣的。《老子》中还说,圣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兑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揣其刃,以其无死地焉,故为天下贵。”圣人是不可绝灭的。所以,老子不可能会“弃绝”圣,也就是说,“绝圣”的“绝”不应解释为“弃绝”。

另外,若把“绝巧”的“绝”解释为“弃绝”,就等于给老子冠上了否定科学的帽子。然而,老子是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证据体现在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黄老之学的实践使西汉获得了天文、历法、算学、医学等方方面面的科技成就。所以,说老子主张“弃绝”巧、摒弃科技是不合理的,“绝巧”的“绝”不应解释为“弃绝”。

2)老子不可能弃绝学问

首先,老子写出《道德经》,就是为了供后人学习借鉴的,如果他自己都弃绝学习,那又何苦著书立说?他自己如果拒绝学习,又怎么会有著书立说的能耐?事实上,老子是非常博学的。《庄子》外篇提过孔子向老子请教问题的小故事,尽显老子惊人的学问,让孔子无言以对、望洋兴叹:“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史记》里也说老子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这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样一位每天与学问打交道的大家,他不可能主张摒弃学问。

若单从《道德经》的内容来看,许多证据都表明老子自己也是虚心向学的。他向自然学习,如由“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等抽象出虚怀谦下、不争的治世和处世之道。老子还善于学习人生经验,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做人修道应知进又善于功遂身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明确了虚己、谦下的人生之道。他也学习典籍,如“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总之,老子不会弃绝学问,“绝学”的“绝”不应解释为“弃绝”。

2.“绝”不应解释为“断灭了的”

后人单独称“绝学”为失传的学问,这是把“绝学”二字从《道德经》中剥离开来讲的,这一解释与本文所研究的“绝学无忧”中的“绝学”无关。

三、“绝”字真正的解释

1.关于“绝”的含义

《说文解字》里提到,绝,断丝也,从系从刀。《尔雅》中有十五处提到绝字,只有一处解释为绝灭,另外的十四处都解释为其他意思。“马,绝有力,颈绒。”“犬,绝有力。”绝还可以解释为至、极。笔者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里的“绝”都是极、至的意思。

2.绝圣弃智

当今,人们一般把“圣”解释为聪明智慧。然而在春秋时期,圣与智的意思是相反的。《孟子·离娄下》中提到:“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那时,“智”被解释为穿凿附会,为人们所唾弃。《说文解字》:“通,达也。”“达,行不相迂也。”“圣”就是通达,圣人“恒善救人,人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通达的圣就是“绝圣”,要成就“绝圣”就要摒弃“穿凿附会”的“智”。所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3.绝仁弃义

《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从人心。”所以,仁有两种解释。一是“亲也”之仁,二是“从千心”之仁。亲也,就是亲亲,只亲爱自己的亲人。这种仁把关系近的作为亲人,对他们仁爱;而关系远的,就对他们不仁爱。“从千心”之仁恰恰相反,它不在意亲疏远近,要求毫无私心地泛爱众。而这种广博的仁爱就是“绝仁”。

《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从我羊。我,绝身自谓也,从戈从手,手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羊在古代,是私有财产的象征。而“义”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动用刀兵进行杀戮。若与前面所说的亲亲之仁联系在一起看,关系远的人,根据“义”的原则,就应该被杀害。《道德经》:“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慈故能勇。”《说文解字》:“慈,爱也。”老子是向往慈爱的,所以,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4.绝巧弃利

《说文解字》:“巧,技也。”《老子》中说到技巧的地方有三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器是工具的总称,器由技生,无技则无器。器是技的表现形式,无器则技无以表现。使用器亦不可无技。器与技,一而二,二而一,是不可分离的。道生成万物,德繁衍万物,万物获得种种形质,都得通过技器。老子对技器价值的评价是极其崇高的。

可是,当时的人们只是运用技巧追求一己的私利,垄断技器,用以剥削压榨他人,彼此运用技器进行屠杀。这对人类学习掌握技器的危害极大,严重阻碍技器的发展与进步。《说文解字》:“利,错也,从刀,和然后利。”易曰:“利者义之和”。“刀,兵也。”刀兵和解曰利,按义的原则和解亦曰利。不论怎样和,为己为我之利,皆是私利。道生成万物不据为己有,繁殖万物不自恃有功,领导万物不宰割万物。道是无我无私的,所以能师法自然,因而具有生成万物的绝巧。要掌握道生成万物的绝巧,就必须要去我去私,捐弃私利,技术公开,使之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这样,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人人劳动自富、不受饥寒交迫。没有饥寒交迫的威胁,就没有人会去做强盗抢劫。所以,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四、“绝学无忧”

去掉主观穿凿附会,发展通达客观事物规律的聪明于至极,便为“绝圣弃智”;打破亲疏关系,消除亲疏分际,发展以人心为心的仁爱于至极,即是“绝仁弃义”;抛弃垄断技器的自私行为,师法自然,穷绝生成天地万物的技巧,即是“绝巧弃利”。《国语·周语》:“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就是这里提到的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经纬,但它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客观条件的抵抗。所以,应该采取必要的行政方法,倡导“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绝圣、绝仁、绝巧之学统称为“绝学”,这是大道的本质所在,要坚持道,就要坚持“绝学”。只有这样,才能辅助万物自然生长,才能摆脱危险,没有忧患。所以,绝学无忧。朱元璋在《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中大赞:“罄世务以充吾腹,绝学无忧,妙哉!”

笔者对于“绝学无忧”思想和“绝”字的解释,以及历代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相关阐述都是各有道理的,但也会有漏洞和疑问。无论如何,在探究“绝学无忧”的意义时一定要将其置于完整的《道德经》原文中,根据上下文的意义一同分析把握,才能使研究成果更加可靠。老子精妙的思想需要后人不断的研究和传承,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朱明贤.老子反对“为学”么[J].唯实,2010,04:37-39

[2]李松.老子的学习观[J].中国西部科技,2008,32:95-96

[3]郭德宝.《老子》的“绝学无忧”小议[J].中国道教,2010,06:54-55

[4]孙文学.正解老子“绝学无忧”——与《老子‘绝学无忧’说之我见》一文的商榷[J].武当,2010,11:45-46

[5]晓雨.汤大民:关于绝学[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10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编: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