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应用型地方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培养机制探析 王军生1 张雯2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6 12:29:00 作者: 王军生1 张雯2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编号:15BZ49;名称:“应用型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与实践”)的资助。

应用型地方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培养机制探析

王军生1 张雯21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2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陕西西安  7101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毕业生就业备受关注。随着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应用型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培养机制提升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本文基于我国应用型地方高校创新培养机制的现状,分析了创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应用型地方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培养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高校;社会需求;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培养机制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各方关注。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除了全球经济不景气外,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不是由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够,而是毕业生的结构失衡,即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不匹配。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青睐程度的上升,应用型地方高校应该更加明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培育高素质毕业生,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这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重要的举措。应用型地方高校如何突破高校在招生、培养与就业的瓶颈,做到以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和培养方案,精心培养通才兼专才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环节的承上启下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正是本文的切入点。

二、应用型地方高校培养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很多应用型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极大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

1.应用型地方高校培养机制的现状

1)培养目标单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将培养知识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播,强调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以必修课为主,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主要采用教师灌输式。如此一来,不仅会使学生在学习上缺少积极性,同时也会阻碍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2)专业及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助于高校把握办学重点,避免资源浪费。近年来随着许多高校的合并,更多高校逐渐趋于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几乎覆盖各方面。同时,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创新实践性选修课太少,课程内容也比较陈旧,缺乏实用性和灵活性。

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的传递,不注重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理论阐述以逻辑推导多,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

4)教师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很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导致很多教授忙于科研,少有时间上教学一线讲台。同时,部分青年教师为了职称需要,更是将重心放在科研上,无法对教学有过高要求。这既是对学校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个性化管理有待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以往过于集中的体制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模式化倾向,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学习评定方式等。这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

2.应用型地方高校创新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定位仍存在盲从性。 一所高校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等,如果不顾条件、不切实际地确定高目标,盲目追求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从而不断扩招,设置新专业,而教育资源、教育水平和教学方法却难以达到规范的标准,致使一些学生成为试验品,毕业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往往不被人才市场认可。

2)偏离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目前,我国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所偏离,没有充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混淆了学术型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区别,模糊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用性特点。

3)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构建中缺乏与时俱进。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使用的教材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教材的翻版,内容陈旧落后,无法反映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课程设置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往往会造成所学知识与当前实际工作的脱节。

4)在培养方式上,实践教学比重过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基本上都是先上理论课程,再上实践课程,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再通过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能力,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5)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讲授法为主,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知识导向型的,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现场试的教学形式运用不够,导致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6)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直接来自高校,没有实践经验,不了解学生将要面对的实际工作岗位。此外,高等院校普遍重视教师的学历培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并且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部分教师实践能力欠缺,不能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培养机制经验借鉴

1.德国高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

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早在2005年就将自身定位为立足地方、面向国际的以工科、经济、文科、信息学、造型艺术为主的多学科高等学校,并致力于使毕业生具有从事职业工作的专业能力,在足够的科学知识基础上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该校设有工程、经济、社会教育、艺术、农业等专业,而且有大量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如经济工程、经济数学、生物工程等,这些专业具有鲜明的面向行业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和实践性。

2.英国高校的特色办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英国的佩利斯大学以应用技术与技术的革新为主要办学特色,学校主要面向苏格兰西部和西南部,主要提供以就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致力于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尽可能好的开端,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学位课程,使学生经常有机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该校立足于地方,与广大企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学生能够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应用能力。

3.美国的师资队伍教师建设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美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都不仅能够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而且熟悉岗位操作程序,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美国罗斯一豪曼理工学院是一所小型4年制本科层次私立非盈利性的工程类专业学院,该校要求教师重视本科教学和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开展科研和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学校不仅为学生介绍诸多的校外工业、企业和研究所的暑期实习和合作教育机会,还成立了拥有35000平方英尺设施场地的创业中心,该中心的11名专职项目经理和5名技术支持人员均为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他们管理由学生、教授和其他人组成的团队与公司一起将创新的技术转化成为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4.香港高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香港高校作为香港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托,非常注重与工商界发展互惠的伙伴关系。香港理工大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通过校企协作教育的模式,尽量安排学生在学期当中到工商机构实习,累积宝贵经验又透过大型的培育计划,安排同学在暑假期间到香港、内地及世界各地的工商企业接受培训。

从上述高校的应用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几个共同点:?办学定位:立足于地方,强调学校与地域社会的紧密联系,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培养知识视野宽,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佳的专业技术人才;?课程设置:提升实践课程比重并积极搭建学生实践平台,注重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积极致力于教育的国际化。

四、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应用型地方高校应更好地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利用内外部资源,通过合理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积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融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相配合等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

1.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掌握知识量的多少转变为强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应用型地方高校应以注意提升通识教育,致力于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作为当代大学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单是传授知识(how),更不是灌输知识(who/what/where/when),而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why)。教学工作中,应结合案例,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作为社会人的责任与担当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教书育人。

2.找准办学定位,改革教学模式

应用型地方高校应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手段,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进一步完善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同时,可开展以小班研讨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模拟教学,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了以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为框架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3.完善课程设置,开阔学生视野

    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素质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开阔思路,转变观念,拓展课程研究的领域,增强跨学科性,从专业化、与职业对口的窄口径培养转变为多适应性的宽口径培养,从按专业规格化的统一培养转变为因材施教的多样化培养,为学生开启广阔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多学科的知识平台上充分发展。

4.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讨论、分析、评价,帮助学生以专业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实践、调查以及撰写实践报告和调查报告,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胜任力

应用型地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说到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术精良、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为其指点迷津,引导创新思路,而且需要形成优秀稳固的指导教师团队,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机制等各方面予以研究和完善,从本质上完善学校实践教学模式,达到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教学、科研讨论,认真履行自身团队职责,确保本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6.转变教学管理服务意识,提高师生内在工作学习动机

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应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在教师教学、学生活动、师生科研项目中融入服务理念。不断增加和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完善各项实训实习服务管理制度,为广大师生建设了一个高品质、高效率、重创新、可操作,有机发展的实践教育平台。 

五、结语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提升和完善应用型地方高校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创新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职能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通力协作。只有认真研究社会、企业、教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针对性地多措并举,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满足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士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探索为例[J].江苏高教,2016,189(5):10-13

[2]王军生邹东哲.财经类高校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J].高教学刊,201520233-234

[3]孙春玲、钱明明、吴绍艳.基于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 2014(3):91-95

[4]张新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现路径[J].江苏高教, 2017(5):38-41

[5]曹海英.特色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4(3):104-106

[6]郑直.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 2016(12):114-118

作者简介:

王军生(1965--)男,陕西咸阳人,经济学博士,西安财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高教管理;

张雯(1983--) 女,陕西西安人,管理学博士,西安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管胜任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管理。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